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孫子兵法》的朋友一定驚嘆其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邏輯縝密嚴謹。但看過并不代表就會打仗。正如設計者在設計一個項目之前,應先綜合細致地考慮到所有的因素,然後再決定應該如何進行設計。死板地照搬稱不上設計。
當然,我是有意提到《孫子兵法》。眾所周知,這不僅僅是一部兵書,還是一部富有實用價值的智謀寶庫。被贊譽為「用兵的真藝術,人生的大智慧」。對於設計工作范疇也不例外。其智慧可以觸及提高設計的實效性,從而提升設計資產價值。
因為設計并不是一切,設計不是藝術。與人一樣,有的人天生是君主,有的人天生是輔臣。其實中國現代文的詞匯很有深意,往往是用兩個互補的字代表一件事物。「設」代表「設想」,「計」代表「計算」,說明做「設計」這件事情不能總是設想,還得有計算。
設計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相融的職業。或許這也意味著成為一個成功設計師所遇到的障礙,會比走純技術或純藝術道路的人都多一些。
故真正的設計高手,在天馬行空的設想之余,應該懂得計算。技術上是否可行?性能上是否優化?理論是否有依據?效率是否跟得上?其實,這些疑問在一個好的設計師的頭腦中應該總是在不斷涌現和漂浮著的,而并不是都丟給技術或管理人員去操心。當然,只有極少的人可以自由穿棱在兩者之間,那需要很長時間的實地經驗和知識積累。
《孫子·地形篇》列舉六種地形指出了利用各類地形的原則。這些論述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地形與作戰的密切關系,強調將帥要重視對地形的研究和利用。可見地形的重要性,當下地形學已是軍事上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門學科。
從設計角度,無論是規劃還是設計,其實與軍事地形學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設計制圖到現場放樣實踐整個方案,即類似於軍事地形學從二維平面假想到三維實地。
掌握住地形在戰爭上有優勢,對於設計者同樣不可或缺。身為一個軍事家或設計家都應該在有能力走進那虛幻的二維平面圖或地圖。軍人走的、看的圖就像真山真水,設計者走的是1:1的實墻真空間繞過的是人體比例家具。軍事需要地圖與現地對照,按圖或按方位角行進,圖上通視及遮蔽情況的判定,利用地圖研究地形的方法。在工程現場同樣的按照圖紙放樣用比例尺和卷尺確認現場尺寸和圖紙是否一致。視覺眼皮下的平面圖就和現場一樣,看出優劣點,做出選擇和判斷決定。
設計是美好的,包括我們設計所面向的主題——用戶體驗——同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物,很有價值很重要。但是要知道,它的價值總是依附於它所處的地形空間。
為什麼設計行業存在「技術人員」?無疑牽涉到「計算」。
我個人理解,天賦這種東西也許真的存在,但擁有某種天賦不代表你不能接受一些基礎的知識。并非要你全能,而是更理解對方的工作模式,跟節奏,方便溝通交流。畢竟直覺是沒有依據,不可靠的。
設計者則往往是一些連續而模糊的感覺,習慣於感性思維,習慣於用相對模糊的態度進行創造,所以當你要求他計算數據,結果只能是精確的1和0,非True即False,卻不能用一個更細微的值來表現思想,他會覺得很不自在。對他們而言,在True與False之間不再是空白,而是一個延綿不斷的灰色地帶,而且這其中的結果「有可能對也有可能不對」。
同樣,「技術人員」對於設計有著同樣的恐懼心理,并不擅長設計甚至害怕設計的原因,在於他們習慣於「明辯是非」,習慣於邏輯的理性思維而不太習慣感性思維。他們的世界里,可能更常見的都是,非True即False。某件需求不是「能做到」就是「做不到」,某功能不是「成功」就是「失敗」。
綜上,所謂的「合一」。還有一個就是「平衡」,相信讀者并不陌生。
最後借用孫子的戰爭觀最主要的核心「慎戰」引申至設計——「因借」「體宜」。
「因借」,就是你做設計的時候,是不是推倒重新來,你看一下現在的城市建筑,你就會發現,推倒重來力度非常大。故我們應該學習把原來的東西借過來,叫「拿來主義」或「四兩撥千斤」或「借力打力」。因為有了這麼一個讓你很局限的條件,你才會有更光彩的作品出來。「體」是尺度,「宜」是適當。所謂的「體宜」是人的尺度。最好的設計是什麼?是最適當的設計,最恰當的設計即最好的設計。
我以為,設計有其一套邏輯體系——思與行的統一即「設」「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