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諫君主這事兒,可是有大學問的。古話說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歌功頌德、稱贊奉承的話,皇帝們都喜歡聽,可批評建議的言語,即便是明君圣主,也會覺得不舒服。其實,勸諫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如果運用策略、掌握時機,也會有奇跡發生。
直諫法。
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希望別人接受。
示例:戰國時,秦將蒙驁攻打魏國,魏軍屢次戰敗。魏王對此十分憂慮,只好派人到趙國請求信陵君回國助戰。信陵君擔心魏王追究以前竊符救趙的事,不肯回去,對自己手下的人說:“有誰敢為魏國的使者通信就處死。”門客無人敢去勸說。這時,曾受信陵君禮遇的隱士毛公與薛公求見,并對他說:“公子之所以被諸侯看重,只是因為魏國還在,如今魏國局勢緊急,你不去救助,一旦秦國攻克大梁,夷平先王的宗廟,你還有什么臉面立足天地之間?”話還沒有說完,信陵君的臉色就變了,立即駕起戰車趕回魏國。
分析:信陵君性格中雖有剛愎自用的一面,但更有禮賢下士、知錯能改的優秀品質。毛公與薛公德高望重、洞明世事,故而敢對信陵君直言其事,雖只寥寥數語,卻深刻地分析了魏國興亡同他的切身利益的關系。由于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句句直指做人的根本,從根本上揭開了信陵君心里的疙瘩,使他幡然醒悟。
感悟: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運用直諫法勸諫者必須出于至誠。只有真誠地為對方著想,動之以情,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還要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曉之以理,幫助當局者撥開縈繞在眼前的層層迷霧。同時被勸者要賢明,能夠明辨是非,并且有寬廣豁達的胸襟和知錯能改的氣度。
諷喻法。
用含蓄的話語進行暗示或委婉地表露自己的意見。
示例:齊威王即位之初,通宵達旦地宴樂,不理政事。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淳于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一只大鳥,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猜這是一只什么鳥?”齊威王聽懂了,回答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立即詔令七十縣長官來朝奏事,賞殺各半,又迅速發兵御敵,諸侯震驚,把侵占的土地都歸還齊國。
分析:本是勵精圖治、修明政治的軍國大事,卻從猜謎打趣的生活小事切入,這樣就避免了面折廷爭、臉紅脖子粗的尷尬局面。淳于髡可謂善諫,齊威王可謂善聽,一舉成就兩人英名。
感悟:暗示是一種激勵被勸者,使對方糊涂的想法明確而得以提升的做法。當被勸者接受暗示而改變做法時,他會認為那是自己主動去思考的結果。非但自尊心不受影響,甚至會努力維護實現自己參與建構的藍圖。當然,前提是勸說者所論述的事情可以是類比或比喻,被勸者有較高的領悟能力,能夠順利聽出勸說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迂回法。
首先創造適于交談的氣氛,進而達到談論正題的目的。
示例:春秋時,晉靈公下令興建一座九層高臺,大臣反對,但晉靈公一意孤行,揚言誰敢勸阻,殺無赦。孫息求見,靈公“張弩持矢”接見。孫息來到后絕口不提進諫的事,而是說:“我能把十二個棋子摞在一起,上面還能放九個雞蛋。”晉靈公覺得很新鮮,就讓他擺擺看。孫息小心翼翼地擺放起來……大臣們都緊張得大氣不敢出,晉靈公也連喊“危險”。孫息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晉靈公驚異地說:“希望再讓我看看。”孫息描述說:“建九層高臺,三年都沒建成。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國用空虛,戶口減少,吏人叛亡,鄰國將要起兵犯境。”晉靈公聽了,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停工。
分析:在當時的情形下,倘若直言進諫,非但于事無補,還會惹來殺身之禍。孫息無疑是很聰明的,他用迂回的方式,通過一個小雜耍,很巧妙地分散了晉靈公的注意力,水到渠成地贏得了向晉靈公陳詞的機會,不但生動形象,而且避免了與晉靈公的正面沖突。而“危如累卵”也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感悟:迂回是最常用的勸諫方式之一。很多時候,勸說的難點不是說理,而是根本就沒有開口的機會。這種情況下,采用兜圈子的方法,常常會柳暗花明。這一方法的運用要點在于勸諫者要機智靈活,讓聽講者不知不覺中步入自己的思路。另外,正題本身確有說服力。
故縱法。
為了進一步勸說,明明反對并要勸說對方改變看法,卻偏偏先表示肯定或贊成。
示例:戰國時,魏文侯有一次問大臣們:“你們認為我是怎樣的一個國君?”大家紛紛說是一位仁厚的國君。但翟黃卻說他不是一位仁厚的國君,還舉例說文侯攻得了中山之地,不分封給兄弟,卻封給長子,這是自私之舉。文侯惱羞成怒,立即令人把他趕了出去。文侯接著又問任痤,任痤想讓魏文侯改變喜歡聽諂媚之言的陋習,卻故意順著眾臣說:“大王的確是一位仁厚的國君。”文侯高興了,連忙追問:“為什么?”任痤答道:“我聽說,凡是仁厚的國王,他的臣子一定是剛直的。翟黃剛才說話直率,因此我知道大王很仁厚。”魏文侯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立即派人召回翟黃,拜他為上卿。
分析:封建時代君主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嚴,但翟黃卻敢揭魏文侯的老底,必然有受罰的危險。任痤迎合了魏文侯自尊心理,維護了他的面子,巧妙地將“國君仁厚”和“臣子剛直”聯系起來,明贊暗諫,既消解了國君的怒氣,又達到了勸說的目的,還挽救了翟黃的危難。
感悟:人人都愛面子,當人們覺得丟了面子時,可能會固執己見甚至胡攪蠻纏。勸說別人尤其是批評別人時,倘若不顧及對方的顏面,不但收不到勸說的效果,甚至會自取其辱。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欲擒故縱,寓批評于贊揚,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別人的抵觸情緒,更容易被別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