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對於消費了一年的持卡族來說,本打算趕在積分年末清零的時候變現成實物,也算是對自己一年來消費的些許安慰,當建行17萬分換一條狗繩出現在信用卡的兌換冊上時,面對兌換力的直線下降,消費者除了欲哭無淚的絕望,也只能感嘆一年又一年還是被「忽悠」了。
信用卡積分遭遇貶值已不是個別現象,2010年以來,多家銀行都悄無聲息地提高了禮品的積分門檻。工行2010年12月(圣誕除外),推出積分換電影票活動,持卡人使用1.8萬信用卡積分,即可在萬達影院兌換《讓子彈飛》電影票一張。而前兩年,該行9000到1.5萬積分即可兌換一張電影票。在光大銀行,一個690ml的樂扣樂扣水杯需要44800積分,一個飛利浦電熨斗需要42.5萬積分,幾乎比前兩年翻了一番,而其1萬分以內可兌換的禮品幾乎沒有。
價格水未漲 積分兌換船已高
對於兌換積分高漲,銀行業內人士曾解釋道,「銀行對信用卡業務利潤要求的提高,加之近年來物價飛漲,禮品采購成本不斷上升,兌換信用卡積分只能水漲船高」。
但采購成本上漲導致積分縮水這一理由并不能站得住腳。建行積分商城中的蘋果NANO4兌換所需積分增加了2萬分,與此同時,其實際售價則呈現下跌態勢:兩年前NANO4售價一度高達1300元(人民幣,下同),但目前在數碼商品的銷售網站上,NANO4售價約為950元左右,采購成本下降了28%。
信用卡積分為何越來越不值錢?有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在發卡初期,為了吸引客戶辦卡,往往推出非常優惠的積分返利政策,有的甚至是虧本經營。隨著信用卡的不斷擴充,不少持卡人養成了刷信用卡前對比禮品湊積分的習慣。但當發卡量達到一定規模後,這樣的優惠政策就難以為繼了。盈利的要求以及信用卡刷卡商戶的回傭率下降使得信用卡積分消化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部分發卡行所采取的積分永久有效的策略也使得信用卡積分的「水池」越挖越深,信用卡積分貶值也就成為必然。
業內人士分析道,雖然銀行之間信用卡發卡競爭非常激烈,但各家爭奪的是高端客戶。對於持金卡、鉑金卡的高端客戶而言,信用卡積分「含金量」并沒有下降,因為他們對銀行的利潤貢獻大。而低端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小,盡管他們抱怨積分越來越不值錢,卻難以引起銀行的重視。
航空里程兌換限制多
兌換商品不靠譜,有所謂的「積分達人」就為消費者支了新招:拿積分換航空里程。據了解,現在不少銀行都推出了與航空公司合作的聯名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消費的同時也積累了航空公司的里程。
比如建設銀行的航空聯名信用卡規定,每消費1元積1分,在該行網站的信用卡積分兌換專區可以看到,36000分可以兌換到2000公里的海航里程,40000分能兌換國航和南航等2000公里的里程;而招商銀行的信用卡可通過1500到1800分換得2000公里的航空里程,該行信用卡消費20元積1分,即消費30000元到36000元可得到這些積分。
然而,實際上里程兌換的限制和陷阱很多,因為基本不可能兌換到心儀的航班。 對於信用卡積分換里程而言,大多數銀行都規定,持卡消費15~20元左右才能換得一個里程積分;另外,大多航空公司都有相同規定,6折以下的機票是無法兌換里程的;而不同的航空公司,對於里程積分的計算規則也不盡相同,如東航提供的是以票價乘以折扣的積分累積方式,即票價折扣越少,所能累計的里程積分越多;國航提供的是飛行距離乘以折扣的積分累積方式,即航程越遠,所累計的里程積分也越多。而里程積分又都有有效期,實際上要想通過刷卡消費來獲得足以兌換機票的里程,代價還是非常高昂的。
吃透規則巧利用
依照刷卡消費100萬元換2000元禮品的比例,如果一個普通持卡者每月刷卡消費2000元,且所有消費均計入積分,則需要40多年才能換得兌換2000元的禮品。想用積分換到心儀禮品真的就這麼難實現嗎?其實,提高信用卡積分也是有技巧可循的。
首先,多利用促銷活動刷卡消費,銀行對於一些特定商戶或特定時間的消費,有額外贈送積分;其次,相對於兌換禮品,選擇直接用積分抵扣現金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再者,大多數銀行的積分并不是永久有效,一旦過期,卡里的積分會做清零處理,因此最好了解信用卡的積分期限。此外,并非所有的刷卡消費都可以累計積分。對信用卡消費,一些銀行往往會在消費類型上做出限制,像買房、購車等大額的刷卡消費都不算積分。
專家提醒,消費者應理性消費切不可為了「蠅頭小利」而盲目消費,最終讓自己債臺高筑。銀行不應過分渲染旗下信用卡產品,而應誠信告知消費者自身產品的局限性,更不能刻意制造賣點。同樣,消費者在面對五花八門的信用卡產品時,也應當從自身需要出發,仔細了解信用卡的各項服務條款,不要輕信口頭承諾,一旦發現權益受到侵害,要及時保留證據,通過法律途徑進行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