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人類文化中標志人群血緣系統的“遺傳”性符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姓氏。一個人在世姓什么,去世之后仍然是這個姓,這是古今通例。然而,在潮汕很多地區都存在生死異姓的奇特現象,當中不乏有為了感恩而改姓的,但也有因受到大姓的脅迫而不得不改為他姓的。
揭東縣新亨鎮秋江村和樓下村的陳姓,祖上姓林。林姓祖籍河南洛陽,因避戰亂南遷,先遷至福建上杭,后徙揭邑,一些村寨拒不讓他們進入。最后,林姓先祖來到豐政都潘田村(今屬豐順縣),受到了先到此地的陳氏鄉親的熱情接待和大力資助,日漸發達,顯名閶里。為了報答陳姓的恩惠,在有生之年改林姓為陳;為了不忘林氏祖宗,死后仍姓林。這樣做,一則報答了陳姓的恩惠,二則不忘林氏祖宗。后來他的子孫都遵循這一祖訓,在生姓陳,死后一律改姓林。清順治元年(1644年),潘田陳氏再遷磐溪都周公山(今屬揭東縣新亨鎮),分創秋江、樓下兩寨,至今已有360多年,人丁興旺。秋江、樓下兩寨的陳姓延續了“生陳死林”這一傳統。
揭陽榕城梅云鎮潮東村的始祖章榮什,博學多才,兼通地理。元朝末年隨福建莆田人許萬一入潮。許萬一創業于夏橋村,章榮什在許家教萬一的3個兒子讀書,并為許萬一卜“佳城”(即墓地),許萬一以禮金酬贈,章榮什拒收。章榮什無子,許萬一便以幼子許玉潭為章榮什嗣裔、承章姓。章榮什臨終時寫下遺囑,要子孫后代履行“生章死許”之訓。既答謝許氏萬一之義,又表葉落歸根之意。自此子孫恪守祖訓,世代相傳。
揭西縣鳳江鎮赤竹坑村“隆祖公祠”派下的族眾,在生姓楊,死后的墓碑和神主都寫明姓金,故有“生楊死金”的說法。300多年前,饒平縣隆眼都(今澄海隆都鎮)后溪鄉有一對金姓兄弟從后溪出發,幾經輾轉來到揭陽縣鳳湖赤竹坑(今屬揭西縣鳳江鎮)定居下來,開始繁衍生息。剛開始,由于周邊聚居者都姓楊,一些楊姓人經常借人多勢眾欺負金姓,金姓族眾于是決定繼續遷徙。楊姓的族老聞訊后一面批評無理取鬧的族人,一面勸說金姓族眾改姓融入楊姓大家庭。然而,改姓加盟楊氏家族的金姓人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去世后墓碑和神主便都恢復金姓。
汕頭市潮陽區西臚的陸姓乃宋末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的后裔。陸秀夫長子陸繇居海陽辟望(今屬澄海市區),第4代裔孫有3子分別遷徙外地,其中一人創業于揭陽東嶺(今屬揭東縣炮臺鎮),其子陸惠迪于元朝末年分居潮陽奉恩鄉的西臚(今潮陽西臚鎮)。據1960年修編的《西臚村史》記載:民國初期,西臚陳族豪紳煽動族內械斗,給陳氏造成空前災難。當時,人數相對較少的陸姓,被一陳姓以陸姓乃陳姓之后(陸氏先祖陸通史乃戰國陳完十世孫)為由,誘脅陸姓改陳姓,并立下契約,待死后才能改回陸姓(包括墓碑、燈籠、神主等)。1951年土地改革時曾有人倡議恢復陸姓,但有人認為姓氏只是一個人的符號,本無需過分計較,于是,“生陳死陸”的習俗就延續下來。現在西臚老寨仍保留有“惠迪祖祠”奉祀始祖陸惠迪;另有“忠貞祖祠”奉祀陸秀夫,“忠貞”乃元朝追謚陸秀夫的謚號,每年正月初三當地有祭民族英雄陸秀夫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