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
“我那么愛你,放棄了一切和你在一起,可你為什么這樣無情無義?”不時聽到戀人、夫妻之間這樣抱怨。
“為了你,我們付出了那么多,可你為什么這么不爭氣?”經常聽見父母對孩子發泄著種種不滿。
愛是世間所有生靈之間的“萬有引力”,是一個充滿了溫馨和柔情,令人向往和肅然起敬的字眼,同時也是讓蕓蕓眾生感到困惑、無奈甚至痛不欲生的字眼。
我們無法回避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每一個人是否都懂愛、會愛?我們通常認為的愛、付出的愛,是不是就是真的愛呢?
非愛種種,名愛實害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二有三無”式的愛,其實是以愛的名義,行非愛之實的。
有條件之愛 這種非愛行為最常發生在親子之間、師生之間。
如“你再這樣做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看對門的婷婷學習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樣媽媽就高興了”;“只有學習好的學生,老師才會喜歡”……
心理學認為,孩子把父母、老師等重要的人的價值觀念內化為自己的自我概念的過程,叫做價值條件化的過程。價值條件化的后果是個體常常把重要人物或團體倡導的角色當成自己的角色,從而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導致出現心理失調。在這樣的非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極易出現煩惱、焦慮和各種異常行為。
有償之愛 這種非愛行為時常見諸父母與子女之間、戀人或夫妻之間。
如“我們含辛茹苦拉扯你為了啥?還不是為了你能早日出人頭地,讓我們臉上有光?”“我是這樣的愛你,為了你什么都可以付出,所以你也必須好好愛我!”
愛不是交換,更不是投資。心理學上有一個愛的“黃金規則”——像你期望別人如何愛你那樣去愛別人。而以上的非愛行為,恰恰是應驗了“反黃金規則”——期望別人像你如何愛他那樣來愛你——而這種想法卻是非現實的、非理性的。有償之愛其實是一種典型的“非愛”,帶給受愛者的是沉重的精神負擔和枷鎖。
無度之愛 無限度、無節制的愛,毫無疑義也是一種“非愛”。父母像老母雞一樣把子女緊緊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無休止地包攬子女的生活起居,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既不鼓勵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也不給孩子樹立必要的處事規則和做人原則。這樣的現象我們已經屢見不鮮:孩子“吃肉”,大人“喝湯”;孩子闖禍,父母擔當;挨了欺負,父母擺平;丟了工作,父母來養……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面臨越來越多的尷尬:不會剝雞蛋皮而自殺的女大學生,不能生活自理而輟學的博士生,外出參加招聘和家長走散而找不到自己家門的大學高材生……
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
無饜之愛父母與子女之間、戀人或夫妻之間,還有一種“非愛”的表現形式,就是像黑洞一樣永不饜足:
孩子學會彈鋼琴——“你的英語還不行!”
孩子考了98分——“怎么沒得100分?”
老公把一個月的薪水如數全交——“才掙這么點?你看人家誰誰,年薪幾十萬!”
施愛者以為自己的方式是出于愛對方和讓對方變得更好,可這種無饜之愛帶給受愛者的卻是深深的傷害。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個體都有自我價值保護傾向,當個體的價值得不到及時、客觀的肯定,那么他寧可選擇逃離。
心理學堅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老公、好妻子是欣賞出來的。
無間之愛這種非愛常發生在戀人或夫妻之間。很多人錯誤地以為,既然雙方結成伴侶,就要親密無間,就要“好得跟一個人兒似的”。由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給另一半,以致很多女性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無間”的伴侶反而會不幸福。
致好心家長的信
英國著名牧師、演講家和作家諾曼·文森特·皮爾的好友弗雷德拜托他為自己的兒子推薦工作。諾曼考慮再三給好友寫了這封回信:
親愛的弗雷德:
你在信中求我辦的事當然并不麻煩。你的兒子約翰不大喜歡目前的工作,你認為他干其他活兒會更順心一些。你知道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是我的朋友,問我是否能給他通個電話,為你的孩子美言幾句?
我對此的最初反應也許正是你所期待的。為什么不是呢?非常自然,再簡單不過了。欣然從命!我拿起話筒。突然,一個怪的念頭閃過腦際。千事萬事,我卻想起一只貓。呆呆的,我放下了電話。
上星期五,我看到了街道上的一個場面。人們放下手里的活,津津有味地往窗外觀望。從對面的房子里,主婦的一只波斯貓跑了出來,爬上幾層樓高的壁架。貓沿著壁架一直走到盡頭,在那兒被嚇呆了。它既不能向前走,又不想退回來,只是坐在那兒,漂亮可愛又孤立無援,哀憐地叫著。主人又是乞求,又是哄騙,又是發誓。后來,她叫來了消防隊。消防隊員架上梯子,總算把貓抱了下來。
弗雷德,這就是我看過你的信后想起來的事情。我也想到了約翰。我還清楚地記得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住在路的那一邊,后來他跟我的孩子一起長大,最后大學畢了業。
我還記得每當他要做出決定或想實現一個計劃時,你總是免不了插手。還記得他打算造木屋那件事吧?你認為太危險,叫他不要干;當他考慮從大學退出一年,自己在社會上闖一闖的時候,你覺得那樣做不明智,于是他也就作罷了;還有那個幾乎與他成婚的女孩,你認為他還太年輕。現在他干的工作是你幫他找的,對不對?
