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鑒曹妃甸工業園區循環經濟模式的成功經驗,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需進行科學的戰略規劃,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構建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和園區融資服務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戰略規劃;運行機制;技術支撐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2-0049-04
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而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生態工業園區遵從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其目標是盡量減少區域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物“零排放”。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是生態工業的重要實現途徑,用以解決工業區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之間的矛盾,是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和高級形式,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大勢所趨。
一、目前我國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存在的障礙
20世紀70年代誕生的丹麥卡倫堡工業園是目前世界上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1999年,我國國家環保總局開始啟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試點工作,但至今進展緩慢。究其原因包括:
1.政策環境差異形成的障礙。盡管我國的環保政策法規是統一的,但在生態工業園區內外的實際執行力度存在較大差距。目前企業大都存在污染處理設施開工不足,污染超標排放,私自偷排等情況。由于環境資源產權不明晰,企業可以隨意排放污染而不必考慮外部費用問題,即企業利用外部不經濟性可以獲得更大利潤。而生態工業園區作為一個整體必須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對外排放,嚴格限制污染性項目的引進;企業加入生態工業園區,就意味著限制了排污的隨意性,企業必須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自行承擔污染治理費用,這就削弱了企業加入生態上業園區的積極性。
2.經濟障礙。生態園區企業的資產專用性投入效益不確定,即一項投資做出之后,若再改作其他用途可能喪失全部或部分原有價值,這部分價值的喪失是不可彌補的。生態工業園區各企業的設施建設具有較強的資產專用性。園區產業鏈的各環節之間物料循環的主體確定下來后,產業鏈內各企業在物料使用上的局限性凸顯。各個企業在利用具有特殊來源和性質的物料資源進行生產時,必須在特殊的地點利用性能特殊的工藝與設備,并由經過特殊培訓的專業人員操作,這種資產專用性的投入是多方面的。但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上下游物料供求不穩定性以及企業原料供應方選擇的多樣性,致使企業資產專用性投入效益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風險。
3.技術障礙。生態設計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生態工業關鍵鏈接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是支撐生態工業園建設的重要基礎。就河北省而言,各個區域各類技術的開發各有側重,總體不平衡,生態設計技術、生態工業關鍵鏈接技術較為落后;省內各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力量薄弱,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現有的清潔生產技術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目前技術不能很好地解決企業需要的原料性質與上游不斷變化的廢品性質差異所存在的矛盾,使企業間廢物的循環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由于企業間競爭加劇以及行業分割,使很多優秀的清潔生產技術局限在企業個體內部,無法共享,技術通用性不足。
4.工業生態網構建障礙。生態工業園區內部應確定成員間的上下游關系,調整原料、資源等物質流動的方向、數量和質量,建設工業生態網。工業生態網內要求多個層次的物質集成:一是在企業內部,要實施清潔生產;二是在企業之間,將廢物作為潛在的原料或副產品相互利用,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優化園區內所有物質的使用和減少有毒物質的排放;三是在園區之外,充分利用物質需求信息,形成輻射區域,使園區在整個經濟循環中發揮鏈接作用,拓展物質和能量循環空間。但目前我國的工業企業大多規模小、結構不盡合理,再加上區域布局的限制,產業鏈條短,產業集中度低,各種資源要素等物質難以集成,這大大阻礙了工業生態網的建設。
二、河北省曹妃甸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運作模式及經驗借鑒
河北省曹妃甸作為中國第三代開發區,建立了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其建設思路不僅推動了各級開發區生態產業的發展,同時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曹妃甸工業園區建設中,一直體現污染“零排放”設計思想,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每個建設項目中,打造數條循環經濟鏈,并將這些循環鏈相連,將工業園區整體建成符合“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的循環經濟區。
1.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園區總體布局。曹妃甸工業園區建設的戰略目標是通過改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不斷推動園區內的經濟發展速度,改善園區的環境質量,實現區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企業層面實施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在區域層面建立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在社會層面建立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使曹妃甸建成以鋼鐵、石化、電力和裝備制造等為特色的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群,形成完整的廢舊物資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各項資源環境指標達到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標準。
