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
父母都愿意把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下,使他們免受傷害,卻往往忽視了孩子也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獨立個體。孩子不可能總生活在父母的視線里,當他們脫離父母的視線,失去能給他們保護的“拐杖”,很可能會陷入想象不到的危險之中,包括性傷害及類似事件。
這是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曾經做過的一次“說法自護營”活動。
晚上九點,劇組兩個男老師逐一請每個小女營員去老師的房間,理由是商量第二天的節目。當然這是劇組工作人員事先安排好的,目的在于考察小女營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男老師的房間在賓館的另外一層,小營員需要經過賓館長長的走廊,進入電梯,再走過一個長長的走廊,才能到達男老師的房間。每個小營員在進入房間后,男老師會先給她遞上一杯可樂。
這些小營員大都來自大城市,年齡在10~12歲之間,本以為孩子們會表現很好,結果卻令劇組人員大失所望——除了最小的一個女孩拒絕男老師的深夜邀請,其余全部應邀進入了男老師的房間,其中僅有一個女孩沒有喝男老師遞來的飲料。
這個模擬實驗折射出一個現狀:孩子們的自我防護意識比較淡薄,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課堂內容之一
——到親戚、朋友家玩
在性發育期到來之前,兄弟姐妹之間,或是與熟悉的童年伙伴之間可能有過各種性游戲,即孩子對成人性行為的模仿。這是一種本能,是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并不是淫穢,孩子們也許只是當成“過家家”。但人的心理是迂回發展的,若干年后,孩子有可能會“醒悟”到自己做了“錯事”,懷疑當初的行為給自己身體帶來了傷害,同時背負起沉重的心理包袱。如果沒有機會傾訴和解決,就會成為他們成長發展中的心理障礙。
提醒孩子注意
1、自己的身體不能隨意讓人觸摸,特別是敏感部位。
2、性騷擾者即便是親戚、朋友,也不能委曲求全,不要因為顧及對方的面子而失去自我保護能力。要記住,任何事情與自我保護沖突時,首位是保護自我。
3、拒絕別人不等于沒有禮貌,也就是說不能因為講禮貌而放棄原則。
4、當他人對自己做出過分行為時,要及時、大膽地讓家長或旁人知道。
提示:家長應注意,避免讓孩子單獨跟兄弟姐妹在一個私密或是關著門的房間里游戲。你可以事先跟對方孩子的家長溝通一下,表達你對孩子之間性游戲的看法和擔擾,這樣也可以讓他們幫忙監督。
課堂內容之二
——與網友、陌生人見面
網絡交友已經成為中學生特別是城市中學生建構人際關系的一種十分普遍的方式,許多孩子期望從網友那里獲得情感上的依戀和共鳴。由于叛逆心理的滋生與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可能會覺得網友比父母還親切,有許多話不便與父母說,就向網友傾訴內心的壓抑與郁悶,以得到情感上的慰藉。這就給那些動機不純的人創造了機會。
提醒孩子注意
1、約見在網上相識的朋友(陌生人)是一種冒險行為,不可貿然行事。
2、如果堅持與網友、陌生人見面應該事先告知家長(或自己信得過的人)具體的見面地點及大致時間。
3、與網友、陌生人的見面地點,最好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繁華地段或場所,避免兩個人獨處的環境。
4、與網友、陌生人吃飯時,若中途離開,離開后的飯菜和飲料最好別再食用,以防投毒。
5、義正詞嚴地拒絕網友、陌生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假如遇到暴力威脅,要及時呼救。
6、如果發生意外,要沉著、冷靜、勇敢、機智地尋找時機逃生,如無可乘之機,也不要只逞匹夫之勇,保全生命最重要。世間任何事情都比不上人的生命寶貴。
提示: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想與網友、陌生人見面就一味阻止,把你的擔心告訴孩子,并盡量把各種安全因素考慮周全,給孩子一些建議,讓他自己決定。一味阻止只能讓比較逆反的孩子在隱瞞家長的情況下行事,危險性更高。
課堂內容之三
——與同學、朋友相處
萌動的青春期、羞澀的青蘋果——許多花季雨季中的孩子會在愛情的感召下與同學、朋友磨擦出心靈的花火。早戀在家長眼里是“眼中釘”、“肉中刺”,但在孩子們眼里,它是美好的、純潔的、真摯的。孩子會自覺抵抗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卻不容易在自己認為的美好事物面前說“不”。
提醒孩子注意
1、正常的社交距離為1.5米,如果你與某位異性同學交流時的距離經常小于這一距離,要意識到,你們的交往,已經超出了男女同學的交往距離。
2、渴望異性的欣賞與贊美是每個人的天性,無可厚非,但要留意,有同學或朋友對自己過分殷勤和熱情,必定有某種目的。此時要向對方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不要貪圖小恩小惠,要學會說“不”、“不可以”、“不行”。
3、如果你已經喜歡上某位異性同學或朋友,你有必要考慮清楚:自己可以處理學業與戀愛之間的關系嗎?如何處理?
4、最好在一個人的時候,想清楚自己的戀愛底線在哪里?如果沒守住底線會有什么后果?你現在能為這些后果負責嗎?一旦確定自己的底線,要堅決執行。
5、非常有必要了解生理衛生常識,要知道發生性行為可能會被感染疾病甚至懷孕。
6、學會正確使用避孕套。
提示:也許家長不好意思跟孩子談避孕套的使用以及保護身體重要意義,那么你可以在女孩來月經的時候,通過講月經期的衛生保健,涉及一些這方面內容。不要因為面子問題不講,不要高估了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課前須知
在學校和家庭,孩子們接受的大多是“美好”教育:“要助人為樂,多為別人著想”、“要尊敬師長,按照師長的要求作為”、“要有禮貌,不能隨便拒絕別人”、“要少數服從多數,以集體意見為重”……這些“美好”教育當然是好的,應該大力發揚,但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在某些特殊情境下,需要“反常規”的考慮一下自身安全問題,要有提防別人的警戒意識。我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傷害別人的事當然不可以做,但因為怕傷害別人而傷害自己的事就能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此這堂課的主題就是——一些特殊情況下的“防人”意識。
發現孩子受到性傷害時,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冷靜,相信孩子說的話,不要訓斥孩子以免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2、理解并安慰孩子,告訴他父母會保護他,為他伸張正義。
3、在第一時間尋求心理、法律方面專業人士的幫助,撫平孩子的心理創傷,安撫孩子的情緒。
4、陪孩子去醫院檢查。
5、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后,陪同孩子進行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