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模式變化必行。經濟在區域之間梯度型變遷,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其重要的作用。借此機會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當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可能。我國各地區和地區內部發展不平衡,因此當前的產業轉移不像國際產業轉移具有規律性。從東、中部產業轉移和承接現狀分析看中西部承接具有內步性、長期性,應作為中西部發展的次要戰略。
關鍵詞:產業轉移;中西部發展;戰略
一、 產業轉移理論分析
對于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來說,任何一個產業從產生到在經濟上(對經濟的增長、社會主體的需要)以及在技術上被新的產業所代替,都必然經歷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這四個發展階段,這就是所謂的產業生命周期。對于產業階段的確定一般是依據該產業在全部產業中比重的增長速度來劃分,因此產業的發展速度決定了該產業所處的生命階段。世界經濟周期的沖擊因子,可以分為外部沖擊和內部沖擊,也可以分為共同沖擊與單獨沖擊。這兩組概念既有重合之處,也有明顯的區別。所謂外部和內部,是對世界經濟體系而言的。外部沖擊是指來自世界經濟體系外部的沖擊,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常用的生產率沖擊就是一種外部沖擊,外部沖擊通常都是非經濟因素。內部沖擊則是指來自世界經濟體系內部的沖擊。在中國與世界經濟相互依賴性增強的背景下,經濟周期的協動性也會日益顯著。雖然國內經濟的周期性不太明顯,但是,不同地區發展中的內部問題要求企業尋找第二次活力。
在一個開放的、統一的國內市場中,一個經濟區域的增長和發展能量可以比較容易地傳導到另外一個經濟區域。然而,由于國內不同區域之間的貨物交換與生產要素流動無需特別的管理。所以,根據弗農的產業結構演變模式工業先行區域產業結構演變模式要與國際、國內市場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并先通過參與國內分工來實現本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國內一體化發大地區這種產品循環的順序是:新產品開發——區域市場形成——輸出——資本和技術輸出——輸入——更新的產品開發——產品經過這一順序不斷循環,帶動了工業結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向資金密集型占主導,進而向技術密集型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演進,從而實現區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較宏觀的,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根據國際和國內經濟、科技等發展現狀和趨勢,通過特定的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對其現存產業結構的各個方面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調整。另一種解釋是指一個行業內,資源存量在產業間的再配置,也就是將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衰退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的過程。
市場機制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機制。市場機制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的,在完善的市場機制條件下,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間可以自由流動,通過流動,各生產要素可以找到發揮自身最大效用的“最佳區位”,在那里,集聚了一批資源配置效益最高的部門和企業,該區域由此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優勢產業或優勢產業群,形成全國范圍內最合理地域分工形態。但是,單純依靠市場機制自行調整產業結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這是因為企業根據市場的信息的反映信息總是不充分、不完全對稱的;現實生活中大量非經濟因素客觀存在,使企業、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都有可能不完全理性。因此,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重視地方政府的理性行為有利于經濟目標更明確。
二、 東部產業轉移
1. 必然性。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歷史機遇,承接發展了大量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工業和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生產制造環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資本相對飽和,加之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供給趨緊,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加之競爭加劇的影響,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刻不容緩。同時,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伴隨而來的是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斷上漲,這迫切要求產業結構及時升級。東部地區部分產業有選擇地向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是我國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2. 東部內部升級和內部轉移的可能性。產業在區域內部升級時,“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壯大,資本家不斷將利潤進行再投資,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量得到擴充,從農業部門吸收的剩余勞動越來越多。