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外學者均是圍繞著生命周期理論,通過世代交替模型或者擴展模型,研究消費—儲蓄—社會保險三者之間的關系,但很少進一步將其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聯系起來。文章應用擴展的OLG模型和連續時間金融模型分別就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與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數理分析,通過實證分析探究我國社會保險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居民消費
居民消費是國內消費需求的主體,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不完備,我國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從1991年的0.919 7下降到2010年的0.623 7;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由1991年的1.576 6,下降到2010年的0.507 4,城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有助于居民克服轉型期間存在的不確定性,增加消費傾向,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順利轉型。
一、 文獻綜述
對于社會保險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國外學者多是采用生命周期理財理論進行分析。該理論認為,居民會根據其一生中的收入與支出變化,來安排在各個生命階段的消費與儲蓄,以期獲得效用的最大化。該理論的基礎是由Franco Modigliani(1952)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說。該假說將生命分為消費和積累兩個時期。人們總是在一生消費不超過收入的約束下,試圖使自己一生的效用最大化。Dimond (1965)將假設條件更為放寬,認為在任意的時期,經濟體中同時生活著各自分別處在消費和積累時期的居民,他們之間的作用可以交互在一起,因此稱之為交替世代模型(OLG模型)。后來此模型則成為研究養老保險的基本動態模型。Yanyun Zhu(2007)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包含生命保險和股票投資在內的單期生命周期理財模型,依據該模型探討居民最優消費。通過研究發現:若假設居民的效用函數為指數型函數,則居民的最優消費與居民的財富、未來收入、對于未來消費的不耐性程度和股票投資回報等因素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與風險厭惡程度、預算約束和保險稅金等因素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與存活率、無風險利率和股市波動率等因素間存在不確定的關系。
目前國內對于社會保險與消費之間的研究,由于我國養老金是介于現收現付制和累積制的之間的混合制度,因此需要對OLG模型進行修訂,通過擴展的OLG的模型探索我國養老金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田存志、張萬成,2006)。并從生命周期模型的角度出發,將人的生命分為三個時期,在模型分析上側重觀察居民風險偏好、改革開放后面臨的不確定性這兩者因素對于邊際消費的影響,通過時間序列模型,分析我國個人保險的消費效用(王立平,2007);在此基礎上研究個人在其生命周期中消費-儲蓄-保險的安排,強調保險在個人最大化其終生效應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王棋、王寒,2009)。同時,也有學者將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與我國擴大內需的政策聯系起來。通過實證研究證實,社會保險支出與城鎮居民收入、 消費存在著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社會保險支出對消費增長長期看有正向促進作用 ,但短期內有抑制作用 ,且社會保險支出影響消費有時滯(鄭智峰,2010)。
本文分別以OLG模型及連續時間金融的研究方法,對我國社會保險體系中在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時期最重要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及失業保險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探求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時期,現階段社會保險與居民消費存在何種關系,如何通過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進來促進國內居民消費,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二、 養老保險與居民消費的關系:OLG的一個擴展模型分析
根據上面的理論分析,構建COL=F(S,INS,W)的實證分析模型,其中, INS為養老金支付總額;S為城鎮居民儲蓄總額;W為城鎮居民工資收入總額,COU為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本文收集了1998年~2009年的數據。將上述數據取對數,并通過使用最小二乘法進行擬合,得到下列結果見表1。
由實證分析得知:一方面,儲蓄與消費存在不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普遍認為,我國居民的儲蓄動機中,一個主要的動機是生命周期儲蓄動機,居民在工作期間選擇將個人收入用于儲蓄,以保證其在年老之后的消費,增加儲蓄意味著增加居民在退休之后的消費,從而體現出儲蓄對于消費有微弱的正相關關系。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對于消費的促進作用較為顯著,但是系數較小,這意味著養老保險對于促進消費的貢獻有限。
三、 醫療及失業保險與居民消費的關系:連續時間金融分析
醫療與失業保險旨在解決居民在退休之前,遇到因工傷、大病醫療以及失業等原因,導致居民不能獲得勞動收入或者勞動收入有顯著降低時,如何維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問題。因此,與前文研究養老保險時所運用的模型不同之處在于,以下模型沒有考慮跨期替代問題。此外,由于城鎮居民在退休前獲得收入主要為工資收入,其均可看作連續時間序列,故使用連續時間金融模型進行分析。
由實證分析可知,失業人口數和醫療支出的系數為負,說明失業和醫療支出成為阻礙城鎮居民消費的兩個因素。其中,失業的影響比醫療支出的影響要顯著。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支付額與消費之間有著較不顯著的正向關系,意味著失業保險對于消費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與之相對應的是儲蓄仍然是城鎮居民用來抵御風險,促進消費的主要手段。
四、 政策建議
1. 做實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保證個人賬戶基金投資收益率高于工資增長率;盡快完善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政策,明確國家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的責任,提高補貼和給付標準,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未來支付。
2. 加大政府在公共醫療方面和就業方面的投入,提高醫療保險中國家承擔部分的比例,加大失業保險財政支持力度,采取一系列配套的行政手段,處理好醫療和失業問題。
3. 將社會保險長期規劃納入制度建設中,不斷優化和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和政策,科學確定動態的社會保險適度水平,實現社會保險水平和居民消費以及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居民消費增長,推動經濟發展模式順利轉型。
參考文獻:
1. David Rome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Mc Graw-Hill Education,2003.
2. Yanyun Zhu. One-period model of individual consumption, life 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deci- sions.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7,74(3):613-636.
3. 田存志,張萬成.養老金投資與經濟增長:理論和實證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4. 王立平.我國個人保險的消費效應研究.改革與戰略,2007,(5):58-61.
5. 王琪,王寒.個人保險、消費和儲蓄決策.保險研究,2009,(5):81-88.
基金項目:暨南大學“211”三期科研項目“基于居民消費的社會保險作用機制、 效應評估及最優水平研究”。
作者簡介:胡穎,博士,暨南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謝君來,暨南大學金融系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1-04-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