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會計是從社會利益角度計量和報導企業、事業機關等單位的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及管理情況的一項管理活動。它旨在指導經濟資源作最有效運用及最佳調配,以提高社會整體效益。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環境會計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論述了我國環境會計的核算模式,并提出了環境會計的劃分和會計處理方法。
[關鍵詞]中國國情環境會計制度構想
環境會計(Envl ronm entalAccounting)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環境會計已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課題。我國自2001年1月成立了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對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進行了研究。與目前發達國家會計學界在環境會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比,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相對滯后,尤其是在實務方面,尚缺乏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制度對企業環境會計行為進行規范。
環境會計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一門專業會計。環境會計核算各會計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為貨幣進行計量。但環境會計貨幣計量單位的貨幣含義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
一、環境會計的核算模式
1.根據自然資源損耗,對資源進行計價核算反映企業生產經營自然資源消耗過程中給環境造成的損失。一是自然資源消耗。主要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自然資源超定額消耗的部分。這些可計量或估量的自然資源可按歷史成本直接計價。值得一提的是,水、土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的損耗也應列入核算范圍之內。二是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
2.環境保護所支付的費用是指為采取環境治理措施而發生的各項支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三廢”的處理、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關注社會工作生活環境的各項支出。(2)環保有力的企業建立環保組織,對環境會計進行宣傳和對員工環保培訓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定期開展環保方面的講座,收集綠色信息費用。除此之外,還包括植樹造林,美化生活和工作環境費用。(3)環保不力的企業還會發生大量治污和訴訟費用。(4)對于生產制造企業,有開發廢物再利用、節能維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所以有研發或引進環保技術的費用。
3.環境保護取得的收益指企業從環境治理和保護中所取得的收益,即取得的隱性和顯性收入,對這部分收益進行會計核算不僅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環保支出的效益情況,而且有利于鼓勵與鞭策企業進一步改善環保工作。其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1)國家對環保有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進行物質或精神的獎勵。(2)其它企業賠償的污染損失。(3)企業環保取得成效,減少污染,投資者愿意選擇該企業投資,消費者樂意消費該企業產品,其它企業愿意與該企業合作。(4)雖然環保技術研發費用很高,但研發出的環保技術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不可估量。(5)積極參與多種環保活動,大力支持環保事業,編印綠色宣傳資料等各種方法傳遞綠色信息,樹立企業和產品良好綠色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這無疑為企業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從而為企業帶來一系列顯性或隱性的收益。這五項收益中的顯性收益可按歷史成本計價,隱性收益可根據適當測算估計計價。
4.環保效益主要核算企業由于依靠有效環境保護所獲得的凈收益,它綜合反映企業依靠環境保護獲得超額效益的一種能力。其計算公式為“環保效益=環保收益一自然資源損耗一環保費用”。
二、環境會計的劃分和會計處理
1.環境成本會計劃分。
(1)環境預防成本。即用于維護環境現狀或防止出現污染和破壞而發生的環境支出,主要包括環保設備儀器的購置、環境監測等所發生的費用。
(2)資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單位個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耗費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實際上就是將資源產品生產所耗用的自然資源以貨幣形式加以表現及量化的過程。
(3)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對已經發生的污染和破壞進行清理和治理而發生的支出。
,
(4)環境補償成本。即對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進行補償而發生的支出,如企業由于排放廢棄物而對其他企業或個人造成損害所支付的賠款、罰款等。
(5)環境機會成本。主要包括資源閑置成本、資源濫用成本。
2.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
(1)資本化處理。企業為預防環境污染和破壞而購置或建造的固定資產可按收益期分別予以處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無形資產的支出,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在建工程”、“銀行存款”:計提折舊時,將當期的預防性支出列入“環境預防費用”、
“環境治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環境支出作為遞延資產分期攤銷,借記“環境預防費用”、“環境治理費用”,貸記“長期待攤費用一環境支出”。
(2)計入當期成本法。①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污染治理費,處理時可借記“環境治理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會計科目:②對于企業因環保問題所支付的罰款、賠款以及其它損失,處理時可借記“環境營業外支出”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③對于企業為開發設計環保工藝、支付環境監測等所發生的當期費用,借記“環境預防費用”、
“環境治理費用”,貸記“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
3.作為環境負債處理環境負債通常是由企業以往的經濟活動造成的,須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潛在性義務。當企業遇到與環境有關的將來可能支付的費用,能夠合理而可靠地計量時,可借記“環境損害費用”,貸記“應付環境費用”
綜上所述,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產物,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無限生命力,應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制度。通過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理論與實務的不斷完善。可以促進企業處理好發展生產與環保的關系,處理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實現環境資源的損耗與補償的良性循環,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融合,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