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竹、鉗架、紙雕……最后將條狀花穗粘貼在花燈下部,給花燈“穿”上漂亮的紅裙子,一個花燈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延續了百年之久的獨特忠信花燈,是一種集手工、繪畫、剪紙、編織、書法、對聯、詩詞等于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品。
忠信花燈起源于廣東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在清雍正八年編寫的《連平州志》內有“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的記載,說明忠信花燈已有200多年歷史。經專家對民間收藏的忠信花燈紋樣印版的鑒定,證明是清代產物,可見忠信花燈制作在清代已盛行。
忠信花燈是一種以紅色為主色調,帶有喜慶性和鄉土特色的民間燈彩藝術。花燈有十多種樣式, 按技藝分有繚絲燈、參燈;按形態分有狀元燈、秀才燈、五福燈、磨燈、龍鳳燈、寶蓮燈;按使用范圍分有伯公燈、紫燈、廊燈等。
忠信花燈造型獨特,其結構從上到下分為燈蓋、燈身、燈裙、燈聯,從里到外一般有2至4層,規格大的直徑有12米,小的也有40厘米。與其他地方花燈的小巧玲瓏不同的是,忠信花燈大而精致,多呈柱形,花燈外層配以剪紙、圖案、紙穗等,整個燈飾五顏六色。
忠信花燈另一特點是綜合了多種傳統藝術形式,主要體現在編織、印花、剪、刻、裱、裝飾等一系列制作工藝。
其中,燈聯是忠信花燈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和一般對聯不同,對聯為上下聯,而燈聯則可以是6聯至12聯為一副,以花燈邊數而定。與其他地方的花燈相比,忠信花燈的燈裙是最特別的,燈裙由各種各樣的花案彩色燈帶組成,燈內裝置各種形象畫片旋轉流動,堪稱民間工藝奇葩。
忠信花燈有一個相當特別的儀式——吊燈。按照當地習俗,當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祠堂里吊花燈,從正月初九吊到正月十八。客家語中“燈”和“丁”諧音,借喻傳遞“添丁”的歡喜。
隨著時代的發展、風俗的演變,忠信花燈具有了不同的內涵,它象征著百業興旺、豐衣足食。無論家中有大小喜事,如做壽、考大學、當兵、開業等,都掛起了花燈。在花燈結束時,還有一個儀式叫“暖燈”。在花燈上掛滿鞭炮,然后點鞭炮和花燈一起燒掉,然后在祠堂祭祖和大宴賓客,有“去舊迎新”之意。
大才子唐伯虎曾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每年元宵月圓高掛前后,廣東河源忠信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掛起了花燈。花燈中那流光溢彩的走馬燈,層層掩映、卷舒有致的紋樣和濃縮古樓風格的結構,美輪美奐,使得各鄉鄰攜親帶友,與月相伴一起游園、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