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要全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僅靠增開幾門相關課程是不夠的,而需要采用將“學業、就業、創業、事業”四業教育融為一體的教育鏈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教育鏈;人才培養 ;學業;就業;創業;事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3-0070-02
隨著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充分就業,必須“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 創業能力”。 因此眾多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就業、創業教育課程。但是要全面增強大學生的“四種”能力,僅靠增開幾門相關課程是不夠的,而需要將“學業、就業、創業、事業”四業教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規劃、統籌安排,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筆者將“四業” 教育有機融合的模式稱之為“學業、就業、創業、事業”教育鏈人才培養模式。
一、“四業”教育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學業教育是高校對大學生就規定學科進行教育的過程。就業教育是高校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大學生的職業定位、 職業心理發展和求職擇業準備等施以影響,從而保證大學生實現合理、順利就業的教育過程。創業,從狹義上說是指人們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性地投資興辦經濟實體,并獲得經濟利益的實踐過程; 從廣義上說還包括個人以工資形式就業以后, 在已有崗位上努力工作, 不斷創新,把原有的事業開拓壯大。創業教育則是高校以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 以開發和提高創業主體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 培養學生未來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能力與心理品質等素質。事業教育則是以事業心、責任感為中心的主題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如何選擇和成就事業。
在教育鏈人才培養模式中,對大學生進行的“學業、就業、創業、事業”教育,四者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緊密的聯系性。就其聯系性而言,學業是基礎,就業是完成學業的基本目標, 創業是高水平的就業(它不但為自己實現就業,且為他人提供就業),事業則是學業、就業、創業的終極追求目標,是最高境界。根據系統工程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如果把大學生“學業、就業、創業、事業”四個環節的教育緊密而靈活地連接起來,形成一條良性運行、互為促進的教育鏈, 其教育效果及作用必將大于對學生進行的單獨專項教育。
因此我們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學業、就業、創業、事業”的系統教育,構建“四業”教育鏈人才培養模式,對培養具備“四種”能力、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有著現實的深遠意義。
二、“四業”教育鏈的教育內容體系
1. 應以學生就業、 創業為目標組織和開展學業教育。(1)專業教育,即幫助學生掌握未來就業、創業所需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2)學習方法教育,即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最有效的學習。(3)實踐活動教育,即通過模擬實踐、案例教學、實習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技巧,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 就業教育。 就業教育主要是教育引導學生大一時認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做好職業定位,規劃好大學生活,引導畢業生全面了解就業政策,科學確定就業目標,力爭正確求職擇業。(1)就業政策教育。向學生介紹當前我國及院校所在省區關于大學生畢業生的就業政策、戶口、檔案管理政策和升學、入伍政策等方面內容。(2)科學確定就業目標教育。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國家政策的導向,有意識地確定自己就業地點、就業崗位、就業收入、就業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內容。(3)就業方向教育。以學校所設專業為主, 結合專業方向為學生提供該專業就業范圍的知名企業或用人單位情況, 包括企業的簡介、 用人需求、用人特點、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等方面信息, 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己今后的職業方向,做好就業指導教育。(4)求職擇業教育。主要是教育引導畢業生怎樣調整就業期望值, 怎樣認清就業形勢,怎樣收集及利用就業信息,怎樣撰寫制作就業自薦表, 怎樣面試, 怎樣節省就業費用, 怎樣選擇就業單位和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內容。(5) 就業勵志教育。主要介紹在實行自主擇業政策之后, 國內各校各專業畢業生成功就業的典型實例, 以及世界名校畢業生成功就業的經典實例等。 通過成功就業案例的分析點評, 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
3. 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 以開發和提高學生尤其是畢業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技能,積累創業經驗的教育。(1)創業政策教育。使學生了解國家關于創業方面的政策措施。如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創業所需場所、資金的解決途徑,稅收政策等方面內容。(2)創業實踐教育。開設“創業學”課程,教授學生創業的理論知識。通過創業成功案例以及聘請有實戰經驗的成功創業者為學生提供創業經驗學習, 提高學生創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 (3)創業大賽教育。 針對每年舉辦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組織學生參加比賽。提供相關大賽學習講座,如借鑒學習其他高校組織師生參賽的先進經驗, 歷屆參賽獲獎的優秀成果, 世界名校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的優秀成果等方面的內容。(4)創業實例教育。 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典型實例進行分析點評,歸納其中的規律和特點,為學生創業提供模仿的典范,從而實現自己的創業。
4. 事業教育。 事業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教育, 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具體就業指導有機結合,教育和鼓勵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和工作, 以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 引導學生樹立事業觀, 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增強學生愛崗敬業精神以及事業責任感。(1) 理想信念教育。“如果信念形成某種系統, 它們就變成了人的世界觀”。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加強學生的價值觀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 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責任感, 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有機結合起來。(2) 行業形勢教育。結合國際政治經濟時事,為學生介紹各行業建設情況和發展前景、趨勢,為學生的正確擇業就業提供方向參考。(3)社會實踐基地教育。以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行業先進典型教育基地,就業、創業教育基地, 以及國內外名校畢業生執著追求、奮力拼搏、取得輝煌業績的典型實例,我國及世界政治家、企業家、文學家、 軍事家等取得輝煌業績的經典范例等方面作為教育內容。(4) 職業道德教育。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追求事業發展和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保證。 職業道德教育包括誠信教育、 愛崗敬業精神、 團結協作精神、奉獻精神等方面內容。通過經典案例生動解析職業道德對學生今后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四業”教育鏈模式的實施方法
1. 創建“學業、就業、創業、事業”教育網站。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具有信息容量大,且能夠廣泛、靈活地操作使用的特點。依托教育網絡不但使“四業”教育鏈功能大大提高, 而且有利于廣大受教育者運用和接受。教育網站不受時空限制的持續服務,內容的不斷更新、充實,更有利于受教育者隨時都能方便地接觸新知識,這也使“學業、就業、創業、事業”教育鏈的持續性得以充分體現。 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引導他們進入“學業、就業、創業、事業”教育網站進行學習,逐步培養他們的有關意識和能力。
2. 優化組合學校的專業教學資源。應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需要,如市場營銷、會計、財稅、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物流、商務英語、法律等專業安排不同的教育指導內容, 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
3. 優化內外組合,“走出去、請進來”,加強校企結合的力度。通過學校對外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和實踐機會,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增強爭取社會支持學校辦學的力度。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