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微博成為各大網站的熱帖,「剛才快遞員在我公司發飆了,他叫嚷著:『我一個月工資15000元(人民幣,下同),會為了你這2000元的禮品丟這個飯碗嗎?!』整個公司立刻一片死寂……」 這條讓眾多白領感覺很受傷的「圍脖」,給這個風雪交加、溫度屢創新低的寒冷冬日,更帶來絲絲涼意。
快遞員工資畸高,固然有年終歲尾網購熱銷導致快遞爆倉、天氣惡劣等特殊原因,但管中窺豹,勞資成本飆升,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011 年起,大陸將邁入第12個五年規劃,「擴內需、保增長」被列為最重要的目標;面對美國衰退、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出口型產業已無法支撐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需要用調高工資的方式來保住增長的速度,所以「十二五」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調漲薪水,以期「國富民富」: 收入倍增——逐年提高薪資 15 %,5 年後大陸勞工薪水漲 1 倍!
成本猶如脫韁野馬一騎絕塵,產品價格反而因為市場競爭而越壓越低,企業經營苦哈哈。
據東莞市第二次經濟普查公告顯示,東莞制造業銷售利潤率僅為2.49%,33%的企業表示只能承受不高於5%的工資增幅。「10年前能有50%的利潤,現在不到3%。」,臺商服裝加工企業老板陳先生表示,生產一件標價為199元的T恤拿到的利潤是1%~2%。「每位工人上漲100塊錢工資,每件T恤的利潤就要減少0.25%。」
如何逆境突圍,重獲生機?以下兩位臺商的「瘦身術」和「重心轉移術」頗有借鑒意義。
幾年來目睹身邊的玩具制造大鱷一個個倒下,廣東玩具商李先生從2009年起將玩具廠迅速縮小到幾百人的規模,與此同時,轉進LED燈具領域。
他的算盤是,年產1億元產值的玩具,至少需要2000名工人,而生產同樣產值的燈飾,不到300名工人。一個玩具只能買幾元到幾百元,而一盞無極路燈可以賣到2000~3000元,一些LED路燈甚至買上萬元一盞,而且燈飾的原材料遠遠沒有玩具的復雜,相對容易核算成本。通過收購以及整合多方資源,李先生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已建立起8萬多平方米的各類照明燈生產基地,擁有年產值10億元的產品生產能力。「瘦身」後的他明顯感覺到成本壓力減輕不少,對玩具訂單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2010年來一直保持賺錢。
而依靠優勢產品快速復制實現擴張的鼎捷軟件有限公司,為了持續發展,決定采用「重心轉移術」——從銷售型轉向服務型、從制造型走到市場型、從關注自己的產品轉向關注對客戶的服務或需求。過去,鼎捷關注比較多的是產品賣了多少套,賣給了誰,但現在他們更關注的不是賣產品,而是能幫助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做點什麼,取得了產品以外的更多附加價值和利潤。
不管是「瘦身」還是「重心轉移」,相信這兩家臺商老板的耳朵里一定充斥著類似篇頭那個快遞員的叫嚷聲,危機感越重,轉型的決心就越大。那些還掙扎在成本利潤邊緣、糾結於是否立刻轉型的臺商老板們,聽到快遞員的叫嚷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