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又一次讓許多代表當前世界供應鏈管理最高水平的制造業跨國巨頭損失慘重而束手無策。為此,文章通過分析面向危機的供應鏈管理優化必要性,闡述了供應鏈危機特性與含義、總結了危機中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原則,并在對供應鏈危機分類的基礎上從供應、需求、生產及信息管理的角度探討了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危機;供應鏈;管理優化
一、 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必要性
伴隨著信息化與全球化加速發展,供應鏈涉及領域越來越廣、內部組成結構千差萬別、組成成員多種多樣、成員關系日益復雜、而外部環境又瞬息萬變,這些都進一步強調了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必要性。
1. 從供應鏈結構特點來看,它是一個由供應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等多成員組成,實現從原材料到產成品并最終滿足市場需求的復雜網絡。與單一企業相比,它本身就是一種以高潛在風險為特征的經營模式。同時,隨著供應鏈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其成員涉及領域和物理分布上的分散性使得供應鏈更容易受到危機的沖擊。由此可見,對于鏈上單個成員的小概率危機,對于整個供應鏈而言,事件影響會逐級放大,演變成時有發生的概率事件;供應鏈涉及領域和地理范圍的分散性也給危機來臨時的成員協調帶來困難,嚴重影響反應速度。
2. 從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戰略特點來看,隨著全球化市場競爭加劇,對供應鏈管理技術方法的水平要求與日劇增,準時化生產、精益制造、柔性生產、零庫存等技術方法層出不窮。新技術方法的出現推動了供應鏈戰略的改變,單一供應商、集中化生產與分銷、業務外包等戰略在極大地提高供應鏈運營效率的同時,也使整個供應鏈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系統性風險不斷加大,危機發生時應對難度也大大提高。
3. 從供應鏈所處的外部環境來看,復雜性和不穩定性越來越高。一方面,很多企業通過跨國并購、海外上市來獲取全球資源與技術,搶占國際市場。這樣除了國內政治經濟因素影響外,還要承受來自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干擾。另一方面,近來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使得對外部環境越來越敏感的供應鏈系統面臨的外部環境突變的壓力陡然急增,應對危機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
二、 供應鏈危機特性與含義
從以往的供應鏈危機的發生、表現與影響等方面,我們可以將供應鏈危機的主要特性總結如下:
1. 突發性。突發性的含義包括危機何時、何地、以何種形式發生難以預測;危機起因、發展過程及趨勢難以把握;危機影響難以及時評估。這就給處理供應鏈危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2. 擴散性。供應鏈作為一個因上下游協作關系而形成的網狀運作組織,危機對組織內任何成員的危害,都將直接或間接擴散到其他成員及整個供應鏈組織。同時,供應鏈危機的危害不僅體現在直接的經濟損失上,也會擴散到合作成員的心理層面,打擊合作信心,給今后供應鏈協調造成困難,這種危害帶來的損失可能比直接經濟損失更大。
3. 復雜性。造成危機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供應鏈外部因素,也有供應鏈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自然災害、政治經濟事件、社會突發事件等等,而內部因素主要來自供應鏈成員的協調失誤、利益沖突以及企業自身運作中出現的問題。同樣,危機發生過程和產生后果也是復雜的,這主要由危機中信息獲取與溝通困難造成,使得供應鏈成員難以評估影響并準確及時地做出決策,極大地影響危機的應對。
4. 持續性。一方面,危機發生雖然突然,但其過程和危害勢必將持續一段時間。持續時間的長短視事件本身危害程度與應對事件的措施而定;另一方面,供應鏈危機要完全杜絕,從以往歷史來看,幾乎不可能,很多不可抗拒因素成為供應鏈危機的直接導火索,如自然災害、地區和平與戰爭。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供應鏈危機自供應鏈這種生產組織形式產生以來就是持續存在的。
