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經濟高速發展,人們都講究個速度,丟掉不少珍貴的老傳統老習俗,很少人慢下性子去研究研究、琢磨琢磨里面的意味深遠。返璞歸真是一種心靈的呼喚,回歸自然古樸,不加雕飾,你會發現另一番美麗。
雖說大致上都是放鞭炮、吃餃子、串門、壓歲錢,可各地兒有各地兒的風俗禮數,老北京過大年那是極其講究的。
民謠里唱到:“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過年習俗
臘八粥報信
到了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熬一大鍋“臘八粥”。粥里放入雜豆、雜米和多種干果,意味著一年之中五谷豐登。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還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壇子,擱在暖室,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腌“臘八蒜”。為的是大年初一吃餃子用。
臘八過后,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買吃食添置新衣,有些人家還要蒸年糕、做炸食準備過年吃。
二十三供糖瓜
到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糖瓜兒粘”是過去講二十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嘴之意。
二十四掃房日
臘月二十四是“掃房日”,實際指大掃除。擦拭家具,掃墻頂灰網,將家里打掃得煥然一新。
除夕大團圓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換上新裝,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豐富,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這頓飯是通常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菜,真是豐盛無比。
這天家家戶戶所有的燈都是開著的,從北京城俯視,整座城五彩繽紛,一片燈火輝煌。這天要“守歲”,為的是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孩子們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人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干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
午夜鐘聲敲響,此起彼伏的鞭炮震徹夜空,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逢人互道“新年好”,晚輩們要給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孩童壓歲錢。
初一到初五互拜年、逛廟會
“年初一的餃子”是年三十的晚上零點一過就端上桌的。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吃到這個餃子的人,寓意有福之人,一整年順順利利,心想事成。
待到天明,也就是大年初一,晚輩們要給長輩們磕頭拜年,說吉祥話。正月初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飯、葷食,忌打碎家具,否則要連說“歲歲平安”。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小孩說了,要用手紙擦嘴,以示小孩說了沒有什么效力,也就咱們常說的“童言無忌大風吹去”。
初一到初五這幾日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
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全北京的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有送財神的人不可說“不要”,要說“已有”。
初五講究多初七吃春卷
正月初五比較講究,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北京春節期間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后才能動工。
初五忌走親訪友,忌諱吃藕,忌梳頭,過了初五,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回娘家,叫“歸寧”。
正月初七叫“人日”,這天忌諱動針線,不能打孩子。正月初七天氣晴朗,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
正月十五吃元宵、鬧花燈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繼大年初一之后的又一重大活動。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活動內容相當豐富,比如逛燈會、猜燈謎、踩高蹺、吃元宵等。
北京元宵之夜還有一項婦女活動——拜兔兒爺,兔子因繁殖能力極強而被認為是生殖的象征,所以拜兔爺以佑人丁興旺。兔兒爺被拜完后就成了兒童玩具。
北京廟會
傳統京文化濃郁
北京過年最有名的當屬逛廟會,北京廟會的傳統文化氣息很濃郁,如北京琉璃廠的“廠甸”廟會,那可是京味兒十足,長長的東、西琉璃廠大街,古玩、字畫、珠寶、玉器……琳瑯滿目,地上鋪滿、墻上掛滿。
