一泡好茶,常會使人感動。也可以說,茶是帶著感情的,不同的時間,或有風有雨,或靜夜或清晨,品嘗到的某些滋味就會侵入心底。
這是一道存放五年的正山小種,與其它紅茶不同之處,是因為茶比較有來歷,系桐木關高山上的野生菜茶。茶質本來特別,再加上存放年份已久,更有獨特的香氣與滋味。
每一次喝這款茶,似乎都有一些不一樣的體會,有時候覺得清冽,有時候覺得厚重。也許這與茶器或與心境有很大的關系吧!為此,又在靜夜閱茶,以紀錄其不可多得的天分與質地。
陳年紅茶,很多人不能理解它的轉化。按常理,茶既已充分發酵,又加炒青,為何后期仍然有所變化?這也證明茶之活性,非常識可以推度。桐木關,是紅茶最為經典的符號,時至今日,當桐木關茶品越來越火熱的時候,很多人卻喝不到純正的桐木關紅茶了。2006年,手中的這款紅茶還正藏于深山,不被太多人所知,也因此值得回顧。人生若只如初見,說得正是質樸與沒有雜夾的情感,越是最初,越是珍貴。
賞干茶,條索細緊、烏潤黑褐,有一種特有的潤澤感,干茶的葉面若有淡淡的白霜。制茶并不過于講究,有粗梗、有金黃色的嫩芽,粗梗上的枝皮還殘存著,甚至還有一兩葉黃片。嗅茶,香氣幽細異常,直入鼻中,正山小種特有的煙味已難聞到,但茶中卻另有一種淡淡的果酸味。一絲的香甜,令人瞬間想到雨霧深鎖的桐木關。
每一道都將以沸水沖泡,沖泡時間依次略微增加。
第一水:湯色紅亮,茶湯聞起來就是甜甜的;入口,充滿厚度,湯水飽滿,湯水中的香氣可以沖鼻而上,猶聞深山氣息;入喉之后,茶韻漸積,非常舒暢。第一道茶湯之所以舍不得倒掉,正是因為認識它。此時它是最甜的和最豐富的,洗茶只是做無謂的浪費。也許有時間的沉淀,糖類物質更沉積于茶表之上吧。茶湯之中,另有淡淡的果酸,還有一點辛辣的感覺。果酸與高山的野生茶性有關,辛辣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與年份有關?
它若與時下流行的金駿眉相比較,雖然缺少金駿眉的細嫩,卻更多呈現厚重與底韻,且茶香直上鼻腔,幽幽若空谷蘭香。
第二水:茶湯亮潤,似紅色琥珀。入口有力,滋味豐富,有些微的陳味。獨有的桂圓湯香讓杯蓋上的香氣細密。此時兩頰生津,明顯的清甜,不禁使人嘆茶之美。
第三水:茶湯清甜味顯露,很滑軟的感覺,只覺得好喝。這幾道茶湯滋味相近,同樣的透澈、同樣的喉韻,獨特的森林氣息。揭蓋,冷下來的杯蓋香氣更為細密,更甜,有濃郁之香。葉片展開了些,葉底有桂圓香又有一點點陳年之味。
第四水:湯色不減。幾道的沸水,讓茶湯更燙,香氣更質直,清甜可口,讓人放松。再品,如滑滑的米湯,濃稠軟糯,活性飽滿。
第五水:入口本質的木香顯現,油亮的茶湯,干凈透澈,從始至終讓人喜歡。葉底開始展開,細長、自然。
第六水:木質香更顯,蜜甜味絲絲入扣,另有陳年茶的一些厚實,陳化后的感受確實不一樣。
第七水:略微加長時間,湯色更為紅濃,湯水更濃稠,有正在轉化的老茶感覺。湯中有些苦味,迅速化解,但甘韻猶在。原來春天的紅茶,更有活力。
第八水:浸了2分鐘,回甘更厚。這是5克茶的回味,足以說明野生紅茶的厚質。
第九水:湯色仍舊紅濃,果甜味在這一道更加顯露。已經燒了兩壺水了,野生紅茶,親切得如鄰家小孩。
第十水:略有水味,茶湯仍然紅亮,依舊的香甜,可以感覺得到的厚質。
歷經十道沖泡,茶堅定的本質不改。如不變的誓言,哪怕到最后一刻,也不輕言放棄;如相濡以沫的愛人,在久長的時間里,相容相守。
愛,歷久彌新。
就這樣倒掉茶湯還是有些可惜的,就拿來煮吧!以前煮的都是陳年生普,紅茶拿來煮的很少見。
用沸水煮開后,再文火煮2分鐘。
茶湯更紅,似是升華。更燙的茶湯,果糖味明顯,湯水中也有高揚的茶香。茶梗中的物質溶解出來了,因此,茶湯與沖泡時更不一樣。像這樣可以煮的紅茶并不多見,煮后不顯苦澀,更顯茶香,正如執子之手的最初。
翻看葉底,葉底深褐,泛著紅色光澤,有彈性的膠質感。條索并沒有完全展開,略還有些緊,揉捻不爛,肥厚的葉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古樹茶的葉底。
茶有獨特的內質,才會給人這樣的體會。濃濃的山林氣息,并不因久封的時間而改變。在這樣的一道紅茶里面,有一份歷久彌新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