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搜集新聞界名人石西民同志的歷史資料,我和他的女兒石小華導演來到石西民同志的家鄉——浦江。浦江縣委宣傳部陶部長邀請我們走訪了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精妙。鄭氏在宋、元、明三朝合族同居15世,同財共食達三百三十余年,鼎盛時期人口達三千余人。元代因兩次旌表為“孝義門”而改稱鄭義門,明代被旌為“江南第一家”,并以“江南第一家”聞名天下。
幾百年前的鄭氏家族,除了注重子弟文化教育之外,特別重視子弟品德行為的養成。
族中子弟有許多規矩要遵守:清晨,聽到鐘聲就起床,衣著要端正,免巾赤腳,裸露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動作,都不許做出;見到客人,行止應有禮數,言語莊重,不許摻雜俗話;交友要慎重,不能與屠豎小人為伍。《鄭氏規范》告誡子弟不許做胥吏,也不準出家當和尚、道士;不能濫祀神靈,以求于鬼神;族人不能與他人爭奇斗艷,以戒奢崇儉;不許結交唱戲的人,更不得引進家門;自己也不能作曲,下棋、玩雙陸、養鷹犬,都不得進行;不得欺壓鄉鄰,圖人財物;不許賭博。族人如違犯上述規則,家長聚集眾人,罰其跪拜,只要比他大一歲,就要拜30次,以羞辱他,如不悔改,就打板子,再不悔過,則開除出族,宗圖上除名,同時送官府懲治,如果悔改了,三年后復歸家族。子弟應當親近正人君子和明理之人,使自己不斷有所感悟,有所進步,得到教益。
鄭氏家教強調家長的身體力行。《鄭氏規范》第十五條規定:“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臨事之際,須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須以量容人,常視一家如一身可也”。它的意思是:作為家長應當以誠心對待家眾,話不能隨便亂說,行動不可亂為,希望能像古人那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辦理事情時,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在細節上顯示精明,切莫糊里糊涂不明白事理導致昏庸。必須有容人的肚量,通常要把一家人當做自身一樣看待。
在鄭宅鎮東有座小學,它的前身是東明精舍,后來又叫做東明書院。東明書院是元代鄭綺的第五世孫鄭德璋創辦的。鄭德璋主持家政時,痛心于本族子弟失學荒業,于是,在離家一里地外建了一座私塾。他不僅規定了年滿16歲的本族子弟必須就讀其中,而且聘請了當時社會上著名學者來書院執教。1334年,明代著名儒學大家宋濂仰慕鄭氏家風淳厚,追隨當時的大儒吳萊就讀東明精舍。后經吳萊推薦,留任精舍主講達二十多年,為鄭氏家族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兒童、青年要接受倫理的、文化的教育及辦事能力的訓練。兒童從5歲開始學習禮儀,參加朔望的祠祀,每天早餐后要到書齋行禮。8歲進家塾讀書,12歲出就外傅,16歲入大學,由家族延聘的名師訓導教授,引入正道。一直可以讀到21歲,如果取得功名,有權繼續學習,否則就從事理家的活動。
弟子到16歲以后,能背誦四書五經,并能講解大義,就可以舉行冠禮,不能就要到21歲;如果弟弟達到標準了,先給弟弟行冠禮,以羞辱其兄,促進他學習。已冠子弟在學的,10日一次輪流背書,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頭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懲戒。參加家務活動的青年,爭取學會辦事的能力,如跟隨管事人到官廳,學習辦理事務和處理人際關系。
(責編:金燕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