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生姜的描述,我曾讀過《辭海》:“其初生者,以醋或醬漬之,味至美。”美到什么程度,開始時我不得而知。在1990年,我曾經在故鄉溱潼鎮的國營醬醋廠工作過一段時間,跟廠里的老工人黃師傅學過切生姜絲,只是沒有掌握要領。1992年我參加《古鎮溱潼風情錄》一書的編寫,通過采訪后發現,佛手拐姜竟是溱潼鎮的風味特產之一。《東臺縣志》記載的明明白白:“佛手姜,既鮮且嫩,以溱潼儲鼎茂出產的最有名。”聽故鄉的許多老人講,在民國時期,鎮上的過復興、過宏昌、儲德昌、陳鼎元、卜鼎興、蔣德芳等醬園店制作的佛手拐姜享譽大江南北。
有一年冬天我拜訪了一位儲德昌醬園店的老員工,請她講述當年的一些情況。老字號儲德昌的創始人原隨父親開豆腐店,在光緒年間創立了儲德昌醬園店,由于他精明能干,善于經營,利用手中的多余資金于光緒后期開設了儲鼎茂南貨店。兩個店在東臺縣都較有名氣,最有名的佛手拐姜就出自他手。
故鄉醬園店出售的姜,有佛手拐姜、蜜餞芽姜和片兒姜。制作佛手拐姜的生姜,有時來自淤溪鎮附近的漕,有時來自興化垛田和原港口鎮的上溪,也有時來自山東、安徽。采用霜降前產的嫩姜,摘取嫩拐上面指頭拐兒大的小朵兒,刮皮洗凈,用刀打劃成順絲、橫絲,切成佛手形,如菊花狀。在鍋中煮過后,再用冷水泡上兩天,撈出爽干,裝進袋里,浸入準備好的甜醬缸。經過一段時間后,看看姜絲的顏色成了絳色,取出加入上等的蜂蜜或冰糖。最后用半斤或一斤的陶罐進行分裝,蓋上夏天收集好的干荷葉,用細草扎口,貼上用紅紙印的儲德昌商標,美味佛手拐姜便可以上市了。
佛手拐姜只有做了十幾年的老師傅才有資格制作,學徒只能做片兒姜(咸生姜),每天切十來斤。嫩拐做蜜餞芽姜,除了不放在甜醬缸里,而用糖漬,其余的做法,與佛手拐姜異曲同工。剩下的做片兒姜。蜜餞芽姜雖好吃,但保質期較短,最多也只能保持兩個多月,最好是現吃。
故鄉的佛手拐姜,因像佛手而出名,具有鮮、甜、嫩、脆等特點,入口時,輕輕一嚼,沒有渣子。在寒冷的冬天里吃了,可保溫抗寒,因而在冬季非常走俏,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遠銷上海、北京、鎮江、南京等地。在我的故鄉,我的一位同學是儲德昌的傳人,至今仍能做出具有傳統風味的佛手拐姜,許多人都向他購買,到了每年的春節供不應求。可惜當年我在醬醋廠沒有學會做佛手拐姜,要不然我會在朋友們面前露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