因此,通過對以上供應鏈危機主要特性的分析,我們可將供應鏈危機的一般性含義總結歸納如下:供應鏈危機是由供應鏈系統內外部突發因素引起,能迅速擴散至整個供應鏈系統,危害嚴重且發展趨勢難以及時準確把握,能造成供應鏈系統運營障礙甚至斷裂的,急需處理的非常規惡性事件。
三、 供應鏈危機分類
從以往研究來看,主要可以從危機發生所處的不同供應鏈環節、危機發生原因、危機發生概率以及危機影響等不同角度對供應鏈危機進行分類。筆者認為,從危機發生原因進行分類并有針對性地考慮優化管理途徑是最科學的。但是,針對某些原因,特別是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不可抗拒性,按發生原因分類并考慮優化途徑來杜絕危機產生原因的存在,顯然可行性不理想。因此,本文采取以危機對供應鏈的不同影響來對供應鏈危機分類,并在后文針對不同影響考慮供應鏈管理優化的途徑。
1. 造成供應失效的危機。造成供應失效的危機既包括發生在供應鏈上游的供應商,導致供應中斷的危機,也包括發生在分銷中心造成供應鏈零售商的供應中斷的危機。
2. 造成需求失效的危機。造成需求失效的危機主要是指由于短時間內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而造成客戶信心喪失、市場份額下降,重要客戶流失的一類供應鏈危機。
3. 造成內部運營失效的危機。這里內部的含義是針對供應鏈系統而言,既包括供應鏈各成員內部的運營,也包括成員之間的運營。這一類危機具體體現為企業產生設備的破壞和信息系統等的失效造成的危機。
四、 供應鏈管理優化原則
1. 事前預防與成本效益原則。供應鏈危機一旦發生,勢必將帶來或多或少的損失,因此,事前預防應作為供應鏈危機管理優化的根本立足點。然而,制定預防方案一般都會帶來成本,所以在制定危機預案時應充分考慮將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既遵守成本效益又能防范于未然。
2. 高效與快速反應原則。快速反應在一般供應鏈管理中就是一條基本準則,而在供應鏈危機管理中可能意味著個人、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生命與成敗。作為供應鏈載體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危機狀態下的高效流動又直接決定了供應鏈面對危機的反應速度,特別是信息流,危機中信息干擾或中斷,不僅影響到物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流動,更影響到危機決策,直接影響危機反應速度,關系供應鏈危機管理的成敗。
3. 協調與動態適應原則。對于非常的危機狀態,不確定因素隨處可見。危機發生、發展、影響程度都是不確定的,這些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信息、物資供需等的不確定性,轉而使整個供應鏈組織處于不穩定狀態。怎樣使供應鏈及其成員動態地適應這些不確定性,是供應鏈危機管理的關鍵,而動態適應又以供應鏈成員間協調為基礎的。
五、 供應鏈管理優化途徑
1. 供應管理優化。供應作為供應鏈的源頭,在危機中直接決定了鏈上后續環節是否有正常維續的可能,下面主要從兩方面來考慮供應管理的優化。
(1)動態滾動儲備庫存。庫存本身具有保證生產要素或產成品正常供應的特性。但是,對于專用于應對危機的庫存,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動用并要保證其最低要求數量。這樣一來,持有這些生產要素和產成品必然占用資金、倉庫,產生一系列附加成本。另一方面,每一種生產要素和產成品都有其使用壽命和市場需求適應期,庫存時間過長,容易加大變質或市場變化帶來的動態風險。動態滾動儲備庫存就是在保證最低庫存的同時,動態的以“出一入一”或“賣一存一”為原則實施的庫存動態管理,在不斷延長庫存保質期的同時,順應市場變化更新儲備庫存。
(2)多元供應商。單元供應商在采購質量控制和壓縮采購成本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是,供應鏈上下游經由單元供應商形成的單元供應鏈結構具有結構上的先天脆弱性。單元供應商引起的供應鏈危機可能帶來的供應中斷是供應危機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將導致整個供應鏈癱瘓。因此,在成本效益原則下,采用在多個供應商之間轉移訂貨量來保證供應鏈運營的連續性,有利于增強供應鏈系統穩定性和抵御危機的能力。
2. 需求管理優化。
(1)需求轉移。對于供應多系列多品種相關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可以通過對供應充足產品實施折扣價格,吸引市場需求從因危機造成供應不足的產品轉移到能充分供應的相關替代品,減少缺貨損失,保住市場份額。