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工業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不斷提高,工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不斷降低,這種效應直到工業勞動力與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相等才停,這時農村和城市工業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一元經濟結構,過渡到了劉易斯所說的現代經濟增長”。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盧卡斯則將技術進步具體化為體現在生產中的一般知識和表現為勞動者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本,認為只有特殊的、專業化的、表現為勞動者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本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知識和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東部在產業轉型中可能因為內部發展的差異,內部平衡發展,人力資本的充分利用加勞動力就業需要會從發達地區轉移到較落后城鎮。這種戰略可能會與中西部的承接有相當的沖突。
3. 中部產業承接的特點與問題。
(1)特點: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相比,低成本優勢非常明顯,電力價格與土地價格較低,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投資的理想地區。外商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第二產業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資第二產業,新批投資凈資產數額大的外商投資項目明顯增多,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異軍突起。
(2)中部產業承接的問題。
①承接產業轉移規模小,對經濟拉動作用不明顯從實際利用外資的情況來看第一產業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量少, 比重小,均衡性比較差,尤其是外資第一是外資來源地單一,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資金很少;②資金投向單一,集中在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的低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科學研究等服務業承接的外商投資很少;③是地區分布不平衡,經濟比較活躍的省轄市是外商投資的首選地,其次是其余地區承接能力有限,外商直接投資比較少;④移入部分產業與環境保護相沖突,發展不可持續在一些原先工業基礎薄弱的市縣,由于原先缺乏應有的規劃,加上引資心切,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引進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產業。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圖一時發展,缺乏可持續性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三、 西部地區承接
1. 產業轉移的西部特征。西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采選業等產業則在西部的比重不斷攀升,表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這表明西部欠發達地區在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和能源指向型產業。由以上分析可看出,西部承接的產業轉移都與當地的資源、能源有關。所以即使承接了產業轉移,但產業轉移的產出效應并不明顯,且轉移后的溢出效應也并不理想。可見,對承接地而言,單純的承接產業轉移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承接后如何提高產業轉移對產業輸人地的效應。
2. 產業轉移的問題。
(1)東部地區內部轉移使西部地區承接期望降低東部地區內部競爭和發張不平衡對產業的區域性轉移持于延緩的狀態。這種區域競爭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東部欠發達地區的競爭。東部欠發達地區如魯西南、蘇北、粵北及東西兩翼等地區,這些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聯系密切,使其在承接本區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上具有先天優勢,特別是地方政府在轉移過程中的推動和協調作用是其他外圍地區不可比擬的。各地區從促進本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出臺的支持產業轉移的政策更有針對性和成效。
(2)東部產業轉移中中部地區處于優先地位。雖然,在產業轉移中中部地區承接體條件不完全滿足東部企業的專業,但是與西部地區相比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同時,中部6省的競爭激烈。中部6省區位相近,資源稟賦相似,政策環境相同,發展基礎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相互之間各有所長,競爭激烈。對于這點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3)西部地區有待于面對梯度型轉移。在未來時期,總還是會有一些企業的投資或是由于企業的生產布局需要或是由于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而從東部轉向中西部。近幾年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的投資增速明顯下降或許就意味著這樣的動向。對中西部而言,一方面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確實能獲得相當收益,因此這些自東部地區轉移而來的企業或投資是一種機遇,值得重視;另一方面,對這種區域產業轉移模式的長期影響也應給予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我們很難想象,在現在的條件下,東部地區會將真正具有先進水平的企業大規模地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4)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下,資源優勢并不必然意味著經濟優勢。資源稟賦向現實財富轉化的環節必須流暢才能夠發揮地區的資源優勢,進而為地區經濟增長服務。現代意義上的資源并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是指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主要包括資金、勞動力、技術狀況、政策條件、政治環境、城市化水平、人民消費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等因素。
