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漢時人,出身于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由于家境貧寒,他年少時便到大戶人家打工,但卻從來不收工錢。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原因,他說:“我知道您家里藏書很多,希望能夠借閱您所有的書籍。”主人非常感動,就應允了。因為白天要干活,匡衡只好在晚上看書,但家里實在太窮,點不起油燈,于是就鑿穿了墻壁,借鄰居家微弱的光亮而發奮讀書。
匡衡天資聰穎,精力過人,很快就博覽群書,學有所成。他對《詩經》的理解幾乎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時人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贊語。后來,匡衡受到太子師傅蕭望之的推薦,博得了喜好儒術的太子劉爽的賞識。劉爽即位后將他召入京城,封為博士、給事中。進入中央高層的匡衡經常上疏奏事,他的治國之策皆以儒家經典為理論基礎,以“仁愛”大義為落腳點,深合元帝的心意,這也使他在仕途上一路扶搖直上。公元前36年,匡衡升為丞相,受封樂安侯。一個出身卑微的農家小子,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以廣博的學識位極人臣,匡衡的成功可謂后世無數出身貧寒又好學上進的有志青年的榜樣。
漢元帝晚年,宦官石顯仗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還慫恿皇帝加強對百姓的剝削,自己趁機中飽私囊。匡衡作為百官之首對石顯的胡作非為聽之任之,有時還曲意逢迎。幾年后,元帝駕崩,成帝即位,匡衡立刻聯絡其他大臣彈劾石顯,出手之迅速,堪稱老辣。當時,司隸校尉王尊上書成帝,說匡衡早知道石顯專權誤國卻不聞不問,甚至還阿諛逢迎,而到新皇登基時才跳出來彈劾奸臣,自表其功,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應該予以治罪。但因匡衡為先帝老臣,漢成帝沒有追究此事。
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匡衡被封侯時的封地應為31萬畝,由于地圖的錯誤多劃了4萬多畝,匡衡的下屬發現后,為了討好上級,并沒有聲張。匡衡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可一時的貪心讓他完全忘了圣賢們的教誨,他佯裝不知,并心安理得地將多余的地租收入囊中。可惜此事最終還是被司隸校尉查了出來,并聯合廷尉向成帝上書,彈劾匡衡盜取土地。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沒有對他處以重刑,只是將他免為庶人,讓其回家終老。
從當年那個除了一肚子學問一無所有的少年,到享盡榮華富貴又孑然一身回到家鄉的老叟,匡衡的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最后竟以“偷盜土地”而身敗名裂,這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足以讓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