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人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黃山,溪多、泉清、濕度大;巖峭坡陡能蔽日,林木蔥蘢水土好。優良的自然條件孕育了頂級的好茶。終日籠罩在云霧之中的茶樹,葉把汁多,經久耐泡,加上黃山遍生蘭花,采茶之際值山花爛漫,花香的熏染,使黃山茶葉格外清香,風味獨具。
黃山毛峰:蘭谷松林中的馨香
外形:茶葉采摘基本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形似雀舌,干茶顏色綠中泛黃,白毫微顯。少量的魚葉,呈淡淡的黃綠色,整體評價與“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的特級黃山毛峰標準有較大差距。
沖泡:取茶葉3克置于玻璃杯中,以90℃的開水沖泡3分鐘。杯中茶水剩1/3時,再次加入開水,以維持茶水的適當濃度。
沖泡后,湯色清澈明亮帶有杏黃色;香氣尚清香高長,馥郁蘭香中透著淡淡的火味,應是炒茶時溫度過高所造成。
滋味:茶入口中,滋味鮮濃,尚醇和,稍苦,回味甘甜,白蘭香味長時間環繞齒間,絲絲甜味持久不退;3水之后的葉底嫩黃肥壯,勻亮成朵。
太平猴魁:曼妙身姿的精靈
外形:兩葉抱芽,兩端略尖,尚扁平挺直,偶見輕微的卷邊,多數自然舒展,與“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尚有距離;白毫量少且不顯;葉色蒼綠勻潤,猴魁茶葉脈中隱含紅絲的特征不明顯。
沖泡:取茶葉3克,將根部朝下放置透明的玻璃杯中,用90℃的開水沖泡。首次加水1/3杯,等待1分鐘,茶葉逐漸浸潤舒展成形后,第二次加滿水,3分鐘~5分鐘即可。
水入杯,芽葉徐徐展開,舒放成朵,兩葉抱一芽,或懸或沉。在明澈嫩綠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對你搔首弄姿。
滋味:蘭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獨特的喉韻;湯色清綠明澈;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 “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意境尚可體味。
高山云霧茶:一杯茶中的青山綠水
這種在黃山腳下湯口鎮被稱作“高山云霧茶”的小葉種綠茶,其實是小葉苦丁茶,俗稱“青山綠水茶”。它是我國南方老百姓長期飲用的一種小苦微甘的清熱涼茶,前幾年曾受到瘋炒,價格一路飆高。
外形:葉片呈暗綠色,采摘標準依然是一芽兩葉,但欠均整;干茶味道與一般綠茶不同,干茶香更似草木的味道。
沖泡:投茶量3克,以90℃的開水在玻璃杯中沖泡。茶遇水,葉片旋即舒張,顏色也由暗綠色迅速變成翠綠的顏色,茶湯顏色淡綠透亮,茶葉與茶湯交相輝映,一幅絕妙的“青山綠水圖”。
滋味:入口微苦,稍顯青味,片刻回甘,甘甜溢滿整個口腔。相比前兩種綠茶,較為不耐泡,2水之后幾乎無味。
在黃山腳下的湯口鎮,街道兩旁滿布了大大小小的茶莊,喝遍數個茶莊之后淘得的這三款茶,與茶友一同品鑒之后,大家各自發表了自己的品后感:
老胡:這三款茶并非同類,但它們各具特色,品質方面也都有可圖可點之處。黃山毛峰的茶香中散發著幽幽的蘭花香;太平猴魁外形獨特,滋味也鮮醇爽口。炎炎夏日里,喝上一杯賞心悅目的“青山綠水”茶,也是讓人身心愉悅的一件事。
阿黃:在價位適中的綠茶中,這三款茶的品質都值得肯定。個人比較喜歡太平猴魁,它不論外形還是口感都與眾不同。此款的太平猴魁盡管外形和特級猴魁的標準有差距,但香氣口感都表現甚好。
安安:這款毛峰的火功稍高,導致滋味欠佳。對于太平猴魁較少接觸,但此款猴魁茶的口感還是相當不錯的。個人最喜歡的是這款小葉苦丁。作為非茶制茶,它不但有著很多綠茶的特點,而且硒、氨基酸的含量較一般綠茶更為豐富,加上其沖泡后的動人形態,算得上是一款很不錯的天然涼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