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成為集視聽、娛樂、文本于一體的多元化媒體,手機文化的文明與和諧成為新時代的研究課題。高等院校可通過加強學校管理與引導、加強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發揮主流網站品牌效應、強化手機媒體社會責任等對策。構建健康、積極、和諧的網絡文化環境。
[關鍵詞]手機多媒體大學生文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把作為通話工具的手機全面推向多元化媒體時代,手機上網、手機電視、手機報等多種媒介功能與交互性、實時性、離散性、隨身性、分眾性、直接消費性這些第五媒體的傳播屬性結合,促進了手機的多媒體化進程。手機的功能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電子郵件、實時語音、實時影像等功能均可以實現,成為集視聽、娛樂、文本于一體的多元化媒體。手機網絡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開始逐步影響與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截至201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3.03億,較2009年底增加了6930萬人。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從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網民手機網絡應用繼續發展,手機即時通信使用率仍位居首位,達到67.7%;手機新聞和手機搜索分別以59.9%和56.6%的使用率分別排名二、三。
伴隨著手機多媒體化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傾向于把“手機裝進口袋”。消費愈加大眾化,功能愈加齊全化,成為一種時尚元素,推動了手機網絡在生活中的深層次滲透。大學生在教室、寢室,乃至各角落,可以用手機上網、看電影、玩游戲,動動拇指就可以接收全方位娛樂性的文化。手機媒體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瞬間傳播到世界各地,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手機文化的文明與和諧成為新時代的研究課題。
二、手機多媒體對大學生文化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在個體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沖擊,因此3G時代手機多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1.自我文化
手機上網擺脫了傳統固網的束縛,具備“隨時隨地隨身”在線的獨特個性和突出優勢,只要有手機信號覆蓋的地方,移動互聯網都可能存在。網絡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無處不在。手機為了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高速瀏覽網頁、電影、游戲等極大地滿足了手機用戶的個性追求。處在“潮流”最前端的大學生,自然成了第一批“受益者”。時刻關注自己的QO是否有人在線、空間是否有人留言,小說網頁是否更新等,這些日常網絡習慣在“吞噬”著他們寶貴的時間,使其精神生活逐漸產生依賴性。更有甚者,在上課期間也投入到網上沖浪的“樂趣”中,不理會教師授課內容,手機不能離身,這種行為容易使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淡漠。
2.時尚文化
手機將形式多樣的時尚元素融入到款式、包裝、功能上,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對生活美感的渴望。從拍照、音樂等基本功能,到現在的無線網絡等主流功能,手機已經告別了簡單通訊功能的時代。在手機網絡的吸引下,在線看電影、聽音樂、網上購物、讀新聞等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大學生的娛樂活動。手機網絡推出一系列“非主流”文化,制造出流行。眭娛樂消費,如流量包月、Q幣、游戲幣等,使得沒有經濟能力的大學生,出現非理性消費。部分學生群體不顧及家庭實際經濟承受能力,過分地追求時尚的欲望。形成炫耀性消費。
3.性感文化
手機的多媒體化發展有利干信息的迅速傳播,但也為網絡色情開辟了一條“快速通道”。手機上色情網站防不勝防,色情信息形式多樣,比如色情文字、圖片、視頻,網上“性交流”、
“性交易”等。由于網絡資源的共享性,手機色情借助互聯網高科技手段蔓延迅速,傳播已經達到智能化水平,用戶不需點擊相關網址,色情信息也能主動出現在顯示屏上。網絡色情對性行為的突出描寫。容易喚起學生對性的好奇和關注,刺激大學生的本能欲望,為校園戀愛推波助瀾。在充斥著色情信息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會對他們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社會道德倫理問題。
4.科幻文化
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多媒體利用了大學生憧憬科幻的獵奇心理,創造出系列全新的科幻體驗,使得手機網游的應用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成為游戲產業新的增長點。在虛擬的手機游戲世界中充斥著虛無空幻之感,很多手機游戲中使用了大量的未來元素,充滿對未來世界的想象,比如武俠闖關升級游戲,能讓大學生體會到做俠士的滿足感。手機游戲提供了移動中游戲的樂趣,使得更多的學生投身到游戲癡迷者的隊伍中去。部分自律能力弱的大學生,甚至深陷手機網絡游戲和玄幻小說,導致精神渙散,意志消沉。
5.暴力文化
網絡暴力是指網絡上的暴力行為,它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通過網民對某一事件發表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言論。或是在網上散布謠言、歪曲事實真相以及公開當事人個人隱私,使得很多社會矛盾在網上被擴大化、嚴重化。網絡上先后有“艷照門”、“高跟鞋虐貓事件”、“犀利哥事件”等發生。隨著手機網絡、手機微博的熱化,網絡事件傳播速度極為迅速。網絡暴力文化容易擴大社會事件的陰暗面,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趨于極端化和暴力化。太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和經驗,不能全面、客觀地看待社會問題,更容易盲從網絡輿論,容易使其產生消極態度,影響正確社會價值觀的形成。
三、建議與對策
1.加強學校管理與引導,倡導手機合理使用理念
學校是大學生收獲知識的搖籃,但是有些大學生沉溺于手機帶來的娛樂與獵奇中,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這種不和諧的風氣需要遏制與疏導。學校可通過強制手段對教室、圖書館、自習室等公共學習場合的手機網絡進行屏蔽,可控制屏蔽半徑,創造理性使用手機的客觀環境。同時,學校可通過手機靜音的宣傳,在教室、走廊、自習室、圖書館等場合張貼“你的手機靜音了嗎”等溫馨小提示,讓大學生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校可開展“含理使用手機”相關講座,在班級中舉辦關于“我與手機”的心理主題班會,讓大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消費觀。
2.加強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引領手機文明建設
隨著手機新媒體的負面影響對大學生文化的滲透與影響日益加劇,大學生應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提高對手機新媒體的理性認識,加強媒介素質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和行為方式。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學校可通過公共選修課,或是開展有關手機多媒體的個案學習,肯定其正面作用,剖析其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對手機媒體的評判性思維,并培養其合理利用手機資源的能力,進而倡導文明的手機文化。
3.發揮主流網站品牌效應,指引健康網絡航線
手機的多媒體化拓寬了信息源的渠道,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與信息互動的便捷平臺。但是面對手機新媒體海量的信息。大學生顯得有些迷茫,不知如何進行信息的篩選與取舍,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手機主流網站的媒體信用度高,比如人民網、新華網,是政府在公眾心目中可靠的代言人,發揮手機主流網站的品牌的引導作用突顯其重要性。當大學生面對手機網絡大量信息顯得茫然時,可充分發揮手機主流網站的引導作用。具有一定權威性,引領輿論的正確航向。
4.強化手機媒體社會責任,打造和諧主旋律
國家各級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加強宣傳的廣度和力度,提倡公民文明上網,提高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在網絡上隨意發表不文明的言行,主動屏蔽不健康的網站。各種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應加強行業自律,提高手機網絡準入門檻,增強社會責任感。各種網站還應該經常性地刊登典型的網絡犯罪案例,一是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識,二是對意圖利用網絡從事犯罪活動的投機分子起到警示作用。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監督力度,完善監管體系,以達到制止和嚴厲打擊網絡范圍的目的。通過技術手段對手機進行技術監控,過濾不良信息,保障手機媒介市場的規范運作,促進手機媒體的經營模式健全健康發展,為和諧健康發展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