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心系鹽民的古代圣君
在歷山的西南方有個鹽池叫解池,是最早開發利用、“自然成鹽的大鹽池”。舜十分關注鹽的采集和鹽民生活,他來到解池,見到南風吹來,沿岸的鹽水迅速蒸發,凝結成鹽顆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復,取之不竭。舜身體力行,與大家一起取鹽。由于舜心系鹽民,心系天下百姓,故受到老百姓衷心擁戴,舜治理的天下也由此進入遠古文明的鼎盛時期。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自舜起,傳承后代的儒家文化貫穿著“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兩個基本精神。連極其艱苦的鹽業生產,舜都要為其歌唱,其他為民之事更舉不勝舉。“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為老百姓辦了好事,肯定會受到百姓的擁戴,“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對舜創建的遠古文明,連毛澤東也大加贊賞并推崇:“春風揚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膠鬲:第一位鹽商
膠鬲生活在商周之際,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商,販賣魚鹽。《封神演義》十七回寫膠鬲在文書房,官居上大夫,因蘇妲己造蠆盆,欲將宮女投入其中喂毒蛇,膠鬲不忍,上諫勸阻,使紂王大怒,欲將膠鬲與宮女一同投進蠆盆,膠鬲大罵不止,憤而跳摘星樓身亡。這段情景描寫不是歷史事實,但也歌頌了膠鬲大義凜然的氣概。
膠鬲其人,古籍記載很少,散見于《孟子》《國語》和《呂氏春秋》。《孟子·告子下》篇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按照孟子的說法,膠鬲本來是個魚鹽販子,一介平民而已,算不得“士”。但能和舜、傅說、管夷吾等人相提并論,可見此人絕非等閑之徒。果然,正如其他幾位最終成就一番偉業一樣,膠鬲也從眾魚鹽商販中脫穎而出。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里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
管仲:食鹽官營的創始人
管仲是中國鹽業史上最有名氣的人之一。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名相,他輔佐齊桓公40年,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齊桓公問管仲富國之策,并建議對房屋樓臺、樹木、六畜、人口征稅,管仲一一否定之后,鄭重提出了自己的富國策:“唯獨官山海為可耳。”由此首次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了鹽鐵專賣制度。
簡單的橫征暴斂容易激起民變。其創立的食鹽民產、官府統購、統運和統銷的食鹽官營制度,雖有不利于民的一面,但是表面上并沒有直接征稅,而且大利于國, 是很高明的國家財政方式。因此,此后的幾年中,齊國成了“國際”食鹽市場的壟斷者。“官山海”在管仲之后備受各朝重視,特別是宋元明清千余年間,鹽課收入成為朝廷僅次于田賦的第二大財政來源,后世因此尊管仲為“鹽宗”。
諸葛亮:制定鹽政
蜀漢經濟之所以能夠較為迅速地得到恢復和發展,并且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是與諸葛亮治理蜀漢的經濟思想和依照其經濟思想所制定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諸葛亮很注意鹽業和絲織業的生產,實行鹽業官營和開展蜀錦貿易。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各個歷史朝代,大凡是中央政府需要掌握雄厚財力的,大都要實行鹽鐵官營和開展貿易事業。西漢時期桑弘羊之所以主張鹽鐵官營即是這個道理。
蜀漢時期諸葛亮處于三國鼎立,三面臨敵。為了克敵制勝,必須集中大量的財力于中央政府,故諸葛亮在治理蜀漢時,設置主管鹽鐵業的官員,實行鹽鐵官營。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親自指導鹽鐵業生產,甚至躬親鹽井煮鹽。正因為諸葛亮對鹽業的重視,因而使蜀漢政府獲鹽利不少。
劉晏:改進榷鹽法
唐朝前期,實行公私兼營的鹽業政策。安史之亂爆發后,中央集權遭受重創,國家財政收入銳減,財政收支急劇惡化。在此情況下,增辟財源以充實國家財政,來保障平叛所需和挽救危機中的王朝統治,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為抗擊安史叛軍,758年,平原太守顏真卿采用食鹽專賣方式成功籌集到軍費。同年,負責財政運輸的鹽鐵轉運使第五琦借鑒顏真卿的做法,創立了榷鹽法,將食鹽的生產、運輸、銷售諸環節全面控制在了朝廷手里。
第五琦的榷鹽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存有許多弊端:政府為壟斷鹽業,設置了大批管理機構,并配備大量的官吏,使得經營成本大增。而官吏太多,又勢必滋生腐敗,損耗流失也增多。760年,劉晏出任鹽鐵轉運使,對榷鹽法進行了系統的改進,變第五琦舊法“亭戶制鹽——官府統購——官運官銷”為“亭戶制鹽——官府統購——商運商銷”,取得了更大的財政效益和社會效益。
柳永:創作《煮海歌》
北宋詞人柳永,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在詞壇上與蘇東坡為首的豪放派交相輝映,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熠熠生輝的佳作。許多人熟知他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好像只是一位沉淪風花雪月的才子,其實他還創作有《煮海歌》,其主題非常嚴肅、探討杜會問題相當深刻,對勞動人民充滿了深切同情,同時也展示了當時海鹽生產的技術水平。
1049年,柳永被貶到浙江定海任曉峰鹽場的監督官,對鹽民生活有所了解,這成為他寫《煮海歌》的現實基礎。《煮海歌》是他作為底層官員治政品性的一次升華和騰飛,是他用生命吹響的一次嘹亮的號角。一個詩人詞客能為民生焦慮,融民情于心,其藝術的境界便會雄渾壯闊;一個官員能識知民情,為民請命,其施政的立足就會“人性”“仁心”,治理便會“撫民而清靜”。這樣的民生思想,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
張士誠:鹽戶出身的起義領袖
泰州自古就是東南沿海主要的鹽產地之一。到了元代,泰州濱海共有三十六處鹽場,張士誠所在的白駒場就是其中之一。張士誠出身貧苦,為了養家糊口,十歲就開始跟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得的收入補貼家用。后來,張士誠和幾個同鄉做起了販賣私鹽的營生。販私鹽在當時屬違法行為,所以富戶們常以舉報官府相要挾,不僅不給張士誠鹽錢,而且對他非打即罵。
元朝末年,各地的武裝起義如火如荼。1353年正月,張士誠秘密聯絡一些鹽民,舉起了反元大旗。他領導的起義軍縱橫江浙一帶,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切斷了元朝漕糧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他還在江浙地區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減免賦稅,減輕人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在革命后期,起義軍貪圖享樂,且投降了元朝統治者,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工具,最終被朱元璋打敗。
曾國藩:整頓兩淮鹽務
曾國藩,從咸豐十年至同治九年,屢任兩江總督,歷兼兩淮鹽政。當時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被太平軍所占領,淮南鹽的生產、運銷大受影響。淮鹽不行,鹽稅無著,以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大減,這對清政府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為解決難題,曾國藩提出整頓鹽務的建議:一為輕本,“既減厘以便商,人先售而后納”; 二為保價,凡商販都是挾資圖利者,無不愿意鹽價昂,保而不失。三為梳銷,對鄰私加厘征稅,使鄰私本重而淮鹽本輕,這樣做可以使鄰鹽化私為官,而淮鹽亦得以增加銷量;四為杜私,對明目張膽的私梟,可以派兵緝拿;而對包內重斤,船戶之夾帶,所謂官中之私的偷漏,查禁卻極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