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公有制經濟把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在一些壟斷行業中,公有經濟越來越顯示出其經濟效率低,有效供給不足等突出問題。因此,加快民營經濟準入壟斷行業,實現經濟的多元化,是我國壟斷行業改革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民營資本壟斷行業加快準入
在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非公有制經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單純的國有經濟體制已經不能完全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日益凸顯其經濟規模大,經濟效率低等缺陷。尤其在2008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的情況下,如何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加快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提高運作效率,更是促進經濟發展,應對國際競爭的當務之急。
一、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產生的背景形勢
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企業從最初的個體經營者逐步發展成為大型的企業集團,甚至建立了跨國公司,已經從國民經濟的有益補充成分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經濟危機的爆發嚴重摧殘了中小企業,但多元化的經濟仍然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加快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也稱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補充。
在當前擴內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形勢下,能否加快非公有資本對壟斷行業的進入,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焦點。而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本身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環節。非公有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則是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促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必要環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八,貫徹平等準人、公平待遇原則。要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進入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社會事業領域、金融服務業、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
二、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政策條件和相應的體制條件的具備
黨和政府制定的國有企業包括壟斷行業改革的相關政策,指出民營經濟是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求清理、修訂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民企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同時,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許多民企已經積累了不少資金,因而也具備了進入壟斷行業所必要的資金條件。每年確定的省級重點項目中,民間投資項目要不少于40%;市級重點項目中,民間投資項目不少于50%。而且,民營資本進入公路、鐵路、電信、石油等壟斷行業的步伐已逐漸邁進,并將帶動整個行業資本的民間化。
2.是我國加入WTO的必然要求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嚴峻的挑戰,僅依靠公有經濟難以很好的與世界接軌,因此必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實現經濟的多元化。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國進一步放松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開放市場:加入世貿組織,還要求其成員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市場準八。壟斷行業也要逐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而要提高效率,就離不開非公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有力補充。因此,必須提高自然壟斷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準入民營資本。
3.對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提高投資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壟斷行業包括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需要政府作很大的投資而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稅收。壟斷行業的高度國有化,必然間接加重了其他企業和經濟實體的負擔。由于多數壟斷行業運作的低效率,往往給政府造成財政壓力,所以,政府也是歡迎民企進入壟斷行業的。比如,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大橋主體工程長36km。投資118億元,民營資本的投資在大橋總投資額中所占比例達50,25%。而他的成功運作,足以證明民營資本進入大橋建設的合理性。
4.是中國壟斷性行業改革的關鍵
眾所周知,競爭才能出效率,國民經濟的增長進程有時也被某些特定的因素所阻滯或掣肘,其中較突出的是某些壟斷產業由于運營效率低下造成的供給不足,產能下降,嚴重浪費人力和物力。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產能不足,固然有其產業自身特點作用的一面,如投資需求量大、周期性長、技術相對復雜等,但更主要的是體制性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行業的國有企業仍處于政府控制和行政壟斷之下,不能根據市場需求信息及時調整生產方向和規模,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激勵。我國壟斷性行業改革,關鍵是要打破政府行政性壟斷,改革的方式與一般競爭性行業的改革不完全相同。從體制性改革方面看,需要在行業的產權制度、相關的政府管理體制和監管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徹底的改革。重塑壟斷性行業富有競爭活力的微觀經營主體。作為這些行業微觀運營主體的企業不但包括國有企業,也應該包括民營企業,形成一種產權多元化的經營格局。為此,要打破行政性進入壁壘,引入新的競爭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和經營單位。甚至在一定條件下使民營資本達到控股水平,實現產權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