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國語文教材忽然走紅。據報道稱:由葉圣陶主文、豐子愷插畫,1932年版《開明國語課本》重印本,上市沒多久就賣斷了貨,連出版社都沒貨。與此同時,同期重印的老課本系列(還包括《世界書局國語讀本》和《商務國語教科書》)也在網上收獲好評一片。一本79年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在70多年后成為暢銷書,隨著“持續的缺貨”,上演了一出洛陽紙貴的傳奇。
疑點一:是傳承還是炒作?
民國教材熱銷,早有人質疑,這是不是一次炒作?而出版方一再表示出版這套書籍是為了“借鑒歷史,看看過去,獲得某些啟示”,但網上有消息顯示,重印后的這套民國教材在網上被炒出10倍的價格,這也讓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炒作行為,包括出版社所表示“嚴格控制印刷數量,重印只出5000冊”,也被指為銷售策略。
●專家聲音
葉兆言(著名作家、編者葉圣陶的孫子):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是媒體在說《開明國語》走紅,但是事實是什么樣的無人知曉,一本5年前只印了5千冊的書,現在忽然說紅了,會不會是策劃?
李河(著名文化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不管出這套書的初衷是什么,客觀上看,都有謀利的結果。倘若真的有這么多錯誤,那就應該說是一個比較浮躁的商業行為。其實這很常見,出版者快出、快上,追求速度,爭奪市場,結果往往就是降低出版物的質量。現在很多出版物都有類似的情況,不僅是暢銷書,學術著作也同樣,其中有翻譯的問題,有校對的問題等。就出版來說,如果真的有很多錯誤,而卻又被認為是修正和對照新課本的參照物,無疑是用一個新的錯誤來替代舊的錯誤。
疑點二:老課本可以替代新課本嗎?
社會和媒體追捧這套70年前的“老課本”,很多網友,乃至學者都認為,這是對現行教材失望所致,“老課本”靈活生動,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引起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而現行教材則“說教味濃”、“高高在上”、“內容空洞”,這兩種不同的評價導致了人們對新老課本的不同態度。不過,也有很多學者認為,老課本未必真的能得“新”學生的歡心。
●專家聲音
溫儒敏(北京大學文學系教授):民國教材確實有很多東西值得今天的教材編寫者學習,但那畢竟是70多年前的課本,適合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學習,如今社會發生很大變化,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沒有的新事物新知識,教材肯定要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不能照搬這套教材的編法,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教育。
李河:現在的教材,特別是人文科的教材,缺失教化、缺失靈魂的東西確有其事。人們想要改變這種狀態,尋找更好的替代品,也很正常。那么去哪里尋找呢?不排除可以回過頭去找過去的東西。不過同樣的道理,舊的東西可能會被發掘,新的東西也需要去創造。改變現狀,不僅找回過去這么一條路,還有很多方法。并且,把民國的教材絲毫不動地拿過來,肯定有參考價值,但是有沒有替代價值,這還需要多看,認真分析,仔細斟酌。
疑點三:民國教材是否為教材中的經典?
民國教材忽然躥紅,被認為是教材中的經典。有不少人認為閱讀這一套教材,有利于學生國學素養和興趣的培養,有家長將它當作孩子的國學啟蒙讀物。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專家聲音
葉兆言:把民國教材當作國學啟蒙讀物,當作傳統文化的讀本,顯然是理解錯了這套教材。這本書1932年出版,它跟五四運動、跟新文化運動一脈相傳,本意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把這套民國教材和國學聯系起來,是“驢唇不對馬嘴”。
李河:需要傳承的經典,首先要經過群體性的選擇,需要長時間沉淀,需要很多人去參與、閱讀、研究,然后才能成為經典。事實上,現在我們對民國時代的東西了解還很少,做這一方面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中國一百多年的現代教育史,有沒有可能成為經典的教材?哪些會成為經典?都還在發現的過程之中,只有經過大量的對比、了解以及解讀之后,才可能最終出現,而這,不僅需要很多人為此工作,而且還需要時間。
疑點四:民國教材應該被推崇嗎?
建立在錯誤理解上的推崇,自然是錯誤的推崇,民國教材真正的意義,還在等待發掘。只是,在還沒有發掘出來之時,就開始著急推崇,并且推崇的讀本還被發現諸多錯誤,最終傷害的,還是“老課本”本身。正如網友所說:“興高采烈買到,鼻子差點氣歪”,“暴殄天物,以至如此!誰之過也?”暴殄天物的結果,讓人們從崇拜一下子跌到失望,最終失去的是信任。
●專家聲音
李河:推廣經典也有信譽問題。對于民國時代的東西,我們還處在發現的過程中,很多工作都還沒有做,比如整理、理解、解讀、分析等,這時候急功近利地推出,甚至推廣,無疑是浮躁的表現。倘若這時候因為浮躁的行為使人們失去了對這些東西的興趣,那么等到以后它真成為了經典,真的被整理、解讀出來,真正開始推廣的時候,人們還會再有興趣嗎?不嚴謹的、不合適的推崇看似是對好東西的肯定,但其結果卻往往是傷害。
記者點評
并非只有國學才是經典,才值得傳承,其他的經典也同樣需要傳承。并且民國教材是不是經典,尚不能定論,因為這需要長時間的檢驗,經典具有永恒性,同時也兼具闡釋的開放性。趟過歷史之河,真正被傳承下來的,被人們所接受的,才能成為經典。
經典的出現并不容易,也并非一時的熱銷就能稱之為經典,民國教材或許真有可取之處,真有吸引人的魅力,但是要當作經典來傳承,還要等很久。更重要的是,傳承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把民國教材當作傳統文化和國學啟蒙讀物,顯然還沒有找到它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