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代變遷,每代人心中都有小時候關于過年的不同回憶。“還是小時候過年好玩”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出生在河北,小的時候最快樂的事兒莫過于過年了,因為過年不僅有新衣服穿,能吃到好多好吃的,還有許多有意思的風俗……下面就跟我一起,回到我們共同的兒時記憶吧!
過節的食物
小時候的我總認為年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的。臘八這天,媽媽會泡臘八蒜,把蒜剝好,一顆顆放進一個盛醋的大的玻璃瓶里,然后封緊口,看著瓶子里的蒜一天天變綠,大年初一也就越來越近了。
在農村,每個村子隔上五天都有一個大集,年集是大人們忙著采購年貨的日子,孩子們最愿意跟著“幫忙”了!因為每一集,大們都會買幾樣好吃的,先是買肉買水果,后是買糖買瓜子,有時糖和瓜子買回來還沒到過年就被吃光了,大人們還得在臘月二十九(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有集)再買點。進入臘月二十,媽媽就著手做過年的美食了,豆腐已經在前幾天凍上,接下來要蒸饅頭、蒸包子、蒸虎皮糕、燉肉、炸丸子、炸馓子、炸帶魚……媽媽每做一樣好吃的,我和弟弟都會圍在一旁,學著她的樣子做點什么,或只是聞著香味,等待美食出鍋,大快朵頤!
過年,每家每戶都要吃肉,聽媽媽說,她小時候,每逢過年家里都會殺一頭豬。那個年代生活困難,每家從開春就買頭小豬養著,到了年底殺了過年。雖然殺頭豬有不少肉,但人們都要在臘月把肉放進大缸里用鹽腌起來,一點點兒地吃,這樣的臘肉,節儉一點的家庭能吃到第二年夏天。媽媽說,他們家就是這樣——夏天的時候每次家里用臘肉蒸點包子,媽媽的奶奶都會在包子出鍋前把院門插上,這是防止有人來串門——果真有人串門,給人家吃包子吧,舍不得,不給又怕丟面子。
從我記事開始,家里從沒殺過豬,過年時也就買上幾十斤的豬肉,因為平時集市上都能買到肉,也就不用殺豬做臘肉了。
吃不完的餃子
或許因為北方人民更衷愛面食,在我的印象中,一到過年總有吃不完的餃子,在我們老家,餃子絕對稱得上是過年的主角。
過年包餃子,一般是從臘月三十開始,每到這天,我都比較緊張,不是因為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興奮的,而是害怕說錯話。從我學會搟餃子皮開始,過年期間吃的餃子基本都是我和我媽一起包。臘月三十這一天,既要包出晚上過除夕吃的,還要包出大年初一吃的,每次我的小胳膊累得生疼也不敢吱一聲。因為媽媽說,這天包餃子時不能亂說話,像皮多了、餡少了,怎么還不完、累死了、包了多少個了、還剩多少……這些都不能說,而且說不清楚還有哪句話不吉利,就會招來媽媽惡狠狠地白眼。
老家關于餃子的年禮兒可不少,比如在我們那兒三十晚上、初上早上吃餃子,初五、初六吃餃子,正月十五、十六吃餃子,正月二十五吃餃子,二月初二還要吃餃子。另外,老家還有初一剩餡、十五剩面的說法,初一剩餡,寓意當年五谷豐登,有飯吃,十五剩面寓意當年財富興旺,有衣穿。
對于新媳婦來說,春節期間的餃子就更吃不完了。因為在我們老家,新嫁到男方的媳婦,親戚朋友、同姓家族都要邀其去家中坐客,其中一項最重要內容就是吃“百家餃”。每天的早飯、午飯、晚飯基本都是在各家吃的,而且都是餃子。各家也都排著號,今天午飯你家請新媳婦,晚飯就到我家吃。媽媽說,有的人家親戚朋友多,新媳婦往往要從初一吃到十五,恐怕能吃此生最大量的餃子。
過年禮俗
咱們國家是個禮儀之邦,注重“父子綱常”,“長幼有序”,日常生活中都有好多“禮節”、“講究”,更別說過年這樣的大日子了。不過,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在城市已經很少見過年晚輩給長輩行禮了,在我們老家,這個傳統被保留了下來。
大年初一這一天,村子里是最熱鬧的,男人女人們先是在自己家給父母行過大禮,然后三三兩兩結成隊子,去給同族的長輩們拜年。進得屋內,大家或是先跟長輩寒暄幾句,或是有憨憨的小伙子,一進門就直接跪在堂屋的地上喊道“大爺、大娘,給你們拜年了”。在我們老家,未出嫁的女孩是不必給父母和其他長輩行大禮的,而過了門的媳婦就要跟男人們一樣了。最有意思的就是新媳婦行大禮了。還未行禮,媳婦臉頰已通紅,雖則長輩會攔著說“不必行禮了”,但媳婦還是會羞答答地低下身子,結果膝蓋才剛著地,就被攙了起來,然后一起拜年的親人笑作一團。從女孩到嫁作人婦,雖然會一下子行好多禮,但長輩的紅包還是很豐厚的!