古玩、玉器愛好者就可以一飽眼福,有興趣的還能淘到寶貝,老祖宗的玩意兒讓人目不暇接,在這兒你就感受到古文化的神韻。廟會不光是大人們愛逛,那也是孩子們的樂園,左手來一個色彩繽紛的大風車,右手拿一串紅亮亮,沾滿芝麻的大冰糖葫蘆,或者白花花、軟綿綿、甜絲絲的棉花糖,看玩雜耍的、舞獅子的、踩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吹火的、吞劍的、扭秧歌、唱堂會的……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那叫一個精彩,絕活兒一個賽一個,看那吹糖人兒的,捏面人兒的,手里忙活著,不一會兒小玩意兒就出來了,一個一個活靈活現,不得不感嘆民間真是有奇人,小孩子們真是玩得不亦樂乎。
在北京的廟會可以見到傳統相聲段子,聽到南腔北調的各類戲曲。再比如地壇的皇家園林廟會,既有屬相的節慶,又有仿清皇帝祭壇儀式,而且喜好“燈謎”的游客更可以一展猜謎的技能,猜著了還得個紀念品,猜不著全當一樂兒。
京味美食遍地有
這廟會當然缺不了老北京的美食,上有御膳房的,下有民間小吃,這里的宮廷美食——“仿膳飯莊”的筵席、全聚德的烤鴨,可是融合了宮廷菜、王府菜與全聚德特色鴨風味菜肴的精髓。民間的地道美食,“鴻賓樓”的全羊宴獨一份兒,據說那可曾是天津清真九大樓之首。還有銀錠橋畔的“烤肉季”:圍爐而站,邊舉著長筷子烤制羊肉片,邊大口喝酒,真是痛快!別忘了老北京城還有八大美食,豆汁兒、扒糕、驢打滾兒、豌豆黃、茶湯兒或者油茶、灌腸、艾窩窩。
頗具神話色彩
北京的廟會具有神話色彩,經常有來歷在里面,比如財神廟,就是現在的蓮花池廟會,也被稱為“五哥廟”或者財神廟,活動從正月初二起。五顯財神,在《鑄鼎余聞》中記載,稱為南齊柴姓五兄弟為五顯財神。老大名叫柴顯聰,老二名叫柴顯明,老三名叫柴顯正,老四名叫柴顯直,老五名叫柴顯德。有傳說弟兄五人是獵人,經常獵取猛禽走獸,采草藥為民療傷治病,吃不完的獵物就送給貧窮人家,深受人們愛戴。也有傳說兄弟五人是身懷巨財的高人,對窮苦的百姓常常仗義疏財。在他們逝世后,民間尊他們為神仙,即稱五顯神、五顯王。祭拜財神爺現在又開始流行起來,蓮花池財神廟重建后,人們紛紛去沾點財氣、喜氣,圖個吉利,盼望著新的一年金玉滿堂彩。
廟會上總見到兔爺的身影,這個小玩偶就極有來歷。
傳說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藥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里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玉兔變作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啥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月宮中去了。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千姿百態,憨態可掬。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時尚與古典結合
春節期間,北京幾百座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北京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每個廟會都能流傳著神話傳說。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為活躍,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還要搭上大棚,張燈結彩,唱大戲。
廟會上不光是咱們傳統的節目,年輕時尚一族也帶來了新花樣,比如歡樂谷廟會就引領著廟會時尚潮流,在這里可以欣賞到鐵花火龍,飛濺的鋼花隨著跳躍的音樂,交織起伏,飛騰跳躍,鳴奏盛世華章,年輕人們還帶來了花樣百出的花式籃球、動感的熱舞、神秘莫測的魔術、古箏和街舞的結合、民歌和黑炮、饒舌的結合等等,讓游人們流連忘返。
傳統的文化需要注入新鮮血液,古典大氣而不失時尚朝氣,張弛有度,與時俱進,符合這個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口味。
中西合璧 添點洋味兒
逛廟會這些天是最熱鬧的,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就連外國人也不甘寂寞,在對中國年文化嘆為觀止的同時也把自己國家的文化融入了廟會,比如帶來了具有歐洲色彩的歌舞表演、西方口味的飲食以及動漫樂園、雕塑展覽、雜技表演等等,讓你不出國門就可以領略到世界文化的魅力。中國是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不管是文化、經濟等,容納著多種元素,多國文化在這里碰撞出火花。一個小小的廟會就能體現出世界文化融合的縮影。
華夏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博大精深,其中的學問和奧妙,是永遠值得珍藏和發揚光大的,單單這過年風俗就蘊含著多少寓意和精髓在里面,在廟會里您就能逛花了眼。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很大,就要學著給自己減壓,在這個本是人們忙碌一年,慶祝收獲和期盼來年好運的節日里,學著放松下來,別總惦記著啥時候漲工資,晉級,別老發愁買房買車買彩票,別常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和煩惱爭執,多回家看看,看看辛苦一年的爸媽和親友,念叨念叨彼此的掛念和樂事,開開心心地過個年,嘗嘗獨屬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年味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