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是北京市前門外一條著名的商業街。大柵欄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15世紀明嘉靖皇帝修筑外城召百姓居住、召商人易貨,蓋起棚房店鋪形成廊坊,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大柵欄”最初叫廊坊四條,“柵欄”之稱淵源于明代。當時四九城里的百戶(軍官)王敏曾上奏孝宗皇帝:京城之內,大街小巷不止一處,巡捕官兵只有七百余名未免巡防不周,一聞有盜,昏夜追趕,長街小巷,輒被藏匿。因此奏請于小巷路口置立柵欄夜間關閉,以保障住戶商號的安全。到了清代雍正時期又下令在嚴格城門開關制度的同時,準奏京師外城各街道胡同增設柵欄板。至乾隆時京師內外城已建有柵欄達二千四百多座。因廊坊四條內的商鋪出資最多,其在東西街口建的柵欄比其他胡同高大牢固,故被人們改稱為“大柵欄”。
大柵欄地區堪稱古都老字號商鋪集聚之所,在不太寬的眾街巷里有幾百個商鋪、戲園子、影院和會館。僅僅長275米的大柵欄街就有店鋪等80多家,“畫樓林立望重重,金碧輝煌瑞氣濃。簫管歇余人靜后,滿街齊響自鳴鐘。”清人寫的《都門雜詠》詩描寫了舊京大柵欄的繁華景象。除了商鋪外,大柵欄還曾是京劇的搖籃,在大柵欄一條街里就曾有廣德樓、慶和樓、慶樂園、三慶園、同樂軒五家戲園子,街外糧食店街還有個中和戲園。在一百多年當中幾代著名的戲曲名家譚鑫培、楊小樓、金少山、梅蘭芳、余叔巖、馬連良等名伶都曾在此獻演眾多傳統劇目,他們亦成為眾多戲迷們捧角兒追逐的明星。大柵欄里的戲園子以及電影院天天熱鬧非凡,堪稱場場爆滿,一派文化娛樂繁華靚景。另外,大柵欄地區亦是舊京金融珠寶玉石錢市商鋪最集中的交易之所,還是駐京會館及鏢局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