媽媽說,大年初一這一天,不許叫家人的名字,只能稱呼“女兒、兒子、孩子他爸”,我問媽媽為什么,媽媽搖搖頭。我想可能因為古代的人太怕“年”這個怪物了,怕它知道了家人的名字,會加害家人,所以才不敢說的。除此之外,大年初一這一天,家里不能見著雞毛撣子、掃帚、床刷這類物件,因為這些物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掃帚星”,人們認為不吉利。所以,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爸媽都會把這些東西藏起來。
城里人過年是從初一到初八,現在法定假日又改成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不過在老家,這年可是要過到二月初二的。除了正月十五鬧元宵,莊戶人家還要過正月二十五和二月初二。正月二十五是打囤的日子,俗稱“填倉節”。早上在太陽沒出來之前,早早地把灶膛里的爐灰掏出來,用簸箕盛好,就開始在院子里畫囤。先畫幾個大圓圈,比作糧倉,圓圈的邊緣再延伸畫出一個梯子的圖樣,寓意往囤里裝糧食的時候要上梯子。圓圈中心畫個小圈,在小圈里分別放上玉米、花生、小麥、大豆等物用磚頭壓上,祈求當年糧食長勢好、五谷豐登。
農歷二月二,是春龍節,舊時曾有句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也是是預示五谷豐登的,這一天很多人都去理發,叫“剃龍頭”,可以保佑人們鴻運當頭。過完了二月二,這莊戶人家的年才算真正過完。
武強年畫
在中國,你若提及“武強年畫”可能知道人并不多,但在河北,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老家離武強縣很近,小時候爸媽經常在集市上買回年畫來貼。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把貼了一年的灶王神揭下來燒掉,然后再請一張新的灶王神,供除夕接灶王時貼用。
按照我們那兒的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干干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然后在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墻上貼上福字,還有炕畫、窗畫、中堂畫、條屏畫、燈方畫……各色年畫異彩紛呈。
過年的時候,人們在早已“請”來的諸神年畫下面秉燭焚香,自家包的餃子,也要先擺在畫前。然后,在院子里對畫著天地全神的圖像焚香致禮,希望在來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關于年畫,在民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業,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一年年底,他從武強南關集市上買回一張中堂武強年畫,上面畫有美貌女子,像真人一般,當他遇有煩惱之事,看看畫便能解去憂愁。
忽一日,他發現鍋內有可口飯菜,還漿洗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振業為了弄清原因,經多次窺探屋內情形得知,原來是畫中女子所為,她羨慕人間美好生活,又見男主人人品好,愿與之結為百年之好。這就是武強年畫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強年畫就流傳開來。
在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很多以前頗顯神秘的東西早已為人所慣看,人們思想中迷信、崇拜的東西早已淡化消失,而流傳下來的很多藝術造型,卻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們傳遞著時代的社會信息,反映著當時的民俗民情,人們通過這種載體,表達對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