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數九隆冬,天寒地凍。晨練時,看著路邊枯草敗葉上的霜花,不由得想起小時候起早拾糞的難忘情景。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上世紀60年代左右,還是大集體時期,當時科技很不發達,化肥生產十分落后,種莊稼最多是憑計劃買點碳酸氫銨下下,盡管聽說有日本生產的尿素是好肥料,可價錢太貴,買不起。加上群眾的觀念較落后(現在看來卻是先進的科學的),認為什么化學肥料都不如人畜糞便好,即使是雜草、樹葉等垃圾漚出來的綠肥,也比化肥好。所以生產隊就常年動員群眾拾糞積肥,還規定每上交二斤糞給記一工分。所以,撿拾人畜糞便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眾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基本事務,但基本上都是男社員才會去拾糞,女的是不會干的,因為傳統意識里女人是洗衣做飯的,做與糞便打交道的事情是不合適的。
拾糞,顧名思義就是撿拾人畜糞便。工具是糞箕和糞勺,糞箕是用樹條編織的形似抽屜但缺前面一邊的筐子,上邊沿插上三根用樹條拎成的供肩背的把子。糞勺是鐵匠鋪打的,說白了就像是大型食堂用的大鍋鏟,在其頭與柄處彎成90°的現狀。拾糞通常是人用一個肩膀(一般是左肩)背著糞箕,將糞勺頭擔在糞箕把上,柄子夾在胳肢窩里,在田間地頭或鄉間小路上行走,看見路邊或田間有人畜糞便,就將糞箕放下,用糞勺將糞便扒到糞箕里,然后背起來繼續行走,邊走邊看邊拾。
盡管一年四季都可以去拾糞,但除了冬天,其他季節很少有人拾糞。因為糞便很臭,只有到了冬天,臭味才不大散發,而且因為天冷上凍,糞便都凍成了冰疙瘩,既無臭味又好放,不會像夏天那樣從糞箕里淌出來或滲出臟水來弄臟了衣服。所以,冬天是拾糞的最佳時間。一到冬天,你就可以看到,只要是20歲以上特別是40歲左右的男人外出,不管是到田間干活,還是去趕集,都會背個糞箕糞勺,看見糞了就撿起來,沒有就算,反正背個糞箕糞勺也不是很累。最有意思的是我們那里有個孤兒,20大幾了還是個光棍,許多熱心的大媽為其介紹對象,當向女方介紹其優點時,第一條就是勤快、能苦、不怕臟:“你看人家這小家伙,一年到頭糞箕糞勺不離身,到親戚家出禮都要背個糞箕糞勺。”確實,在當年,拾糞,尤其是經常拾糞,哪怕是堅持背個糞箕糞勺,絕對是衡量一個好男人的重要標準之一。
那時候,一到放寒假,我們這些上中學的十五六歲的小男孩,就無事可做了。當時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少,最多是把數學書最后的總復習題做一遍,另外再寫兩篇寒假日記,兩天就能做完了。何況大冬天的,生產隊的農活本來就不多,大人都沒多少事,我們小孩更沒事。怎么辦?隊里就安排我們去拾糞。這個安排讓我們小孩和家里大人都滿意。大人們認為,拾點糞多多少少可以得點工分,還可以避免我們整天無事生非。而我們高興是因為拾糞沒有大人跟著,又沒有指標任務,想到哪就到哪,自由嘛!