2.建立循環經濟型主導產業示范體系。曹妃甸工業園區利用新工藝新技術建立生態產業鏈。鋼鐵、石化、電力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如果沿用傳統的發展模式,必將進一步加劇資源緊缺和環境壓力。曹妃甸工業園區通過對其輸入端、過程、輸出端的控制,減少了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延長了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同時加強了廢品的回收利用和廢物的綜合利用。(1)建立以1500萬噸精品鋼項目為龍頭的循環經濟產業示范鏈。建設具有21世紀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精品鋼鐵基地,遠期最終將形成3000萬噸的能力。將鋼鐵企業過去單一的生產功能,拓展到鋼鐵生產、能源轉換、城市固體廢棄物消納和為相關行業提供資源等多種功能。(2)建立以1000萬噸煉油和100萬噸乙烯項目為龍頭的一體化循環產業示范鏈。以大型煉化一體化裝置為依托,向下游延伸產業鏈,配套發展煤化工和鹽化工,形成石化企業之間、石化企業與其他關聯企業之間、石化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化工原料、中間體、產品、副產品及廢棄物的互供共享關系,實現上中下游企業間無縫連接、一體化清潔生產。(3)建立以海水冷卻火電項目為龍頭的清潔能源產業示范鏈。利用海水循環直接冷卻技術和海水淡化工藝,進行熱電生產和海水淡化,減少淡水資源消耗,給工業區補充淡水資源。淡化后的濃縮海水用于鹽化工生產,開發溴素、鉀肥、鎂鹽等化工產品。電廠產生的灰渣用于新型建材生產、填海造地。(4)實施以修造船業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工業產業鏈。曹妃甸港生態工業園吸引投資發展造船業、港口運輸機械、發電設備、礦山機械等重型機械企業,大力發展印刷機械、汽車零部件和電工電氣機械等行業。規劃期內重點發展造修船、港口運輸機械等裝備工業。逐漸形成我國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5)現代港口物流產業鏈。重點建設碼頭、鐵路、公路、管道、倉儲等綜合運儲設施,發展以陸海聯運為特點的物流服務業,建立服務“三北”地區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煤炭陸海聯運轉樞紐,形成開放式、互通型運輸系統、倉儲系統和服務系統,逐步發展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現代港口物流基地。
3.發展生態園區靜脈產業。曹妃甸工業區大力發展靜脈產業,即園區內工業生產的廢物由專門的企業進行回收和再利用,實現了固體廢物、廢水、廢氣等“三廢”的資源化。如在鋼鐵生產中,將余熱及焦爐、高爐、轉爐煤氣充分回收,采用先進處理技術和工藝實現煤焦油、粉煤灰和尾礦的再資源化,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廢棄物的回收。精品鋼循環經濟產業鏈建成后,噸鋼綜合能耗、耗新水將達到國際先進標準:噸鋼綜合能耗671.3公斤標準煤,耗新水3.95立方米,水循環率達97.63%;污水及固體廢棄物基本實現零排放。在化工生產中,圍繞著煤化、石化、鹽化以及海水化學工業而延展,有效地綜合利用鋼鐵生產中的一系列廢棄物。
4.完善園區生態管理體系。曹妃甸工業區從多層次建立生態管理體系:一是產品層次,要求園區盡可能根據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態設計和環境標志產品要求,開發和生產低能耗、低污染、低(或無)污染、經久耐用、可維修、可循環和能夠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二是園區的企業層次,盡可能在企業內部實現清潔生產,同時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三是建立園區水平上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廢物交換系統。通過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資源綜合利用及管理控制體系,重點是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綜合利用及管理控制體系,實現工業區循環經濟運行的科學管理和及時監控。
三、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政策性建議
(一)發揮科學理念的引導作用,進行戰略規劃
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實現工業區開發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針對突出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在加大建設力度的同時,建立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和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一方面對已有較好生態工業雛形的工業園區,要形成一個穩固的生態工業網,采用高新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另一方面對新建工業園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在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布局、產業布局和工業區的生產工藝環節等各方面進行規劃建設,從政府、企業、公眾和市場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二)建立良好的生態工業園區運行機制
1.推廣企業內部清潔生產,做好小循環。清潔生產強調的是生產的全過程控制污染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控制污染。其核心是從源頭抓起,預防為主。要求企業從產品設計到選擇材料、工藝設備、廢物利用以及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通過不斷地加強管理和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減量化”原則的體現。
2.建立企業之間生態工業產業鏈條,完善中循環。生態工業園就是把具有產業關聯度的不同企業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的產業共生組織。它是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生產者一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和食物鏈網建立工業系統,采用廢物交換手段使得上游生產環節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產環節的原料和能源。這種以核心企業為主體,在企業之間建立“工業代謝”和“共生共存”的關系,使企業之間不僅具有競爭關系,也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產業生態鏈,能夠使物質流和能量流在企業間實現高效配置和充分循環,把工業廢棄物和副產品的排放量降低到最小程度,實現物質閉環循環和能量多級開發利用,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
3.發展園區之間生態工業走廊,作強大循環。在園區內應有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和多類別產業結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資源與核心的產業,成為生態工業產業鏈中的主導鏈條,以此為基礎將其他類別的產業與之鏈接,組成生態工業系統。如: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產生的金屬廢棄物可以為冶金工業園區提供生產原材料;冶金工業園區產生的焦爐煤氣、高爐廢渣等,可以作為建材園區新型建材產品的原材料。
