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奠基起源于我國遠古時期盛行的獵頭祭祀習俗。史前時期,部落或氏族在與外族作戰(zhàn)取得勝利后,要將敵人的頭顱割下來帶回,作為祭品祭祀后,堆積起來作為某種建筑的奠基或者隨葬。根據(jù)考古材料,獵頭習俗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普遍存在。例如,考古工作者在陜西分B縣下孟村遺址灰坑內發(fā)現(xiàn)一具人骨架和三個頭顱。真正意義上的奠基習俗可以追溯到“京觀”之類的建筑。《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君盍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杜預注:“積尸封土其上,謂之京觀。”《后漢書?皇甫嵩傳》:“首獲十余萬人,筑京觀于城南。”《史記》《三國志》《宋史》《明史》等文獻中也多有“京觀”的記載。什么是“京觀”?其功用何在?《爾雅》訓日:“京者,絕高為京;觀者,觀之為闕。”也即高高的臺榭。綜合文獻記載,所謂“京觀”,就是古代戰(zhàn)爭中,獲勝者為炫耀武功,將殺死的俘虜或者敵方戰(zhàn)死者的尸首,集中起來封土而成的高高聳立的建筑物。
從古至今,奠基儀式豐富多彩,大到國都、宮殿和帝王陵墓,小到一家營建房舍、親人安葬,民間甚至安放豬槽、雞舍都要舉行奠基活動。據(jù)專家研究,商王室在營造宮室宗廟等建筑時,一般要經(jīng)過奠基、置礎、安門、落成四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奠基時,先挖好基坑,基坑底還要再挖一小坑,稱為腰坑。將祭祀所用的犧牲——狗或小孩放入坑內,然后填土夯實。中國古代建筑多用柱,屋頂?shù)闹亓考性谥稀<词箟Φ梗菀膊粫顾U驗橹淖饔镁薮螅玫A立柱之前,也要舉行隆重的奠基儀式。在夯實的地基上放柱礎石前,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時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實。另外,在安裝殿門時,要舉行安門儀式。一般在門檻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別埋置看門的侍衛(wèi)1~3人,皆跪仆相向,手執(zhí)銅戈、盾牌,防衛(wèi)目的異常明顯。整個建筑完成后,要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這時的用牲種類多,規(guī)模大,有時要殺掉上百人,連同牲畜、車輛,整整齊齊埋在建筑物旁。民間建房造屋也要舉行奠基儀式。首先請陰陽先生根據(jù)風水選擇宅基地并確定坐向,然后擇吉日良辰奠基和破土動工,破土動工前要祭土地神。燒香、擺供品以及燃放鞭炮。所謂奠基,只是象征性地挖幾锨土,并將奠基石埋在主工程、主柱子的底下即可,也稱為“墊磉”。此俗早在漢代即已風行,不過做法有別。當時是在地基四角各放上石塊。也有將金銀器具(小塊或少量)放于地基四角。漢代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有“埋石四隅,家無鬼”的記載。
奠基習俗在近現(xiàn)代仍非常盛行。不僅民間,政府在重要建筑物動工前也要舉行奠基儀式。奠基儀式選擇在待建建筑物施工現(xiàn)場。方式主要是填埋奠基石。奠基石通常是一塊長方形的石碑。上面刻建筑物名稱、奠基單位、舉行奠基儀式的具體日期,并且在中央刻“奠基”二字。儀式之后,同奠基石一起掩埋于地下,以志紀念。豫西民間在安放豬槽時,也要舉行奠基儀式。做法是先挖一個淺槽,再用一雙紅色筷子呈十字交叉放置,并且筷子下放一小塊豬肉。
在古人心目中,人的生死是同等重要的事。為死者筑墓動土時,也要舉行修陰宅的“奠基禮”。孝子先燒香、行大禮,祈神保佑。將或刻或寫有文字、符號的磚石放于墓底,然后動土。2001年11月,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曾在一座金代壁畫磚雕墓墓室東壁的最底層,發(fā)現(xiàn)一塊長方形磚,磚上有用朱砂書寫的二字。盡管這兩個字的具體含義尚不明了,但奠基意圖十分明顯。
考古資料中有關奠基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最早的實例出土于半坡墓地。在半坡遺址中,用于埋葬小孩的甕棺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居住區(qū)房屋附近,有的甚至就在墻基之下,且發(fā)現(xiàn)斷肢和斷指的現(xiàn)象。例如M66,從遺跡看,埋葬前死者小腿骨已被砍下,顯然是作為奠基的犧牲而埋葬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遺址房屋柱洞底部常進行處理。一般是墊一層黏土夯打結實,有的加墊陶片或石片,有的加墊完整陶器之底部。這些加墊之器物已起柱礎的作用,是柱礎的前身。但加墊完整陶器底部和石片,可能也是一種奠基習俗的反映。黃展岳在《古代人牲人殉通論》中明確地將安陽后崗遺址、永城王油坊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湯陰白營遺址四處推定為龍山文化中奠基人牲的考古遺址,這四處遺址中,至少發(fā)現(xiàn)奠基牲六十具,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童牲。此外還有少量男女成人牲。其中登封王城崗遺址發(fā)現(xiàn)13個奠基坑,僅13號坑就出土兒童頭骨五個和少量肢骨。
二
祭祀是華夏禮典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天神、地祗、人鬼均為祭祀的對象。祭祀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祭祀用品包括食物、人牲、六畜、玉帛、血和其他祭品。對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燔燒(祭天神)、灌注(祭地神)、瘞埋(挖坑將祭品埋沒,祭山神和地神使用)、沉沒(祭水神)和懸投(祭山神)等。
奠基實際就是把祭品以不同形式獻祭給神靈或先祖的儀式或活動。其目的就是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是把“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人間通則加于神靈身上。從本質上說,這是對神靈的討好與收買,是把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酬報關系推廣到人與神之間而產(chǎn)生的活動。通過犧牲來對神表達忠誠、感激、懺悔和信賴等感情。
奠基習俗是古代自然崇拜的產(chǎn)物。這與遠古先民認識能力和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的狀況密不可分。遠古時期,先民們對自然界的觀察、認識和適應能力是極低的。他們對自然界的一些現(xiàn)象,諸如天體運行、月圓月缺、風云雨雪、地震山崩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作出合理的、科學的解釋。但這些現(xiàn)象又同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緊密相連,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在這種矛盾統(tǒng)一中,古人便會產(chǎn)生種種迷茫和不安,進而產(chǎn)生敬畏和盲目崇拜,從而想當然地認為自然界受到各種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的控制。這些神秘力量,根據(jù)地域、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不同。從物質形態(tài)上看,這種力量可以是氏族內被神化了的人,如氏族首領和酋長,也可以是力量被夸大了的動物、植物,甚至靈石、山川或自然現(xiàn)象。把這種物體以各種形式,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符號標示在旗幟、建筑、武器等物上,就具有與實物同樣的神性,都可為使用者祈求神靈保佑平安,消災弭難。而把這些物品埋于建筑物下,就能保障建筑物穩(wěn)固,居者安康。
避兇趨吉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滲透于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基禮俗就是避兇趨吉心理在建造建筑物過程中的反映。因為無論對國家還是百姓來說,建造房屋都是生活中的大事。為了求得建筑物的穩(wěn)固長久而規(guī)避一些禁忌,換取內心的安慰,都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奠基是中國古代一種古老的習俗,是用瘞埋的獻祭方式將祭品敬獻給神靈、祖先的一種儀式,以寄托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并進而求得其保佑,使建筑物穩(wěn)固,居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