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車產業因其特有的產業優勢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運用傳統而經典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基于1992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期間內,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季度數據和實際GDP增長率季度數據,以期系統全面地測度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問題,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能夠為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以及宏觀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富有價值的經驗證據。
關鍵詞:汽車產業增長;經濟增長;Granger因果關系;VAR模型略
一、 引言
國內許多學者開始進行汽車產業的相關研究,汽車產業的定量分析成果也逐漸增加。宋炳坤(2004)通過對我國汽車工業與美國汽車產業的對比分析,發現汽車產業主要集中在交通便捷的區域,我國可以依靠政府政策指導建立汽車產業集群,從而依靠汽車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區域的經濟發展。康贊亮和劉海云(2006)基于計量模型通過對我國汽車市場的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進行研究發現,我國汽車市場存在價格缺乏彈性的現象。為了使我國汽車工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政府可利用汽車需求對價格和收入都富有彈性的特征,積極采用多種手段,培養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快我國汽車產業結構的重組。董本云(2006)基于相應的計量模型,對我國消費和經濟增長的相關變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我國汽車消費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認為我國汽車消費受到了多種原因的影響。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基于1992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期間內,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季度數據和實際GDP增長率季度數據以期系統全面地測度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問題。
二、 測度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增長關聯性的計量模型與方法
我們主要介紹時間序列分析中的非平穩時間序列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等模型與方法。
1.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是現代計量經濟學中一個十分重要和基礎的方法和工具。在對具體經濟事件或活動的解釋與分析中,我們通常需要分辨經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事實上,判斷因果檢驗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觀測真實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和判斷。
要檢驗兩個時間序列Y和X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可以通過構造下面兩個模型來進行檢驗:
方程(3)的F統計量服從第一自由度為m,第二自由度為T-(k-m+1)的分布,對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琢下,得到臨界值F?琢,如果F 2. 脈沖響應函數。通常情況下,我們在運用計量模型研究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時候,一個常用的辦法就是考慮隨機擾動項所產生的影響傳播到各個經濟變量的途徑。下面我們以VAR(2)模型為例來介紹脈沖響應函數的作用機理。 假定(5)系統從0期開始活動,且設x-1=x-2=z-1=z-2=0,又設于第0期給定了擾動項?滋10=1,?滋20=0,并且在其之后均為0,也就是說,?滋1t=?滋2t=0,t=0,1,2,…,則稱此為第0期給 x以脈沖。下面討論xt與zt的脈沖響應。當t=0時:x0=1,z0=0,代入方程(5),當t=1時:x1=a1,z1=c1。再將上式的結果代入方程(5),當t=2時: x2=a21+a2+b1c1 z2=c1a1+c2+d1c1 繼續這樣計算下去,設定求得的結果為x0,x1,x2,x3,x4,…我們稱之為由x的沖擊所引起的 的脈沖響應函數。同樣的,稱所求得的z0,z1,z2,z3,z4,…為由x的沖擊所引起的z的脈沖響應函數。下面將上面的過程推廣到多變量VAR(P)模型中去。一般地,通過由yi的沖擊所引起yi的脈沖響應函數表示如下:C0,ij,C1,ij,C2,ij,C3,ij,C4,ij,…而Cs的第i行、第j列元素就可以表示為: 三、 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實際GDP增長率之間的關聯性測度 我們將基于上文所介紹的傳統而經典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基于1992年第1季度~2010年第4季度期間內,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季度數據和實際GDP增長率季度數據以期系統全面地測度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問題。文中所用數據均來自中經網數據庫。 為了具體測度和分析在本節中我們所要系統研究的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以及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當中所具有的平穩性特征,我們首先基于經典的ADF檢驗和PP檢驗這兩種單位根檢驗方法來共同識別上述兩個變量的時間序列平穩性特征,我們發現,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當中具有非平穩性特征。而進一步對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的一階差分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的ADF檢驗結果表明,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服從一階單整過程。而我國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在9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我國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當中具有非平穩性特征,通過進一步計算我們發現我國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的一階差分時間序列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總之,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和我國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均服從一階單整過程。 1.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我們首先基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思想,對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AUTO)與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GDP)之間的影響關系問題進行測度,所獲得的最終檢驗結果在表1中給出。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非Granger影響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的P值為0.00014,這意味著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能夠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實際GDP增長率。