(三)依靠科技進步,建立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發展循環經濟要以技術作為支撐。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明顯滯后,多數企業還沒有能力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同時也缺乏了解相關技術信息的渠道。因此,一要大力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究和開發。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技術力量,組建循環經濟技術研發中心,研發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循環型技術。二要以企業為主體開展科技創新。鼓勵骨干企業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企業自身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三要建立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并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政府對科技信息網絡、科技、中介服務、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等平臺建設的投入,增強科技創新持續發展能力。
(四)構建生態工業園區融資服務體系,提供金融支持
首先,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1)建立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為生態工業園區企業提供政策性資金援助。(2)建立生態園區“綠色基金”。政府進行部分投資,并通過募集私人資本、社會閑散資金的方式向處于生態工業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投資。(3)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政府應制定生態園區企業的貸款擔保計劃以及出口信用擔保。
其次,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商業性金融支持。對于生態工業園區的企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給予信貸資金的大力支持,并實行優惠貸款利率。
最后,鼓勵生態園區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獲取資金。我國二板市場的建立為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廣闊的渠道,應鼓勵企業進行股權融資或發行債券籌集資金。
(五)出臺配套激勵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必須建立配套的經濟政策體系,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制定稅收、信貸、進出口等優惠政策。扶持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政策包括:
1.稅收優惠政策。引入生態稅,對于生態工業園區內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的企業、預防和控制污染效果好的企業,以及使用清潔能源和廢棄物等綜合利用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使生態型企業變得更具市場競爭力。
2.財政補貼政策。對開展循環經濟的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特別提高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補貼。
3.行業傾斜政策。對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新興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要在征地、審批和投資環境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對企業經營過程中使用無污染和可能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等實行加速折舊制度。
4.價格改革。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當前我國已頒布了《清潔生產促進法》、《節能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但從實際來看,卻無法滿足地方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需要。生態工業園區的運轉需地方性規定和實施細則。一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逐步提高各項排污費用,使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單位達到保本或者贏利水平,這樣既可以吸引國內外資金和技術,保證其良性發展,也可以促使全社會加快實行清潔生產,減少排污。二要建立新的經濟核算制度。設計一套直接以社會基本需要為依據并有助于對自然環境有效利用與保護的經濟指標體系。將傳統的GDP改變為綠色GDP,從傳統的GDP中扣除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費用和計人不直接在生產中被使用的資源。三要制定發展生態工業園區的專項法規。制定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利用以及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包裝物品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類廢物回收制度。
參考文獻:
[1]李紅衛,陳曉紅,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J].才智,2010(21)
[2]張磊,張志輝,耿巍娜,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城市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探究[J].商業時代,2010(15)
[3]沈小立,我國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4]劉永清,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工業園區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5)
[5]楊沽,陳小敏,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模式及機制[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6]茶娜,生態工業園的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責任編輯: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