四、 產業承接的思考
1. 沉沒成本影響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所有這些戰略行為都意味著一種投資,而且這種投資是沉淀的,不可逆的。產業處于迅速擴張階段的行為決定了企業在產業成熟時的市場位置,也就是決定了產業成熟時的市場結構特征。在產業的成熟階段,企業位置的變動是相較小的。每一個企業作出投資決策,所有投資決定每個企業的即時利潤,也就是說企業的利潤取決于自己投資的相對大小。關鍵是每個企業面對不同的投資限制,一個限制是投資是沉淀的,投資的沉淀成本限制了投資。另外的限制包括物質性的,比如訓練工人。還有融資限制,不能負債或有限負債等。企業投資有兩種路徑,一種是由投資限制決定的最大可能投資路徑。一種是給定競爭對手的投資路徑的最優優投資路徑。也就是說,如果最優投資大于最大可能投資就只能選擇可能投資。
2. 發展過程中,區域內部進行合理分工。地區經濟的非均衡發展是一個客觀規律,一方面,各地區存在天然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差異;另一方面,市場的作用通常是傾向增加而不是減少地區間的差異。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往往較為先進,其產品輸出能進一步促進其經濟發展;不發達地區則由于從區外輸入加工產品,抑制了本地區的產業發展。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地區發展的差距往往是不斷擴大的。其核心內容是協調地區間的產業分工關系和經濟利益關系。
3. 產業承接中培育一批產品市場。中西部地區原本存在的產業在成本和價格方面無能力與東部抗衡。因此,商貿方面在條件成熟的地區設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監管場所,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等。承接中明確項目,盡量避免避“貿易陷阱”投資將趨于商業,成為東部勞動密集性產品的商業壟斷區域或者是銷售市場。否則,不但沒能使西部產業升級,同時會導致原本存在的微弱的產業基礎將面臨嚴重的銷售渠道壓力。
4. 承接構成中,地方企業和外資企業應有同等待遇。承接目的是發展不是純粹的引進外資。引進外過程中外商創造有利環境的同時,地方企業也應該有享受與外商企業同樣的政策待遇的機遇。當前西部一些地區是為了避免失去承接機會,出臺一定令人吸引的政策。原本地方企業有一定微薄的競爭力,與外上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局面,東部本來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優勢,有與地方企業公平競爭的能力。因此,同樣的主題應有同樣的平臺極為重要。維持現狀的地方投資者不應該面臨我國改革開放或者西部開發初期一樣外資(轉入)企業與當地企業之間不平等競爭的政策,否則對地方(西部)企業帶來極為負效應。
5. 要實現投資企業真正地方化,推進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西部地區在產品銷售中的運輸成本比重較高,導致東部、中部地區的許多企業不愿意前去投資;而且,西部地區的企業發展往往受制于當地的制度環境,過高的交易成本會影響產業的正常發展,從而難以高效地承接其他地區的產業轉移。因此,部沿海地區也要加強與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健全合作機制,拓展合作形式,引導和支持本地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
6. 西部需考慮內部提升戰略。如果中西部地區把產業進步的希望主要寄托在這樣的產業轉移上,那其結果最多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有所進步而已,根本談不上與東部地區相比,最后還是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因此,從區域長期發展戰略的角度看,西部在積極面對和承接由東部來的產業梯度轉移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應力爭跳出這種依靠區際產業轉移模式的約束,把工業經濟的發展放在自己努力的基點上,積極爭取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投資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
總之,國內經濟發展中,經濟發展差異形成了不同水平的經濟區域。發展初期經濟區域功能的不同所形成的差異性期待著通過市場因素的推動下趨于平衡。這種推動可能競爭市場推動的產業的階梯型升級可能是跨越式升級,在國內國家產業部署戰略角度看為增強技術性資本的競爭力和集聚力,把技術性資本分散帶欠發達地區是不可行的(除非是戰略性重點行業投資),因此,階梯型產業轉移來實現區域產業升級是節約國家基礎性產業消耗的一種可取性模式。從世界不同發展水平的各國之間產業轉型看還是中國國內企業移動趨勢看,區域內部的、區域之間的產業轉型在經濟周期的影響下尋求平衡。同時,西部要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如何激勵和動員自身的內在潛力上。
參考文獻:
1. 宋玉華.世界經濟周期理論與實證研究.北京:商務印館,2007.
2. 王樹華.產結構理論與政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 張培麗.超越二元經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2003.
4. 劉力,張建.珠三角企業遷移調查與區域產業轉移效應分析.國際經貿探索,2008,(10).
5. 羅云毅,周漢麒.工業重心東移與“十二五”期間的區域產業轉移和承接.宏觀經濟研究,2010,(1).
6. 李振山.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和特點.農業問題研究,2010,(10).
7. 孫彩,胡瑤瑛.黑龍江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現狀及特征.科技與管理,2010,(7).
8. 劉力.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區域聯動機制研究.廣東“雙轉移”研究,2009,(12).
作者簡介:阿不都艾尼·阿吾提,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