說起來,除了下雨天,拾糞是全天候可以干的事——背著糞箕糞勺到處找“屎”就行了。其實不然,要想有收獲,也得動腦子。白天,背著糞箕糞勺的大人小孩到處都是,哪有那么多“屎”給你撿?再說,那時候無論生產隊還是老百姓家里,都很窮。隊里養的豬有專人放,豬拉下的屎當然是放豬的人占了先機。牛因關在牛房里養,外面是看不到牛屎的。那么拾糞只能是拾老百姓家養的豬、狗和雞的屎,偶爾也有因內急而隨便找個角落“解決”的人大便。但因為窮,家里養豬、狗、雞的人家并不多,所以要想拾到糞并非易事。但經過總結,我們還是發現起早能拾到糞的規律。
起早能到拾糞,是因為從頭天傍晚起,就不會有人拾糞了,天黑了嘛。經過一夜的時間,肯定會有一些沒有關好的豬和狗溜出來留下糞便,這些糞便,只有起早才能被你發現,否則就被別的起早人拾去了。再說,早晨滿地是白色的霜,睜大眼睛,很遠就能看見黑色的糞便了。還有,起早拾糞,只需圍繞村莊轉,家前屋后,不必走遠。
起早拾糞,是個很好玩的事情。幾個小伙伴圍著村莊,踩著霜花快步走著,“嘎吱嘎吱”的腳步聲,間或會發出因發現一大坨屎而驚喜的尖叫聲,偶爾哪個調皮的家伙還會突然大喊一聲:“鬼子進莊了”!伙伴們大笑起來……我們拾糞的聲音驚醒了村莊:“汪汪汪!”狗叫了!“喔喔喔!”雞叫三遍了!“嗯嗯嗯”豬圈的豬哼哼了!——家家的婦女也起床燒飯了……
冬天天冷,不是起早拾糞,誰都想捂個熱被窩。何況那時候生活貧寒,不少人不管孬好,冬天能有個棉衣棉褲就不錯了,更別奢望里面襯的外面罩的,腳上能有雙布面鞋的寥寥無幾,大多是木板做底上面用蘆葦花編的鞋,老百姓俗稱叫“木屐毛窩”,還有的人連木板都沒有,只是用稻草成底的,就叫“老毛窩子”。但就因為起早拾糞是個很好玩的事情,況且也只是剛起床的時候冷些,等到走起來跑起來,一會兒就暖和了,所以大家的勁頭很大。頭一天,幾個小伙伴就約好,誰起來了就去叫一下別人,大家一起去拾糞,因而回家后就叮囑父母明早早點叫醒我們。第二天早上,家里有小孩拾糞的,那家大人天麻花亮的時候都會叫小孩起床。至今,我仍然記得汪家大媽喊她兒子起來拾糞的聲音:“小三子!起來拾糞啦!”
其實,起早拾糞,還有一個羞于啟齒但起早拾糞的小孩都心知肚明的原因,那就是四五更天的時候,天太冷,生產隊看牛屋的人都在睡覺。這時候,起早了可以悄悄地溜到生產隊的糞塘邊去扒一點豬屎牛糞,那樣,一次就可以頂上一天的“收獲”了。當然,如果運氣不好,被看場的人抓到了,那就倒血霉了!非打即罵,如果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嚴重的還會被抓去游街批斗呢!不過,偷糞的事情每年也最多干個回把兩回的,原因不在于偷糞多少,而是如果偷糞成功了,就像與喂牛兼看場的飼養員之間打了個大勝仗——趕緊到小伙伴面前炫耀:我今天早上成功了!剛扒到兩塊牛屎,看牛的姜二爺就起來了。他如果早起來五分鐘,我肯定栽了!嚇死我啦!
盡管40多年過去,但起早拾糞的情景仍然清晰地留在記憶里。前幾天,從南京回淮陰鄉下老家小住,見到兒時的伙伴姜家大成子,不由自主地想起當年一起拾糞的情景,便笑著對他說:“明早起來拾糞吧?”大成子一愣,轉而哈哈大笑:“現在哪還有人拾糞?種地全靠化肥了,其他肥料也很多,用不著拾糞了。你就是想拾糞,也找不到工具了。嗯,糞箕還有,糞勺可早就看不見了,前后三莊不見得能找到一把哩!”
是啊!拾糞——起早拾糞——這樣的事情早已經沒有人干了,這個詞匯也正在慢慢地消失,我們的下一代人也只能識其字而不理會其具體的含義了。這些詞——將來只能到歷史的故紙堆里去尋找了。為此,我高興之余,未免又有些懷念!
責任編輯⊙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