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良臣魏征因為近乎無休止地當面指出唐太宗李世民執政中的諸多不足,而時常令李世民顏面無光,恨得咬牙切齒。于是,盛怒中的李世民經常這樣向臣子發問:“你說,我怎么才能殺掉這個鄉巴佬?”這時,長孫無忌提出建議:“陛下真正需要的不是殺掉魏征,而是挫挫他的銳氣……”
心照不宣的李世民立即表示愿聞其詳。這時,長孫無忌才抑揚頓挫地說出了他的錦囊妙計。
原來魏征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怪癖,極愛吃菠菜(據考,也可能是醋芹)。個性潑辣的魏夫人偏對菠菜討厭至極,而魏征不懼皇上卻偏懼內,舉朝聞名。于是,可憐的魏征在家里從來沒有吃到過菠菜。辦法總是有的,由此魏征對于外出赴宴有了興趣。當然,魏征大飽口福時的狼狽吃相也落入了長孫無忌的眼里……
這時,長孫無忌為皇上出的妙計已呼之欲出:請皇上宴請魏征吃菠菜!
為了與菠菜相協調,李世民特地選擇了露天“野炊”。一向滿腹經綸的魏征忽然見到眼前滿滿一盆菠菜,早已心猿意馬,按捺不住了。
偏偏李世民要在此刻向已經口角流涎的魏征發問:“魏征啊,平日里你總對我的決策有很多不滿,我也經常聽不進去。今天難得雅興,借這個機會你就把對我的所有意見統統都說一遍吧!也免得我以后在朝臣面前沒面子。”
一開始,魏征還打算以今天只是吃飯,朝政明天再說為由蒙混過去,偏偏今天李世民“虛心納諫”的興致近乎偏執,況且李世民又拿出了魏征一貫的腔調質問:“你說是吃飯重要,還是朝廷大事重要啊?”沒辦法,大腦中早已只有菠菜的魏征只好臨時把昨天已朝議過的發言抓過來再“反芻”一遍,但剛張嘴就被洞察秋毫的李世民堵了回去:“魏征,你今天能不能說點兒新鮮的?”結果,魏征竟脫口而出:“這菠菜倒挺新鮮的……”當發現失言后,魏征又補了半句:“這菠菜實在是……”
見到魏征欲言又止、臉色難看,李世民假裝“恍然大悟”:“哦,一定是今天的菜不合魏征口味!快來人,把菜撤下!換……”這一刻,魏征完全像被開水燙了一樣地跳起來:“不不不不!不要換!”“魏夫子”的酸架子至此已蕩然無存。最終,徹底在皇帝面前崩潰的魏征只好實話實說:“不瞞萬歲,魏征最愛吃菠菜……”
至此,早已忍俊不禁、心滿意足的李世民才見好就收地恩準魏征放下天下朝政,專心致志地吃眼前的菠菜。
我們所有領導者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樣有作為、有口碑,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樣擁有魏征這樣的良臣輔佐;所有被領導者都希望自己能像魏征這樣擁有一個寬宏大度的明君,以使自己能夠盡職盡才,名垂千古。
但是,在大家對這段君臣佳話艷羨不已時,又有多少人想過如何讓自己成為“李世民”、成為“魏征”呢?
李世民作為領導,通過海納百川、寬宏大度贏得了部下的忠貞與智慧,實現了當時條件下領導力的最大限度發揮,奠定了盛唐氣象;而魏征,通過仗義執言、言之有據贏得了上級的賞識與重用,實現了在當時條件下部屬對上司最大限度地“領導”。可以說,就領導力而言,兩者都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高度。
那么,兩個凡人是如何達到了我們蕓蕓眾生都沒能達到的高度的呢?原因很多,但從李世民請魏征吃菠菜,就可透析出一個重要原因:用不傷原則的瑣事來實現君臣間的平衡。任何有效而可持續的領導力,都必須是基于心態的平衡。理由很簡單,領導與被領導者都是人,而人只有在平衡中才能良性持續,這又恰恰是我們所忽略的一面。
李世民能問出“我怎樣才能殺掉這個鄉巴佬”本身就證明他的偉大。作為可以呼風喚雨的領導者,即便在盛怒中,他也做到了知己知彼:他沒有直接下令殺,而是想辦法殺,就說明此時,他也深知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不應在氣頭上下命令的。而教訓魏征,也并不是目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李世民自己,為了他自己內心的平衡——不斷在大眾面前被反駁、丟面子的領導內心一定是不平衡的;而只有想辦法讓自己內心平衡了,才能聽到并聽進更多的良言,做出更偉大的事業。
于是,聰明的李世民實際是在為此而煩惱,而同樣聰明的長孫無忌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不僅替皇帝點明了這次行動的目的,而且替皇帝想出了一個最合皇帝心意的辦法:用最柔和、溫情乃至幽默的方式,讓令自己難受的人自己也難受,然后讓他也在大眾面前丟丑,卻又不傷及他的自尊心,反而使自己的自尊心大為滿足!
開小玩笑是為了大事業!真正的領導智慧,就在這舉重若輕之間。
而站在李世民對面的魏征,同樣是聰明人。
我們平素只注意到魏征在朝堂上面無懼色地據理力爭,以為這就是他成功的全部。其實錯了,絕大多數時候,犯顏直諫的下場就是人頭落地。因為這些部下都犯了一個共同的大忌諱:認為自己的領導就應該是一個無私無瑕的超人,乃至類似投遞箱一樣的機器,而忽略了“領導也是普通人”這樣一個永遠都不會變的大前提。
只要部下能悟透,并始終秉承“領導也是普通人”的信念,你就能無師自通地想到各種讓自己盡責盡忠并持續獲得領導采納的方法。比如:自己在什么樣的場合,面對什么樣的背景,探討什么樣的話題,話說到什么樣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