(2)需求延遲。對于提供單一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可以通過不同時段采取差異價格,引導市場需求時間的差異分布,使在越遠離危機的時段價格越優惠,延遲需求的到來,同時也為恢復供應贏得緩沖時間,保正供應鏈運營連續性,降低損失。
3. 生產管理優化。生產環節具有柔性是生產企業抵御危機的根本途徑。柔性的獲得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通用化,主要包括生產部件、生產技術的通用化;二是模塊化,主要是生產流程的模塊化,使流程中的不同環節能獨立運行。
(1)通用化。生產部件和生產技術的通用化增強了生產系統的可替代性,特別是對于擁有多系列產品、多生產工廠的大型企業尤為重要。當危機影響到某種產品的某一部件供應時,生產部件通用化使備用供應商選擇更為容易,而且通用化部件也可以很容易在多個庫存中拆解。而生產技術通用化,則可在危機中將部分或全部產量轉移到其他采用相同生產技術的流水線或工廠進行生產,維持產量穩定供給。
(2)模塊化。生產流程模塊化增強了生產過程的柔性。產品生產往往經歷許多不同的生產環節,危機可能造成某一環節中斷,使接下來的生產環節難以為續。生產流程模塊化是以生產部件和技術通用化為基礎,集成生產流程中的同一環節,使生產流程中的每個生產環節相互獨立。當危機中斷某一環節時,生產流程能繞開這一受損環節,先進行其他環節的生產,在為受損環節修復贏得緩沖時間的同時,保證其他環節的正常運行,到最后再進行受損環節的生產,提高了供應鏈的柔性。
4. 信息管理優化。
(1)信息共享。由于供應鏈多成員特征,面對危機時更強調建立在信息共享上的協作,單一成員往往很難應對危機。成員間對供應、需求和生產等信息地及時準確共享,能減少危機造成信息失真和信息延遲引起的不確定性,能準確地預測危機變化程度和趨勢,使供應鏈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調整,提高供應鏈應對危機的效率。
(2)信息系統硬件與數據的備份。信息是以數據形式存在,數據是信息的內容,信息系統是數據與信息的載體。供應鏈中由供應、需求和生產等數據組成的信息無處不在,危機對供應鏈信息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數據丟失中斷造成信息失真或延遲;二是信息系統硬件破壞導致信息系統癱瘓。這對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供應鏈系統來說是致命的。因此,信息系統硬件與數據的備份顯得至關重要。一般應采取多處異地備份數據與信息系統硬件的方法,并與主信息系統關聯,當主信息系統在危機中出現無法正常工作情況后,備份數據和備份信息系統硬件能自動恢復整個供應鏈系統的信息支持,保證供應鏈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 李剛.供應鏈風險傳導機理研究.中國流通經濟,2011,(1):41-44.
2. 李永超,曹二保.不對稱信息下需求擾動時的供應鏈決策模型.統計與決策,2011,(4):46-49.
3. 李雷鳴,劉丙泉.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研究現狀綜述.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26-239.
4. 龔英.災害救助中的應急供應鏈管理研究.軟科學,2009,(12):17-21.
5. 劉永勝,王燕.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物流風險預警機制研究.經濟問題,2009,(9):78-80.
6. Haisheng Yu, Amy Z. Zeng, Liudu Zhao. Single or dual sourcing: decision-mak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 Omega,2009,(37):788-800.
7. Martha C. Wilson. The impact of transp- ortation disruptions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7,(43):295-3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672079)。
作者簡介:陳功玉,博士,中山大學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物流工程與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潔,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中山大學博士;馬柱,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