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及沂南縣三級政府于今年5月舉辦了諸葛亮誕辰1830周年祭拜等活動。據稱,沂南縣借助“諸葛亮故里”的文化帶動效應,去年以來,總投資額超15億元,其中包括今年投資1.8億元建諸葛亮城,投資3.5億元科學整合諸葛亮文化旅游區等。
諸葛亮生于沂南,便有“沂南諸葛亮故里”,也算名正言順。然湖北襄陽、河南南陽是“諸葛躬耕之地”,那么襄陽、南陽打造“諸葛故里”也是有名分權的。此外,諸葛亮還領過益州牧之職,如果明天益州宣布分一杯名分之羹,也可以說得通。
嘆只嘆,一是古代交通不如今天便利發達,二是后漢三國時代兵荒馬亂,是否局限了先人更多的遷徙定居心愿,否則,今天諸葛孔明“品牌”打造之處,斷不會只有這幾處。
打造故里,動輒斥資數億、十幾億,恐怕歷史上從未有過今天這樣的大手筆,不知道這該叫“盛世造故里”,還是文化搭臺語境下“故里興經濟”?不管叫什么、怎么說,你都不能不承認,打造故里現在是一股風,甚是強勁。一曰“爭故里”,多地共爭一個祖宗,互不相讓,不管有無真憑實據,或是沾邊兒就算,反正這種事無人裁斷,不爭白不爭,當然更重要的是爭了不白爭,這里面有文化帶動效應。二曰“編故里”,實在沾不上古代賢人的邊兒,就編一個神仙故里,比如“孫悟空故里”。三曰“故里”無黑白,實在沒有流芳百世的,遺臭萬年的亦可,比如“西門慶故里”,一個大壞蛋,居然引來兩省三地競折腰。
五千年歷史長河,帝王將相、志士仁人或才子佳人等可資以文化角度緬懷或雕琢的人物,數都數不過來,再算上“名壞人”,則更多。以現在流行的文化觀,其故里便都有打造價值,且一人名下多個故里,各地再爭一爭,真不敢想,若干年后,中國將出現多少人造故里?
打造故里,各地打出的旗號都是“文化”。重視文化保護非常正確,只是,如此競相效仿而又嚴重趨同的“重金打造式文化”,與文化概念的本義越來越遠。有論者指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下,文化正在“沒文化”的邏輯指導下畸形發展,一些具有足夠噱頭效應的“文化”被斥巨資做大的同時,很多實實在在具有文物價值的寶貴遺產卻面臨著無處安家的命運。厚此薄彼的背后,是功利需求的實實在在表現。
說白了,其實故里文化是各地地方“GDP文化”內容之一;賣地皮、挖地三尺、污染經濟,加上故里文化……各地發展路徑不過如此。叫人擔心,打造的故里若遍地開花,會有多少人去覽勝?重金文化的投資能收回本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