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進展如何已成為我國制造業部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文章以江蘇為例,實證研究信息化在產業升級中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江蘇信息化直接效應顯著,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江蘇的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強,其影響力和感應力系數均大于1;電子信息產業的間接效應也非常顯著,制造業部門使用電子信息產品時,增加值顯著提高;電子信息產業中間投入率越高,企業使用新技術的可能性越大,因而越能夠促進產業升級。
關鍵詞:信息化;制造業升級;效應;以江蘇為例
一、 引言
本文以江蘇為例,實證研究信息化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分析如何通過推進信息化建設,推廣信息技術應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工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文運用2002年、2005年、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分析信息化對制造業升級影響的效應①。在分析中,將信息技術產業化過程定義為信息化的直接效應,而制造業部門使用中間產品而產生的效應稱之為間接效應。
二、 信息化對制造業升級的直接效應
江蘇是我國電子工業起步較早的省份,至今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江蘇的重要支柱產業。總體上看,江蘇信息技術直接效應可概括為如下四方面:
1. 發展速度較快。改革開放以來,江蘇電子信息產業經歷了3個高速增長階段:(1)1977年~1991年是江蘇省電子工業走向振興、實現百億元目標的發展階段,電子信息產業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長;(2)1992年~2001年是電子信息產業突破千億元的發展階段,年均增速25.9%;(3)2002年到2007年是突破萬億元的高速發展階段,6年間,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速達48.5%,并在2004年成為江蘇第一支柱產業。2007年,江蘇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國信息產業的比重、占全省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均超過20%。
2. 企業數量和規模持續增加。2008年江蘇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總計2 062家,是2001年689家的兩倍多,2008年平均產值規模為4.7億元/個,而同期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14 347家,產值為43 902.82億元,平均產出規模為3.1億元/個。江蘇現有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有16家,超過50億元的有43家。
3. 電子信息行業已成為主導產業。江蘇工業產出中石化、紡織、電子信息產業位列于前三,2001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出突破千億,到2008年產出已接近萬億,躍居江蘇制造業之首。2008年,電子行業產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5%,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5.5%,成為強力支撐并拉動江蘇工業發展的絕對支柱行業。
4. 產品群競爭力較強。2008年,江蘇已經形成軟件、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計算機及現代通信產業等6大優勢產業集群,占全省信息產業的比重達70%。2008年微型電子計算機產量占全國的44.2%、集成電路占全國的34.8%、數碼產品占全國的33.8%。
三、 信息化對制造業升級的間接效應
信息化間接效應表現為其他產業部門使用電子信息產品的程度及經濟效果。表2利用2002年、2005年、2007年三年48部門投入產出表分析了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中間投入在制造業部門中的比重。表2表明:
1. 使用電子信息產品的產業較為集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分別為16..68%、19.5%和6.1%,電子信息產業分別為59.094%、67.122%、62.931%;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分別為27.108%、30.846%、32.142%,三者是使用電子信息作為中間投入比重較高的三個行業,其中行業自身需求所形成的中間投入率最高。
中間投入率與行業特征密切相關,通常重化工業投入率遠高于輕工業,輕工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平均投入率分別為0.35%、0.6%、0.47%;而重化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平均投入率分別為12.05%、14.7%和10.67%。
2. 中間投入在不同年份有較大幅度波動。表2中中間投入率表現出系統性的波動,2002年~2005年幾乎所有行業電子信息產業的中間投入率均上升,而在2005年~2007年期間,除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外,幾乎所有行業則經歷了中間投入率較大幅度下降,三年平均中間投入率分別為5.45%、6.77%和4.63%。這種波動可能解釋為行業經濟周期,即經歷了大規模設備更新后,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企業將不再購買類似設備,因此2002年~2005年期間對電子信息產品需求高漲,新投入設備需要一段時期折舊,到2005年~2007年期間表現為下降。