另一方面,我國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非Granger影響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的P值為0.086 58,這表明我國實際GDP增長率能夠在90%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因此,我們認為,在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雙向Granger影響關系,相比較,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實際GDP增長率的Granger影響關系更為顯著。 2. 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接下來,我們基于經典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思路,以期對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AUTO)與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GDP)之間的沖擊反應隨時間推移的變化路徑進行直觀鮮明地刻畫和描述,最終獲得如圖1所示的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實際GDP增長率的沖擊反應軌跡以及如圖2所示的我國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的沖擊反應軌跡。其中,橫坐標表示沖擊發生后的時間間隔(在此指季度),縱坐標表示沖擊反應程度,圖中虛線表示1倍標準差范圍內的置信曲線。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當發生1標準單位正向的汽車產量增長率沖擊以后,我國實際GDP增長率在沖擊發生的當期就首先呈現出0.213 507個單位的正向響應,隨后該沖擊響應不斷增大,在第2個季度時達到0.571 096個單位,并在第3個季度時達到0.675 226個單位的最大值,而后該沖擊響應逐漸減弱,但是直到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發生1標準單位正向沖擊后的12個季度時,我國實際GDP增長率對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的沖擊響應一直維持在較為顯著的正向水平。 觀察圖2我們可以看出,當發生1標準單位正向的實際GDP增長率沖擊以后,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在沖擊發生后的第2個季度呈現出2.985 042個單位負向最大值的沖擊影響,隨后該沖擊響應不斷向零值水平衰減。此外,我們注意到,自我國實際GDP增長率發生1標準單位正向沖擊后的第8個季度開始,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對我國實際GDP增長率的沖擊響應一直呈現負向影響,而這種影響程度幾乎保持不變。 3. 方差分解分析。最后,我們進一步運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具體考察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AUTO)和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GDP)之間影響的貢獻度問題,從而深入刻畫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與宏觀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程度,最終所獲得的方差分解估計結果在表2中詳細給出。 觀察表2我們發現,在前7個季度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其自身影響的貢獻度逐漸減弱,而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影響的貢獻度不斷增加,但是自第8個季度起,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以及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影響的貢獻度幾乎保持不變。然而相比較,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其自身影響的貢獻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影響的貢獻度相對較小。 四、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實際GDP增長率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結論 我們應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從多方面、多視角對我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進行綜合實證檢驗與分析,最終獲得如下重要結論: 首先,我們基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思想,對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與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之間的影響關系問題進行測度的結果表明,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雙向Granger影響關系,相比較,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實際GDP增長率的Granger影響關系更為顯著。 其次,我們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具體考察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時間序列和實際GDP增長率時間序列之間影響以及貢獻度問題,我們發現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相互之間的沖擊響應都較為明顯。同時,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影響的貢獻度不斷增加,而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以及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影響的貢獻度幾乎保持不變。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對其自身影響的貢獻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量增長率影響的貢獻度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 陳道平,劉偉. 中國汽車市場需求及其彈性和預測分析.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138-142. 2. 董本云. 我國汽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研究.長春:吉林大學,2006. 3. 韓穎,潘志剛.汽車汽車工業對其關聯產業的帶動效用分析.中國軟科學,2005,(6):139-143. 4. 何婷婷. 我國汽車產業空間集聚的實證分析.工業經濟,2008,(3):28-33. 5. 康贊亮,劉海云.中國汽車市場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2006,(2):82-84. 6. 宋炳坤.中國汽車工業產業聚集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上海汽車,2004,(3):2-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非線性隨機波動模型估計方法及應用研究”(7097105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周期波動態勢與宏觀經濟調控模式研究”(10ZD006);吉林大學科學前沿與交叉學科創新項目“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經濟周期波動態勢與宏觀調控模式研究”(2010JC026);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計劃項目“中國農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研究”(20111009)。 作者簡介:隋建利,吉林大學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閆超,吉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曲國俊,吉林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4-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