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城者將,奪國者帥。諸葛亮在政治上,是帥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聯吳抗曹的決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躋身于吳、魏之間,而成鼎立之勢。蜀能建國稱帝,在三分中舉足輕重,如果沒有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立足荊州,謀取益州之藍圖,樊城、江陵之敗,按劉備的想法,南奔蒼梧,投靠吳臣,充其量也就是流寇了。
但諸葛亮并不能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軍事家,至少他沒有像曹操那樣指揮官渡之戰,擊潰袁紹六十萬人馬,統一了北方,也沒有像周瑜那樣指揮赤壁之戰,消滅曹操三十萬大軍,鞏固了江東。由于東吳軍事上的建樹,才促使三分政治格局的形成。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也是想步曹操、周瑜的后塵,通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扭轉形勢,實現其政治抱負,而名垂青史,所以先南征孟獲,而后北進漢中,也是想在蕩平后院之患,能騰出手來進行戰略反攻,出祁山,過秦嶺,兵臨渭水,直逼畿輔。
然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是在爭城掠地的局部戰爭上,表現得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如玩敵人于股掌之上的從容。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離不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打軍事仗,實質是打政治仗。在這方面,作為主帥的諸葛亮就有顧此失彼、未克全功之弊。他既不了解曹魏的國力和統治的穩固性,五出祁山,盲目挑戰,也不肯承認劉蜀更應該固守求存的弱勢,連年征戰,大動干戈。僅這幾座城池的地方部隊,已使他煞費苦心,還要打力不從心的正面戰爭,即使奪得眼前的小勝,也難改變最終敗局的命運。對一個政治家來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很可怕的性格悲劇。這么多年的仗打下來,國勢日衰,兵將凋零,實力耗竭,百姓厭戰,最后,他老人家一死,蜀國也就敲起了喪鐘。
所以,國家成敗,系于君臣;戰爭勝負,決定在將帥。什么樣的君臣將帥,和用什么樣的人,是至為關鍵的。吳將朱桓在守濡須口時,數千守軍對數萬曹仁重兵,諸將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朱桓此人,勇而殘忍,殘暴苛虐,實不足取,但他這番話是極有見地的。
現在來看,蜀國的諸葛亮與魏戰,吳國的陸遜也與魏戰,蜀敗而吳勝,不能不說是與主帥的指揮得失緊密相關的。蜀國相信的馬謖丟了街亭,全軍敗績,而吳國相信的周魴賺了曹休,大獲全勝。領導的責任,就是用人,而準確地發現人才、衡量人才、使用人才、信任人才,則更是主帥的重要任務。諸葛亮撇開老將如趙云,猛將如魏延,青年將領如姜維,都不用,獨信馬謖,結果街亭失守,逼得他只好唱空城計。一個人用之不當,則會影響一批人,同樣,一個人用對了,用好了,也會帶動一批人。吳國中期的朱桓、全琮、徐盛,比之早期的呂蒙、甘寧、凌統遜色多了,但陸遜指揮若定,左右協同,部將效力,主動殺敵。尤其周魴比之當年黃蓋,不弱半分,結果曹休大敗,回到洛陽就發病死了。所以,第一,人才得有出頭的機遇;第二,人才得有施展的余地;第三,最重要的,是用人者要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現實狀況,要善于用人,揚其所長,抑其所短,不因噎廢食,求全責備。人得其所用,是制勝之一道。人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則更是獲勝的保障。
諸葛亮是個偉人,是個接近于完人的人,這也就使他產生了太多的自信。擁有太多自信的人,便自視甚高,而不大把別人放在眼里。由于缺乏群眾觀點,肯定事必躬親,而不愿假手于人。諸葛亮治蜀,多用平實之才,守成有余,開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往往被擱置摒棄。蜀中干部,青黃不接,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著急,他努力物色人才,確也是事實。但他的用人標準拘謹偏執,較之曹操的“惟才是舉”,簡直無法比擬,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現。這也是大樹下不長青草的定律——他一人把陽光都吸收了,小草自然就懨懨地無生氣了。
諸葛亮英明自信和事必躬親,大大限制了部下的積極性,也養成了他們的依賴心理。所以司馬懿對于西蜀之一舉一動,無不了如指掌,因為他只需要研究諸葛亮一個人就行了。但對于東吳的真實意圖,卻未可盡知,甚至周魴的偽降,也疑信參半。因為不可能全盤掌握東吳所有將領的變數,所以魏國在與吳國的戰斗中,無所施展,也就很自然了。
由此看出擊敗關羽和劉備的陸遜,確實在戰爭藝術的把握上,不像諸葛亮這位前輩那樣拘謹求穩,惟恐有失,舉措猶豫,任用躊躇。例如吳之朱桓和蜀之魏延,同樣是獻計而不被采納的勇將,但在雙方主帥的態度,卻有很大的不同,魏延差點被諸葛亮殺了,便可知道吳何以勝、蜀何以敗的原因了。
這就不能不為諸葛亮遺憾了。
西蜀最后敗亡于晉時,戶二十八萬,官吏數為四萬,而吳降晉時,戶五十二萬,但官吏只有三萬二。這樣一個頭重腳輕的國家,怎能不失敗呢?由此看,諸葛亮留下的臃腫的官僚機構,實在是蜀國的累贅。但有如此數量的干部隊伍,可諸葛亮直到臨死,也沒有物色到一個好的接班人,眼高如此,挑剔如此,實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五丈原彌留之際,還在遺憾:“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也就只有姜維,勉強夠格,真是夠他痛苦的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精明的領導,便光看到下屬的缺點和不足了。所以,“大樹底下不長草”,是很有一點道理的。孔明最后弄到文臣武將難以為繼的局面,看來并非西蜀無人,而是他不讓人才脫穎而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