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信用缺位的“補位”角色、沉淀資金監管和用戶資金安全三個角度來分析國內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信用缺位沉淀資金用戶安全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機構,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的交易支持平臺。根據Enfodesk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交易額10858億元,環比增長96%。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的迅速擴張。對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也成為當前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文從信用缺位的“補位”角色、沉淀資金監管和用戶資金安全三個角度來分析其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缺位下的“補位”
中國傳統的交易模式,講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物流和資金流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時,必須要有嚴格的“不可否認性”。在實體交易模式中,雙方通過在合同、契約或者單據等書面文件上簽名或蓋章的形式,來保證“不可否認性”。對于興起的網絡商務,由于雙方的信息極不充分,沒有信用的約束。又沒有“長期合作”的約束。物流和資金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所帶來的違約風險是相當高的。
這種信息不充分,使網絡交易市場產生了“逆向選擇”問題,而第三方支付,通過提供間接支付和信用擔保的金融服務。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缺陷,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可以說,網絡交易市場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需要看到,像如同“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角色本身,畢竟只是一家存在破產可能的普通企業,中國日益龐大的網上交易市場,如果只依賴于一家或幾家企業的信用來維持,存在極大的風險:一旦企業的信用出現危機,會連鎖導致整個網上交易市場的信用危機,甚至影響到整個實體交易市場的信用危機。
歐美國家先有完備的信用體系而后出現第三方支付,所以第三方支付只是在雙方難以保證信用下一種降低風險的選擇,而在中國,民眾對第三方支付存在嚴重的依賴。值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依靠社會現存的弊病和缺陷所造成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快速的膨脹壯大,是否鼓勵其長期發展?第三方支付作為信用缺位下的“補位”角色,是合理存在還是暫時角色?
二、沉淀資金的監管
第三方支付所提供的“類似金融服務”的特點,決定了買賣雙方的交易資金有一段時間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銀行賬戶上。以支付寶為例,支付寶所提供的電子錢包服務,使得很多買方在其賬戶上暫存了當期未能達成而用于未來某期消費的資金,這些資金加總起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沉淀資金”,其數字是相當可觀的。
對于這筆數額巨大的沉淀資金,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資金所有權不清,利息所得如何分配。從法理上看。在資金未到達賣方賬戶之前,資金所屬仍然歸買方,而支付寶方面只是代為保管,那么由這筆資金所產生的利息,應該歸屬買方。但是買方從將資金交付給支付寶之后,就失去了對資金流向的知情權,無法獲知資金的生息情況。目前支付寶是其將沉淀資金存放在銀行的賬戶上,相當于生息的活期存款。截至2010年9月央行發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也仍然未對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利息的歸屬和支配問題加以明確。
二是能否由第三方支配使用于其他途徑。目前中國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公司對沉淀資金的流向并沒有對公眾交代。大量的無紙化網絡操作進行的交易,不僅無憑證可查,而且電子數據可以不留痕跡的加以修改,使一旦出現事故,確認其經濟責任變得復雜、難以核查。筆者認為,可以允許其對這筆沉淀資金進行公開的低風險資產組合的投資,并對客戶支付利息分紅,或者抵償其服務費用。當然,這需要完備的監管體制保障和強制風險準備,來避免委托代理的道德風險。其強制風險準備的標準可借鑒同等規模的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標準執行。
三是合法性問題。第三方支付公司從事類似金融業務的合法性,不僅在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中國,目前為止仍沒有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法性做出明確解釋,阿里巴巴申請建立商業銀行也被業內普遍視為是為支付寶申請合法執照的行為。
立法滯后、監管不力、定性難、執行難、處罰不嚴、以罰代管,這些問題使得在中國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的監管仍然任重道遠。
三、用戶信息安全
按照國際通行的準則,電子現金必須保證Privacy(隱私)和Untraceability(不可追蹤)。即電子現金的使用需要具備嚴格的匿名性,無法將電子現金用戶和他的購買行為聯系到一起,用戶和他的購買對象的關系對任何人都是不可追蹤的,電子現金使用者不用擔心個人的消費行為被泄露,可以自由地利用電子現金來進行任何消費。
如今,我們在淘寶網上可以匿名挑選和購買任何商品,而支付時我們使用支付寶實名支付,這兩大平臺掌握在一家公司旗下,事實上構成了該公司能夠完全掌握實名的消費者消費信息,可以輕易地將電子現金用戶和他的購買行為聯系到一起。大量的用戶信息掌握在以盈利為目的的大公司手里是危險的,可能發生其使用這些信息來謀取利益的行為甚至出賣用戶的隱私信息。同時,公眾也無從得知公司內部的哪些人可以看到他們的這些隱私。政府機構和司法部門是否可以通過強制手段獲取這些隱私信息。
用戶信息除了“主動漏出”,也被可能“被動漏出”。2005年美國的Card systems SolutiORS Inc,系統被入侵,導致其系統內掌握的大量Mater、Visa和美國運通卡的用戶信息被盜,造成了全國范圍內的恐慌和對網絡體系的不信任。目前為止,我們無法肯定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上的用戶信息是絕對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