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看看正在秀的明星,瞧瞧正在發(fā)生的熱鬧事,說下此刻的自己,與世界同步,今天你織「圍脖」了嗎?成為在過去的2010年「微博控」們的日常的生活形態(tài)。一個起源於美國,一時間風靡世界的,僅僅只有140字左右的資訊片段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2010年的中國微博正在發(fā)散出超越傳統(tǒng)社會媒體的魔力。盡管四大門戶的微博還處於「測試版」狀態(tài),但是越來越多的新聞和事件依靠微博得以傳播擴大。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發(fā)布的《2010中國微博年度報告》說,中國微博的訪問用戶已超過1.2億人。截至2010年10月,中國微博服務的訪問使用者規(guī)模已達12521.7萬人,活躍注冊帳戶數突破6500萬,全民微博時代已經到來。
微博不「微薄」
微博構建了一個平等的話語平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路新時代的話語寵兒。不管是社會名流,還是草根凡人,都可以在平等的平臺發(fā)出聲音。不會寫文章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應用,尤其適合口語;可以像發(fā)短信一樣從手機接入,圖片可以用彩信方式上傳。微博,迎來一種新的人際交流方式。博客取代了論壇,微薄取代了博客,這是互聯(lián)網新一輪發(fā)展趨勢。
微博開啟了傳播的全民媒體時代。這個世界什麼樣,微博就什麼樣。每個人都會通過微博帶來描述所處的世界。那些零散片段組合起來的,就是一種復雜多樣的真實。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報導者,人人可以成為公民記者。微博即使在從通信工具轉變?yōu)槊襟w後,也不大可能成為管理者的傳聲筒。「你的微博擁有1000個粉絲,相當於你在街頭擁有一個黑板報,擁有1萬粉絲相當於擁有一個電視臺,擁有一億粉絲相當於一個通訊社。」2010年11月15日,上海火災,無數人用手機和相機記錄火災情況,并在第一時間上傳微博,多達3萬多條。有人稱微博開創(chuàng)「一對多」雙向互動新時代,是從「受眾時代」向「微眾時代」轉變。
微博讓輿論監(jiān)督的觸角無處不在。一些在傳統(tǒng)媒體視為禁忌的事情,在微博里傳來傳去,敏感事情成為尋常事物,言論自由空間得到擴大。特別是一些惡性公共事件,往往都是通過微博率先曝光,然後主流媒體跟進,督促事件得到解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黃縣鳳崗鎮(zhèn),31歲的女兒鐘如琴、59歲的母親羅志鳳、79歲的大伯葉忠誠為保護自己的家園不被強拆,以自焚抗爭。鐘家姐妹鐘如翠、鐘如九在南昌機場準備乘飛機到北京錄一期鳳凰衛(wèi)視《社會能見度》,遭到當地政府堵截,鐘氏姐妹躲在廁所里向外界求援,《鳳凰周刊》記者鄧飛在新浪微博上直播經過,諸多媒體記者與網友施以援手。此間,一段宜黃官員發(fā)表「沒有拆遷就沒有新中國」的言論引發(fā)線民怒駡與媒體斥責,當事官員因輿論壓力被「免職」,打破自2004年嘉禾拆遷案以來官員強拆無責的神話。
微博也是一把雙刃劍
微博帶來的革命性意義絲毫不容置疑,但就目前來說它還不夠完美。微博資訊的海量化和匿名性撼動了傳統(tǒng)媒體資訊的根基:真實、準確。「微迷」們無論大事小事、新鮮事陳年事,都喜歡「微博一下」,甚至還散播了不少無中生有的事。這樣一來,「微博」就成了「謠言滋生地」。就拿金庸先生「被去世」一事來說,不僅給金庸先生本人帶來嚴重干擾外,在一定程度上還詆毀了微博的可信度。在2010年4月29發(fā)生的江蘇泰興中心幼稚園慘案中,微博在傳播資訊的同時加速謠言的傳播,使得原本惶恐的人們更加失序。玩微博還是得有個度,發(fā)發(fā)見解,曬曬心情,這是允許的,切不可過於偏激,為了一時的痛快,「亂抒情懷」,俗話說「禍從口出」, 微博還需抱著負責謹慎的態(tài)度使用。
微博正在推動人與資訊的融合。不過,微博同時也加劇了資訊的碎片化,從而帶來語言和思維的碎片化。也許「碎片化」并非始於微博,但微博無疑加劇了這種傾向。
長期致力於網路文化研究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張跣認為,微博雖然對網路文學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卻會對思維方式產生影響。海量資訊的喧囂,是140個字語言帶來的後遺癥。用慣了微博的人們,習慣了「微博」式的思維方式,越來越懶得去思考。面對海量資訊撲面而來,織「圍脖」的人們迫不及待地輸出與輸入,這樣一來,會逐漸喪失分辨資訊真?zhèn)蔚哪芰σ约俺恋硭伎嫉哪芰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