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冢”,是“為防人盜掘而造的假墓”(《辭源》)。《中國文化辭典》“疑冢”條說得更詳明:“古人或有生前結下冤仇之家,擔心死后會被仇人掘尸毀墓,故常作假墳數座,稱疑冢……也有為防備盜墓者因挖取財物而毀墓所作。”以上兩種基本概括了古人設立疑冢的主要動機。疑冢的修建,一般多為墓主生前所定,也有身后由子孫所造,甚至還有鄉鄰或朋友代修的。歷史上有名的疑冢有下面幾例。
曹操疑冢
《后漢書》卷七十四載有陳琳所作討曹檄文,說曹操曾率將士盜掘漢代梁孝王的陵墓,“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言之鑿鑿,未必盡誣。大概是曹操有切身體會,更何況他一世樹敵頗多,所以才建了七十二座疑冢。曹操疑冢分布在河北、河南交界處的漳河沿岸,有關記載很多,最早見于宋人筆記。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云:“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云曹操疑冢也。”《明一統志》卷二十八說:“曹操疑冢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今河北磁縣)而止。”(圖1)
歷代寫曹操疑冢的詩文也很多,宋代王安石、京鏜、范成大,明代尹耕,清代王士稹、查慎行等皆有議論。其中大多數持批評態度,如京鏜《曹操疑冢》詩云:“疑冢多留七十余,謀身自謂永無虞。不知三馬同槽夢,曾為兒孫遠慮無?”在所有詩文中,最淋漓痛快的當屬宋人俞應符之詩:“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后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隨著2009年末曹操西高穴墓葬的發掘,曹操疑冢之謎似乎已經被后人破解。今人并沒有盡發疑冢,而“君尸”卻重見天日。然而學術界對此仍有質疑之聲。如今依然矗立在漳河之濱的一座座丘壟,其中是否仍舊藏有“君尸”?抑或嬪御、功臣之遺骸?看來仍然是個有待破解之謎。
割據王朝的疑冢
歷代所建疑冢,以動亂時期割據一方的統治者為多。一來這些割據者害怕敵對政權挖自己的祖墳,斷了龍脈;二來這些王朝多短命而亡,無法對陵墓實施有效性保護。而修建疑冢,在他們看來,這些麻煩多少可以避免。再者這些“亂世英雄”大都有落草為寇的經歷,在經營四方的同時也大肆搜刮財富,驅使士民,因而他們既有需求也有能力修建疑冢。
后趙石勒疑冢。乾隆《山西通志》卷一七〇《陵川縣》載:“崇安寺在城西北隅臥龍崗……左有石勒墓,相傳寺大殿下為勒冢,旁墓乃其疑冢。”元代郝經詩云:“都門長嘯氣憑陵,瓜葛中原霸業興。夜葬山間人不見,至今猶有守墳僧。”選擇夜間下葬,目的無非是令人難辨真假。
吳王楊行密疑冢。楊行密是晚唐廬州合淝(今安徽合肥)人,青年時曾為盜,后因軍功起家,被任為廬州刺史,又以武力占據淮南之地,唐哀帝天祜三年(906年)卒于揚州。后來其子楊渭僭號大吳天子,追尊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但是吳國大權很快被徐溫掌握,溫卒后又移政于養子李昇,也就是南唐開國之主。乾隆《江南通志·徽州府》載:“石羊阡在休寧縣東鄉,吳王楊行密疑冢也。”《新安文獻志》卷五十二收趙汸《楊行密疑冢》詩云:“荒郊石羊眠不起,枯冢壘壘各相似。海陵冤骨無人收,豈有兒孫來擘紙。幾堆空土效曹瞞,百戰江南帝徐李。龍山突兀表忠祠,至今老父思錢氏。”據詩意,楊行密疑冢也有多處。說他效法曹操,不知立疑冢是他本人遺志,還是子孫的主意。但他打下的地盤最終歸屬了徐溫和李異,這倒也同樣步了曹操的后塵。
