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處祖國西南,其過年風俗跟北方中原地區存在不少差異。和北方人講究過年貼春聯寫福字,穿紅襖踏紅鞋不同,四川人過年最重視的是吃和玩。四川人好吃全國聞名,過年就更講究吃了,家家都要做一桌特別豐盛的年夜飯,擺上各色二十幾個菜,大快朵頤;玩的方面,四川人愛打麻將也是全國聞名,就不再累述,本文著重介紹幾種有特色的風俗和食物。
過年的開端——做臘肉
話說四川人過年,是從冬至開始,因為每當臨近時節,四川人就開始動手做臘肉臘腸,而整個過程要用兩個月的時間,直到春節將至,臘肉也就竣工了。
每年到了冬至,農村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以外,其余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丁香、桂皮等香料,腌入缸中。十來天后,將之用一鐵鉤子掛上,然后將該鐵鉤上端捆上麻繩,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
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也要在市場上挑上好的白條肉,回家如法腌制。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想象一下,每日三餐的燒火煮飯,柴火的青煙從灶門冒出來,緩慢地熏著豬肉,也緩慢地加熱著豬肉。微熱下面的慢熏,自然烹制效果甚佳。如此天天煙熏火燎,臘肉也逐漸變得金黃濃香,而年味也在此間彌漫開來。特別是小孩子們每每路過灶臺,抬頭看到在青煙中搖曳的肉塊,聞著陣陣肉香,肚子里的饞蟲被反復勾引,嘴里的口水忍不住咽了又咽,巴不得這日子賽跑似的奔向過年。這時候,主婦們看到孩子那滿臉的饞相,哭笑不得,佯裝呵斥一聲,轉身卻也抬頭看看,心里叨念著“年快來了……”兩個月以后,會發現懸掛的臘肉開始滴油,有時火燒大了,滴下的油會燃燒起來。這時候,讓人望眼欲穿的臘肉終于可以食用了。
品嘗臘肉那天絕對算是一個大日子,家里老老少少必要聚齊,先將肉從灶門上取下,此時上面粘滿了黑色的木炭煙塵,十分丑陋。需得泡進熱水中,用刀將表面的黑炭刮干凈,然后放在蒸籠里蒸熟,或者煮熟,煮的臘肉香味雖略遜于蒸熟者,但可減輕不少咸味。剛蒸熟的臘肉最美味,肥膘金黃透明,閃著油亮的光澤,再配合其深褐色的瘦肉與暗紅色的皮,顯得非常漂亮。迫不及待地放一塊到嘴里,閉上眼一咬,那滿嘴的香味和幸福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
制作方法
四川臘肉制作全過程分備料、腌漬、熏制三步。
備料取半肥半瘦的鮮肉或凍肉,最好選擇有3~5公分肥膘的豬肉,因為肥臘肉油而不膩,口感比瘦肉更好。勿用水洗,刮去表皮肉垢污即可,切成0.8~l公斤、厚4~5厘米的標準帶肋骨的肉條。準備適量食鹽、香料、白糖、白酒及硝,香料和硝需要預先碾碎。
將食鹽和香料炒香,調和糖、酒,加入少量硝。
腌漬將制好的調料抹到肉上,按肉面向下順序放入缸內,最上一層皮面向上。剩余干腌料敷在上層肉條上,腌漬3天翻缸,腌制10~15天。
熏制城里沒有農村那樣的條件,所以一般集中熏制,一天半的時間即可。可以用磚塊或者鐵皮搭一個熏箱,講究的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沒有的話用一般的柴火木屑也成,熏前將腌制的肉條漂洗和晾干。然后掛入熏箱內,引燃木屑,關閉熏箱,使熏煙均勻散布,熏箱內初溫70℃,3~4小時后逐步降低到50~56℃,保持28小時左右,待皮干硬即成。
最后將熏制好的臘肉掛起來,晾置半月即可食用。
大年三十夜登山
四川人大年三十晚上登山,這外地人一看肯定特納悶,這登山啥時候登不行啊,為什么偏偏要選大年三十舉國歡慶全家團圓的大好日子登,而且還是在半夜?
