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鑒于競爭的壓力,組織不能僅僅依靠內部資源,而要去尋求組織間合作。通過聯盟從組織外獲取知識和能力。
一、企業聯盟是知識獲取的平臺
企業加入聯盟的主要合作動機之一是從伙伴企業處獲取知識和能力,以增加研發的規模效益,縮短研發時間,分散研發風險和成本,實現技術轉移和技術跨越,獲得技術標準,以及進入市場和尋求機遇。聯盟為企業創造了獲取其它聯盟成員知識的可能性。然后這些知識再被整合進企業的體系中。
知識的概念涵蓋廣泛,包含了多種專類的能力。Sammarra分析了企業的成功不僅僅只依賴于技術能力或市場能力或管理能力,而是對以上知識的整合,是對一整套不同能力的能動組合。知識可以從其復雜度、專業度、模糊度、分散度的視角進行分類。但學術界和企業界更關注于默會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區分。默會知識高度主觀。它深度嵌入于個人經驗中。難以編碼,不易言表,不易覺察;而顯性知識是客觀的,能夠從情景中剝離,能通過正式、系統的語言傳遞。
企業間知識轉移是指知識在企業之間從知識源向知識受體傳遞的過程。其轉移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而是為了運用。知識的轉移和創造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持續的過程。即使是在同一個企業內的不同部門間的知識轉移,成功也是來之不易的,更何況兩個或多個組織間的知識轉移。組織間的知識轉移涉及到組織間的競合關系、組織特點、知識特性等復雜的因素。知識轉移的途徑可以分為三大類:個體溝通(交談,會議等),編碼溝通(報告,繪圖等)。以及載體轉移(產品、設備)。根據知識的特性和知識共享的程度,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可以同時使用多種途徑。
二、知識互補是聯盟的催化劑
組織在常規活動和資源中積累和嵌入的知識對于其它企業來說,既有學習機會又存在學習困難。Parkhe提出聯盟成員企業間的知識差異是聯盟能持續的條件之一。但如果相似程度過高也會降低成員企業從聯盟中獲取新知識的收益機會。企業間能力的過度相似使得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變少變小。中等適度程度的知識差異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互補的經典例子是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更快的硬件會促使人們去升級軟件,反過來更強大的軟件又會促使人們去升級硬件?;ハ嘁蕾嚭突パa是企業間建立關系的最普遍的原因。知識資源的互補是聯盟中學習的催化劑。聯盟中成員企業間資源的互補性,為聯盟伙伴問相互學習提供了基礎。只有當企業能識別并珍惜對方企業知識的差異,才能挖掘這些機會,否則聯盟中的學習潛能就無法實現。
“吸收能力”研究認為,企業能夠吸收和同化那些與自身已有的知識緊密相關的外部知識。相似性高則知識轉移和知識共享過程容易。企業間差異要能相容才能達到合作目的。當聯盟成員的知識多元化,且存在適當程度的差異時,這些多元知識經過重新組合、提升,會產生新的知識,施益于聯盟成員企業。
先驗知識以及知識轉移雙方的知識相似性會促進對新知識的吸收和應用。企業欲從對方獲取的知識越是接近自有的知識基礎,企業就越容易去識別和理解相關新的知識。較于不熟悉的領域的知識,企業對熟悉的領域的新知識的獲取通常要更容易。雙方企業知識基礎的相似部分有助于彼此的學習。
企業只能消化吸收和自身知識有一定相似相聯的知識,聯盟成員企業間需要有一定的相同知識儲備域去對接對方企業知識中不同的未知域。企業間知識的相似性能減少知識轉移過程中的模糊因素。使知識在企業問的轉移更有效率和效果。
三、信任關系是知識轉移的渠道
企業聯盟中,由于知識的隱性和復雜性,合作中知識的轉移未必都以成功告終。其中的原因除了與雙方共享知識的能力外,還需要有足夠的動力去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更重要的原因是聯盟中存在的道德風險問題。聯盟中無意的知識外向轉移,導致企業知識資源貶值的可能性也使得企業對聯盟伙伴知識外向轉移的積極性大減。知識轉移的障礙與知識共享的動力有關。聯盟各方必須愿意去展示各自的知識并把它轉移給對方,而不是人為地制造“知識粘性”,保守住自己的專長領域知識以求得自身的戰略利益。
聯盟成員之間的知識轉移既有可能有益于彼此,又有可能受對方行為的傷害。聯盟中合作關系的存在是因為企業都需要從其他成員處學習知識;而競爭關系的存在是因為在這場學習競賽中,先從對方學成的一方終止聯盟關系時,企業問會有不對稱的利益所得。聯盟中存在競賽式學習行為。搶先完成了從對方企業獲取知識過程的企業更能有利可圖。
信任是一方愿意去相信對方無論有無監控都會自覺地如約行動,這種意愿來自于對另一方的可信度的評估。當我們信任某人時,我們認為他的行為對我們有利或至少無害的概率足夠高,我們可以和他有某種形式的合作。有了信任,一方就愿意去傳授知識,所以信任使組織間知識轉移得以實現。由于學習聯盟中潛在的風險,只有對對方有足夠的信任才能愿意冒這個風險去轉移知識。
知識傳授方認為風險在于無意的知識轉移會導致自身競爭優勢的消弱。信任賦予的安全感讓知識傳授方相信,所轉移出的知識不會被用于計劃外的用途。而知識接收方認為風險在于對方轉移來的知識于己無用或質量不高。因此知識源的可信度也是影響聯盟中信任的因素。
在企業聯盟關系中,知識提供者一般會去評估:1知識的競爭價值,(如果知識對于提供方企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知識就不會被提供);2知識接收方企業在將來可能的互惠行為的價值。知識接收方企業也意識到將來執行互惠行為的義務。這就需要聯盟成員企業問有一定程度的信任。
信任關系是知識轉移的渠道。當知識傳授方和知識接收方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的、信任的,知識轉移的速度則快。高度的信任加速了信息的共享和學習,因為雙方不必分心去算計著怎樣去保護自己以防受到對方機會主義行為的傷害。沒有信任,交換的知識就不會精確、完整、及時,因為雙方不愿去冒著風險分享有價值的信息。
合作關系中的知識轉移可以被看成是知識從一個組織流出。而流入另一個組織的過程。單向知識流動與競爭學習行為有關,一方尋求從對方獲得知識的同時卻限制互惠機會。當然在接觸中可能會有無意的知識外溢發生。而雙向和多向的知識流動包括聯盟成員學習新的方式去共同構建、推進、互動的合作。
聯盟中的知識轉移存在風險,由于默會知識和顯性知識特性的不同。以及轉移過程的語言和社交途徑不同,這兩種特性的知識涉及到不同級別的風險和信任。
企業要注意經營知識傳授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社交紐帶.這是默會知識轉移的渠道。默會知識的轉移更需要信任的支撐,因為它的轉移比顯性知識更需要社會交往。信任度高的社交關系促進知識的轉移,尤其是默會知識的轉移。根據社會學習理論,頻繁的社會交往互動能促進默會知識的發展和轉移。默會知識的轉移在相互信任的人際問更容易實現。而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書面文檔就能有效的轉移,不需要雙方的直接接觸。
默會知識是在相互信任的個人網絡問被有效轉移和獲取的。企業聯盟的信任關系是決定知識轉移的效率和效果的關鍵。建立在聯盟成員間的信任和互動基礎上的關系會促進知識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