五代設疑冢的還有南漢的劉氏政權。明代黃瑜《雙槐歲鈔》卷十《劉王疑冢》條說:“南漢劉隱僭據廣州,傳四世,皆昏虐。多立疑冢,以虞發掘,今北郭外有之……又北十里多甃石,亦指為劉王冢,發之,唯水涓滴而已。”黃瑜晚年居廣州,《雙槐歲鈔》所記多是其親歷親見,史料價值較高。又據媒體報道,1953年廣州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中宗劉晟的昭陵,50年后又在大香山、北亭村青崗同時發現了高祖劉龔的康陵和烈宗劉隱的德陵。距南漢滅亡約一千年后,劉氏三陵相繼被考古證實。而且因為劉氏父子生前窮奢極欲,康陵早在宋明時期就曾多次被盜,可見疑冢術再高明,也不能保護其靈魂永久安寧。
據《明文海》卷三六二張維樞《黃鶴樓游記》云:“攬勝亭山頂,父老相傳為偽漢疑冢,往其遺種,尚有向空遙拜者。”文中的“偽漢”,是指元末陳友諒的政權。《明史》載陳友諒鄱陽湖戰敗,中流矢而亡,太尉張定邊載其尸遁還武昌,立友諒次子陳理嗣位。翌年武昌即被朱元璋攻破,陳理投降,后被流放到高麗國。陳友諒戰死之后,長子被俘,次子年幼,而友諒之父兄尚在,其疑冢大約就是由其父兄所立。
其他疑冢
古代除割據王侯多設疑冢外,各地的世家大族或歷史名人也往往建有疑冢。如在江蘇震澤軍將山上,有吳越王九世孫錢寬甫所建家族疑冢(見明代邵寶《容春堂集》別集卷六)。在湖南汨羅市城北的山頂上,兩公里范圍內有12個高大的墓冢,相傳為屈原“十二疑冢”(圖2)。福建泉州民間也曾傳說,施瑯將軍共有七處疑冢,位于泉州的幾個古城門口。下面依時代先后再舉數例。
東晉桓修疑冢。元周霆震《石初集》卷三《反復吟》詩云:“君不見,青岡頭,墓磚云是晉桓修。發掘近遭群盜手,峨峨疑冢已千秋。”據《晉書》卷七十四記載,桓修于晉末戰亂之際,以將軍之職充任江州和徐、兗等州剌史,后來其堂兄弟桓玄篡位,桓修又晉封為安成王,直到劉裕起兵時被殺。據周霆震詩意,盡管桓修疑冢兀立已近干載,終究也遭遇盜墓賊的光顧。墓磚上的文字,或許正是設下的障眼術。
五代彭開疑冢。《明文海》卷二一一解縉《彭氏族譜辨疑序》載有廬陵彭玕疑冢。據《新唐書·鐘傳傳》,彭開是鎮南節度使鐘傳麾下的健將,曾任吉州剌史。后因楊渥攻占江西,彭開遂投奔楚國馬殷。楊氏吳國滅亡后,彭王干遺骨始歸葬平湖折桂鄉之豐口。墓主雖不是割據王侯,但也曾撫臨一方,有爭奪對手,故而有必要設立疑冢。
北宋張耆疑冢。朱弁《曲洧舊聞》卷七記載,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盜墓賊在陽翟縣(今河南禹州市)盜掘了宰相晏殊的墓,同時還在張耆(真宗朝官至侍中,封徐國公)的疑冢里掘得金銀珠寶,不可勝計。張耆子孫請陽翟縣一老嫗代為改葬,而子孫們又不到場,老嫗便從遺骸中留下了一牙一須。如此說盜賊所掘乃是真墳,并非疑冢。否則便是疑冢、真墓同時被盜。
南宋晏先疑冢。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記載,宋孝宗淳熙年間,廬陵(今江西吉安市)有個惡少名叫晏先,因殺人等獲罪流放嶺南,后在充軍途中被兩位朋友買通差役私縱,并在道旁為晏先立了一座疑冢以掩人耳目。
有的疑冢實為衣冠冢。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葉舟中,詩人的遺骨暫厝于岳陽,43年后由其孫遷葬河南偃師首陽山。末陽是詩人臨終前的駐足之地,新舊“唐書”都說杜甫卒于耒陽,因此當地修建了杜甫的衣冠冢(圖3)。清人彭而述道經耒陽杜甫祠,賦詩曰:“如公原未死,疑冢在江關。”(《杜詩詳注》附編)查慎行《過郴江口有感于杜工部事》亦云:“靴洲疑冢在,過者亦傷神。”可見古人有時也將衣冠冢稱作疑冢。如果從假墓的含義看,衣冠冢未嘗不可稱作疑冢。歷代有不少造反者兵敗不知所終,許多地方都傳有他們的墓葬,如唐代的駱賓王、明末的李白成等。說這些墓是衣冠冢也可,是疑冢也行,因為它確實令后人疑竇叢生,真偽莫辨。累累疑冢下面到底隱藏了多少歷史謎團,恐怕永遠也破解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