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這一期“特別策劃”能套拍一個宣傳片的話。那么這個片子的開頭應該是這樣滴——
客廳里的桌椅板凳全都挪開,只剩下電視機。一家三口戴好防毒面具,嚴陣以待。電視劇的片頭音樂一響起,便進入一級作戰狀態。這是一場隔空PK賽,作為現實世界的一家子和虛擬影視中的一家子,進行終極較量。時間是每天晚上8點整。比賽的手段是不限的,也是無限的。如果前者輸了,代價是犧牲掉所有的精神文明生活;如果是后者輸了,將失去一切物質文明生活。
閑話少說,比賽開始:
電視劇代表曾經是歌劇演員出身,他先表演了一陣氣壯山河的怒吼,再來一段力拔山河的獅吼,最后是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臨終遺言。
現實代表們插上耳塞,又戴上耳機,人人舉起一塊自衛用的隔音玻璃。一看就是訓練有素,有備而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現實代表以為自己勝券在握,于是放松警惕。
卻原來——葬禮上鋪陳的音樂聲大如雷,像是天兵天將在捉拿人間要犯。
我還想讓他們再PK下去,可再寫下去就顯得我不夠真誠了。因為確實也沒想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當幸福來敲門》、《媳婦的美好時代》、《老大的幸福》、《激情燃燒的歲月》、《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浪漫的事》這些都是家庭劇中的翹楚,既有口碑又照顧收視率,即使重播也依然有大批死忠的擁躉。這些優秀的劇集雖然也有矛盾,有沖突,有爭吵,但沒有吊人胃口的身世之謎,也沒有喊破喉嚨的大喜大悲。到極致的作品有費穆的《小城之春》,萬方的《空鏡子》,都是把戲劇沖突全往里收,結果反而使意境深遠而雋永。這不是精英意識在作怪,因為確實有一些聲嘶力竭,雞犬不寧的作品,無法歸類到爛劇。比如六六的《雙面膠》和《蝸居》,主演海清幾乎在每一集都會鬼哭狼嚎淚流滿面,但卻依然能夠穿透耳膜直抵觀眾內心。因為它們是有真實的生活質感在下面托舉著,不至于讓人物掉底,說到這兒,劃分的標準已經很分明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你有沒有故意對著觀眾灑狗血。
《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罵從花滿樓赤腳逃出來的段小樓的相好,“沒學過戲,那就別在這兒灑狗血了”。狗血這個典故正是出自梨園。指的就是演員表演時不講分寸,亂賣,造作,以至于做派失卻了本真。“爐火純青”是所有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足謂之“瘟”,過火叫做“灑狗血”。
李白的豪放詩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被汪曾祺評論為“有時底氣不足,就只好灑狗血”;蘇永康的煽情唱腔也曾被陳珊妮罵作“灑狗血”。至于影視劇中的狗血簡直是舉不勝舉。曾經見過一個編劇的MSN簽名:“疲軟的觀眾需要高濃度的狗血。”
沒錯,觀眾是很疲軟。一方面工作了一天,身心俱疲,在玄關換鞋時,都要用一只手臂撐住墻;另一方面是觀眾的審美疲軟,林子大了什么鳥沒見過?那些不溫不火的過江之鯽在掃臺的時候就默默地犧牲掉了。所以大家都在找興奮點,互聯網上每天不知道要誕生多少文字和圖片,能產生高點擊率的都是些聳人聽聞的“標題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如果沒有一個狗血的題目,你寫的東西再好也會泥牛入海,沉到壇底。除此之外,內容好,多了也不行。你看微博取代了過氣的明星博客不正是人們缺乏耐心的明證嗎?
量大而質低的國產電視劇,也可以說是缺乏耐心的產物。電視臺多了,對影視劇的需求也大了,大家都急吼吼地趕項目,拼命為社會主義的GDP添磚加瓦。誰都知道《空鏡子》好,《媳婦的美好時代》也好,我們不缺對好劇的鑒賞力,只是缺乏做好劇的耐心。因為耐心的成本太高了,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口碑畢竟不如金杯實在。
金牌編劇王麗萍在《婆婆媳婦小姑》以前,一直處于訂單式寫作狀態,制片人和導演就是她的指揮棒,雖然她內心也并不認可“家庭劇”就是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互扇耳光,一生氣就把對方對推下樓。但苦于沒有話語權,只能委屈就范。有一天她的老師看了她編劇的作品后,特意打電話給她,語重心長地說,你如果再這么寫下去就完了。從此以后,王麗萍開始了沒有訂單的寫作,濾掉所有狗血的DNA,潛心摸索,盡最大努力還原出生活本來的質感。這才有了大家所熟悉并認可的一系列優秀劇集,《保姆》、《我的美麗人生》,還有奠定她一線地位的《媳婦的美好時代》。
《媳婦的美好時代》是樸實無華的日子里藏著的好,雖然一些素質沒有它好的劇集靠著狗血元素,在收視率上依然不遜色于它。但怎么說呢,把她和露大腿的青樓女子擺在一起,這就是一種流氓行徑。說一個真實的案例,以前路過家庭音響的專賣店,經常看到有人拿蔡琴或帕瓦羅蒂的CD來測試超重低音的效果,現在直接拿上一張《XX家的戰爭》,不管是拔到房梁上的高音還是低到塵埃里去的嗚咽,簡直是測試音箱的全能型選手。所謂先聲奪人,其實只是對內容不自信的做法。大張旗鼓的宣傳,多半是因為做不到。我們看到電視劇里那么多哭天搶地的畫面,恨不得直接丟給觀眾一只哧溜哧溜冒著濃煙的手榴彈,看你感動不感動,你若還無動于衷,我就像貞子一樣直接從電視機里伸出手,使勁地搖你的肩膀。
當然,灑狗血的家戰戲,有些確實有很高的收視率。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11首都編劇論壇上,某電視臺的發言人在演講時的題目就叫《收視率規律和藝術規律關系的感想》,他強調,觀眾最愛看的就是忠奸分明的人物,生離死別的劇情。發言人身份的權威性,使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他的結論。我們只是去嘗試推敲和分析,忠奸分明的人物不就是符號化的人物嗎?生離死別的劇情不就是大起大落的情緒嗎?只是這個“觀眾愛看”的前提是如何發生確認的?收視率無疑是最科學精準的有力數據。但所有人也都應該知道這樣一個常識:收視率是把雙刃劍。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不能輕易畫上等號。另外在缺乏好劇的前提下,高收視率很可能是觀眾沒有更好的選擇結果。因此,收視率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決定了它無法獨立承擔起評估尤其是內容評估的重任。
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是觀眾的口碑。我們的國產電視劇正因為口碑太差,所以才失掉了年輕的觀眾群,把他們丟給美劇、英劇、日劇去哺乳。但是文化差異畢竟還是難以消弭的。看這些舶來品,我們有娛樂,卻很難引發強烈的共鳴。所以偶爾來一部寫80后小家庭的,素質還算差強人意的《奮斗》,居然火得一發不可收拾。沒有一個國家的影視劇會像中國一樣,只照顧老齡化的群體,而忽略青年和兒童。也許你會拿播出平臺壓倒我,沒錯,《武林外傳》的收視率是不太理想,它的火也是靠著網絡傳播的,但它的品牌價值早已破億。那些高收視率卻被罵得體無完膚的咆哮體家戰戲,你們比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