3. 通過中間投入觀察間接效應時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機械制造業使用了大量的電子信息產品,它將作為其他產業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金屬礦采選業的中間投入,因此中間存在信息化間接效應外溢現象。為分析電子信息產業影響,本文利用投入產出表計算了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2002年分別為1.32和4.02,2005年分別為1.40和2.71,2007年分別為1.35和2.63。理論研究影響力系數表明某部門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前向牽引強度,當系數大于(小于)1時,其影響力超過(低于)各部門平均水平;而感應度系數表示某部門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后向感應強度,當系數大于(小于)1時,其感應度超過(低于)各部門平均水平。從計算結果來看,電子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相對較強。
四、信息化間接效應的計量分析
如果某一制造業使用電子信息產品作為中間投入,那么中間投入率越高,越能夠反映電子信息產業的間接效應,即制造業部門通過提高電子信息產品使用率,提高了生產技術,能夠形成新產品或新工藝,從而促進了產業升級。據此本文通過估計中間投入率與各個制造業部門占制造業總GDP比重的彈性,以觀察間接效應如何,即估計下式:
yit=?琢it+?茁itxit+?著it
其中yit為投入產出表中17個制造業部門的增加值, xit為信息產業在各部門的中間投入,?琢it、?茁it和?著it為參數,其中?茁it即為所估計的彈性。本文利用Stata10,使用panel data方法估計制造業部門使用電子信息產業中間投入品后對增加值的影響。
數據為2002年~2007年三年各個產業的GDP占比及中間投入中電子信息產業占比,估計結果列于表3。
Hasuman檢驗結果表明,chi2(1)=0.86,Prob>chi2=0.3546接受了原假設中系數存在系統性偏差,即應當采取固定效應模型。這表明在不同行業使用電子設備對其增加值增長有顯著差異,不同制造業部門使用電子信息產業產品效果有較大差異。利用xttest3對方程異方差進行檢驗,chi2(11)=44.23,表明存在異方差,因此需要利用面板異方差模型進行重新估計,表3最終估計結果表明兩者彈性為0.28,這意味著2002年~2007年期間,每當中間投入中電子信息產業投入比例增加一個百分點,相應地該制造業部門在制造業GDP比例中占比增加0.28個百分點,其結果在2%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再次表明信息化對經濟的貢獻不僅在于其自身成長為江蘇主導產業,而且還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五、 小結
本文以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投入產出表中數據為樣本,通過計算電子信息產業中間投入率、影響力和感應力系數,并利用面板分析工具,分析了信息產業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可得出如下結論:(1)信息化直接效應顯著,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江蘇的支柱性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相對較強,影響力和感應力系數均大于1;(2)電子信息產業信息化間接效應顯著,從數據計量結果來看,制造業部門使用電子信息產業產品時,增加值顯著提高,這表明電子信息產業中間投入率越高,企業使用新技術的可能性越大,因而能夠有效促進產業升級。
注釋:
①為便于分析,文中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作為信息化的核心制造業(產業分類代碼19),簡稱為電子信息產業。數據如無說明均來自歷年江蘇統計年鑒(www.jssb.gov.cn)。
參考文獻:
1. Chenery H, Taylor L.Development Patterns: Among Coun- tries and Over. Time.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1968,50(4):391-416.
2. Hobday, M. Innovation in East Asia: the challenge to Jap- an. Brookfield, VT:Edward Elgar,1995.
3. Haddad, M. and Harrison, A.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 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mimeo,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Wash- ington, DC: World Bank,1991.
4. 李善同,高春亮,高傳勝.對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討論,國研網,2009.
5. 高春亮,周曉艷.市場換技術能實現么?世界經濟,2007,(8).
6. 高春亮,李善同.專業化代工、網絡結構與我國制造業升級.南大學報,2008,(2).
7. 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FDI與自主研發:基于行業數據的經驗研究.經濟研究,2006,(2).
8. 于明超,劉志彪,江靜.外來資本主導代工生產模式下當地企升級困境與突破——以中國臺灣筆記本電腦內地封閉式生產網絡為例.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作者簡介:謝正義,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4-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