你求我幫一幫約翰,那好,我想我只有對你講一講這些話才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別再干涉你兒子的生活了。讓他長大,做個男子漢,而不是一個6英尺高、被無形的圍裙帶拴住的依賴者。你知道為什么那只波斯貓在壁架上被嚇癱了?因為它一直被關在屋里庇護起來,以致遇到連最普通的貓也能對付的情況時,就束手無策了。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像約翰這樣的孩子:舉止文雅、脾氣和順、心地善良,但同時也躊躇猶豫、舉棋不定以及膽小軟弱。我在布道中見過這樣的人。他有時迷惑不解,忿恨不滿;有時又麻木不仁,冷漠懶散。是誰把他們弄成這個樣子呢?是父母,是充滿愛心、情真意切、小心謹慎的父母;是那些以十分無知地指導和保護孩子為開始,最終卻由于過分庇護而扼殺了他們的父母。
我常聽人們抱怨說,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難找到領袖了,即那些富有創造性、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和勇敢無畏的人。也許我們不想得到他們,因為受到過分庇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發展這些品質。如果每個困難都為他們解決了,他們為什么要發展呢?
大家都知道父母很容易掉進這個陷阱,我自己也曾與此斗爭過。我是一個傳道士,這是我的職責。所以我希望我的兒子當上牧師后,也應該全心布道。你知道他干什么了?他講起了哲學。好吧,那是他的職責。我只能克制自己,讓他走自己的路。
這確是一個難題,因為你越愛孩子,你就越想保護他們,使他們避免犯你犯過的錯誤。可是他們必須犯錯誤,這是他們學習的最好途徑。取消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就剝奪了他們長大成人的機會。
請允許我再說一個我的想法。我猜想約翰對工作不滿的一個深刻原因,是因為他意識到那工作不是憑他自己找的。這樣,他身上一些固有的男子漢特征,對此根本不能接受。
如果你愿意,可以把約翰送到我這兒來。不過,我不會給他任何推薦信,我要給他一些忠告。我要催促他辭掉他父親為他找的工作,走向社會。他會感到恐慌不定,但危機的挑戰會鞭策他前進。你一直為你的孩子自豪,也讓他有機會為自己自豪吧。
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關系
人際交往心理學研究發現,中等程度的空間距離最能產生較強的心理吸引效應,而過近或過遠的空間距離都會使人產生排斥或疏離的心理效應,這就是心理距離效應。
產生心理距離效應的原因:一是心理飽和現象。二是心理隱密性效應。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和思維方式,一般人都不太喜歡做“透明人”。朋友之間、戀人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果不恰當地把心理距離拉得太近,就勢必會出現心理排斥或逃避的心理反應。三是與個人關系發展模型有關。隨著相識、相親到相熟階段的深入,人的心理也會發生一系列微妙的變化——處于相親階段,也就是中等程度的空間距離時,人們會把自己的交際伙伴看作是第二自我個體,理解并欣賞對方對世界的看法,彼此之間在情感、認識和行為上存在著一種親密的關系;而到了相熟階段,也就是心理適應期,則會對對方的優點視而不見,看到的全是缺點和不足,自然就會產生心理排斥或疏離。
懂愛會愛,遠離非愛
美國家庭心理治療家保羅夫婦這樣定義真愛的行為:
真愛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或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真愛行為助長個體的責任感。
有這樣幾條簡易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區分愛與非愛:
愛是把“你的”當成“你的”,非愛是把“你的”當成“我的”。愛對方首先應該將其當成獨立的個體來欣賞、信任、理解和尊重,而非愛行為卻常常把子女、伴侶當成滿足自己“未完成情結”的工具,把自己因種種原因難以實現的人生目標強加在對方身上,把對方的生命當作自己生命的擴張和延續,導致受愛者不堪重負。
愛是利他,非愛是利己。利他行為是個體有益于他人而又不期待回報的行為。社會生物學家研究認為,利他是人類乃至所有動物以個體的“自我犧牲”換取物種存在和延續的一種本能。而非愛行為卻只顧及自己在精神和物質各方面是否得到滿足。
愛是包容,非愛是控制。心理學家舒茨把包容看做人的三種基本人際需要之一。
家長對子女低包容、高控制的“非愛行為”,極易導致孩子成年后出現低社會或專制式行為方式,缺乏安全感,防御傾向明顯。同樣,伴侶、夫妻之間更多的是需要包容而非控制。就像泰戈爾所說:“你若愛她,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她,并且給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