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區的喪葬風俗中有一撒灰習俗。在死者尸體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體路過誰家門口,那戶人家就要在門口兩邊點上兩把火,象征兩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墻,用來防路過的死者鬼魂串門,此灰人們叫做“攔門灰”。這只是各地以灰驅鬼避邪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門口撒灰以驅鬼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已有之。明臧懋循《元曲選》之《盆兒鬼》:“這都是咱老背悔門兒外不曾撒的把兒灰。[云]人說門前撒下一把灰,那邪神野鬼便不敢進來。”清孔尚任《節序同風錄》:“夜半結柳,車縛草船,載糗與糧,呼窮送之門外,即以灰攔門,日送窮。”送窮即送窮鬼。人們在門口撒灰主要是用來擋鬼,防止鬼魂進家,是古代避邪術的一種方法。
“攔門灰”的最早記載見于《莊子》逸文:“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神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由此可見,用灰來對付鬼的習俗由來已久,它的歷史和桃木避邪術的歷史應差不多一樣長。
“攔門灰”只是以灰驅鬼的一種常見形式,用灰驅鬼之法不只限于撒灰以門口,另有多種使用方式。
在農歷二月初二,山東東平地區的人們會在自家院里用灶灰打圈,在圈中心石塊下放上糧食,此風俗名叫“打倉”,河北某地叫“打囤”,名稱雖不一,但都意味著祈求五谷豐登。同時,東平地區的人們還會在屋內各個角落撒上灰,用以防治蟲害。據說此灰即是用來驅鬼避邪,以保豐收的。
人們用灰以驅鬼是古代多種驅鬼術的一種,常見有桃木、道家的符箓以及門神等。但是,灰何以能驅鬼避邪呢?
如依《莊子》逸文“是鬼智不如童子也”,便認為鬼怪的愚笨使其害怕桃枝和灰土,這不免讓人嗤笑。
胡新生認為原理很簡單,它最初應該是一種瞇鬼眼的方法,其證據來自秦簡《日書》記載的用灰土驅鬼的方法。而后,其在解釋古代巫醫用灶中灰土治療鬼魅作祟的疾病時說道:“此類醫術直接繼承了灰土驅鬼的傳統,同時又與古代灶神崇拜和春牛崇拜有關。”根據灶神崇拜起源較早,且在戰國時代被列為“五祀”之一,胡新生認為“既然灶中有神靈存在,灶中之土以及與灶有關的灰土自然就是非常之土”,可以驅鬼治病。如此,其解釋便讓人費解,治病是灰“瞇了鬼眼”驅了鬼,還是“灶神顯靈”呢?本質上都是以灰土驅鬼,為何原因不同呢?我們認為,與其說是“瞇了鬼眼”,不如說是“灶神顯靈”。古代人非常崇拜火,塑造了火神,且火更是驅鬼的良法,火神亦可給燃燒物的灰燼以神力,這似乎比“灶神顯靈”更合理。
以灰驅鬼的風俗不只在漢族文化中有,在漢族周邊的少數民族中亦有。在佤族,人死后棺材只要抬出屋門,屋內之人就要在門外撒一把灰,隨即將門關上,其意為不讓鬼再轉回,與漢族習俗極似。彝族里的巫師(畢摩)為驅走病人身上的惡鬼打鼓念經,讓病者頭頂一個竹簸箕坐在門口,然后畢摩大聲疾呼:“把害人的鬼捉住,快捉住他!”同時令一助手手拿鐵鍬,把灰撒在病者頭上,象征以灰驅散鬼魂。
我們認為古人關于灰的神秘觀念應該來自對于火的崇拜。各民族都有關于火的神話傳說,有祭火拜火的古俗。自從神靈觀念產生后,火被神靈化,產生了火神。因此,與火崇拜有關,人們便產生“灰”也具有某種神力的迷信,這是原始火崇拜觀念的遺存。彝族崇拜火的典型表現即是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火塘,火塘里的火被稱為“萬年火”,此火是驅鬼避邪的良物,也由此衍生出了巫師用灰驅鬼的習俗。赫哲人崇拜火,認為火是神,不能蹲在火堆上面,外出遇到火堆或灰要磕頭。此外,由于灰,尤其草木灰還有治病之功效,更加使灰靈物化。因此,用灰驅鬼避邪便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