其實這風俗主要和四川的地理條件密切相關。四川地處丘陵地帶,除了成都平原以外,其他城市都是依山而建,因此四川的寺廟都建在山上。四川的山多是小山,一般幾個小時就可以爬到山頂,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而四川佛、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所以到了新年伊始,老百姓都圖個吉利,要趕在大年初一燒“頭柱香”。
一般年三十晚上大伙兒吃過了年夜飯,看完了春節聯歡晚會,煙花爆竹放到盡興,就差不多到凌晨一兩點了。這時候朋友親戚紛紛邀約起來,一起爬山去。四川的山就坐落在城邊,有些地方甚至就在市中心,散步就可以到。半夜的山上比大白天還熱鬧,摩肩擦踵,人聲鼎沸。人們一邊聊著家常,一邊爬著山,還可以觀賞城里璀璨的煙花,熟人碰上相互拜個年說說吉利話,就這么熱熱鬧鬧不緊不慢往上爬。
就這么走著玩著不知不覺到了山頂,差不多四五點鐘的樣子,這時候寺廟里早已敞開大門,燈火通明,候著大家了。進了廟門,依次上香、磕頭、許愿,而新的一年就在美好的憧憬中開始了。
上完香出來,東方已經發白,正好可以觀賞新年的第一輪日出,這時候母親抱著孩子,晚輩攙扶著長輩,戀人相互依偎,幸福又充滿期盼地等候新年第一縷陽光。
等朝陽升起,人們逐漸散去。經過一晚上的運動,昨夜的年夜飯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大家加快了往山下的步伐,因為,家里年邁的老奶奶已經蒸上了熱騰騰香噴噴的葉兒粑,等著一家老小回去享用。
四川的餃子——葉兒粑
葉兒粑是四川過年的年粑,其地位就像北方講究吃餃子那樣,不吃葉兒粑就不算過年。四川大年初一的早晨一定要吃葉兒粑,因為葉兒粑形狀是圓的,所以也取其團團圓圓,全家和諧之意。葉兒粑軟糯中略帶彈性,又混合了樹葉的清香,所以別有風味。
先說這葉子,既名叫葉兒粑,當然清香的葉子不可或缺,那種獨有的陣陣清香便是由此而來的,正宗的葉兒粑用的是新鮮柑橘葉。當然,其他有香味的葉子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說粽子葉就是較好的選擇。
制作方法
外皮用糯米粉(湯圓粉)做外皮。把糯米粉加上適量清水,揉到柔和為止。因為生的糯米粉沒有黏性,包的時候如果沒有嫻熟的技術,很容易破裂,因此可以適量加一點大米粉,一般按照5∶1的比例揉制米團,就好包多了。但需要注意不要加的太多,口感會發硬。
餡料把芝麻、核桃、花生弄碎加上白糖做成甜餡;將鮮肉和少許芽菜剁碎后把它在油鍋里炒好做成咸餡。
制作把早已洗好晾干的粑葉切成段,葉面先抹點兒食用油,再把包好的粑粑輕輕的擱在上面,放在蒸籠里蒸10分鐘左右,此時你會聞到粑葉的清香,以及那餡的特別香味。
葉兒粑可以存放15天以上,在四川葉兒粑可是要從大年初一吃到正月十五。做葉兒粑雖然工序繁瑣復雜,但每個家庭在除夕夜都會做上自己喜愛的這道小食品。
完美結束——元宵節偷青
其實,風靡全國的網絡游戲——偷菜,在四川絕對算不上新鮮,因為幾百年前四川人就開始玩現實版的偷菜了,稱之為“偷青”。偷青,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到別家的田地里去偷摘青菜(蔬菜),是四川農村過年期間的一個習俗。什么時候“偷”呢?多是正月十五晚上,在街上或其他地方看了花燈、花筒、獅子之類回家時,按預先選定的目的地,“順手牽羊”偷回來。
“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蔥人聰明,摘了生菜招財靈……”偷青祈福,其含義相當豐富,據說偷到蔥的會變得更加聰明;偷到芹菜的,則象征勤勞;偷菜頭的,會招來財運。而被偷的農家,即使自已的蔬菜給偷了,也不會生氣,因為越偷越旺。當然,偷青的人們很小心,不能踐踏地里的莊稼,也不是真偷,都是適可而止的摘上一小把就行了,如果你真的準備了一個大麻袋準備去洗劫別家的農田,主人家就只有放狗了。
當天偷回來的菜記得一定要吃掉,才能達到祈福的效果,老話說:元宵節“偷青、吃青,一年無災星,越活越年輕。”一般偷菜回來多是深夜一兩點鐘,早已肚餓,便燒火洗菜,和著元宵節吃剩的肉湯、酥肉、盤子菜之類,煮得燙燙的,熱熱鬧鬧地吃完才上床睡覺,這個年也就快快樂樂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