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根據Susan Zhu和Trefler(2005)提出的出口商品比重累積法對我國制造業行業在1992年到2002年,2003年到2009年兩個時間段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進行了測算,分析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同時還對該變化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工資差距的機制進行了分析,利用工業行業數據和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FDI的溢出效應和技術的進步導致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從而帶來了工資差距的擴大。
關鍵詞:出口商品比重累積法;出口商品結構;工資差距
一、 文獻綜述
國外相關文獻中,從進出口商品結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與工資差距的文獻非常少。Susan Zhu和Trefler(2005)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出口商品比重累積法,通過計算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從而分析隨之引起的技術升級對工資差距的影響。而國內關于工資差距的文獻還沒有專門從出口商品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朱鐘棣(2009)分析了貿易商品結構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他分別從不同行業出口商品額與工資差距的相關性,以及進口商品額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關于商品結構的衡量也是很抽象的。
而國內有很多文獻是單獨分析出口商品結構的,而且多是討論其對經濟增長和貿易收益的影響,它們是根據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的出口份額變化分析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如周春芳、田伯平(2007)根據江蘇省的出口貿易數據分析了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份額的變化,張鴻(2006)利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純出口優勢指數對我國貿易結構進行了分析。
本文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根據中國的工業行業貿易情況和相關數據,對制造業行業1992年~2002年和2003年~2009年的出口商品結構分別進行了測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以及它與工資差距之間的影響機制,最后還利用1998年~2008年的工業行業相關數據對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與工資差距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二、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非常迅速,尤其是出口貿易,在1992年到2009年之間,我國出口商品貿易總額從850億美元增加到12 000億美元,增長了進13.1倍,而且除了量的變化,更是有質的變化,近幾年來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升級,工業制成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都在增加。為了更加細致的衡量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本文根據Susan Zhu Trefler(2005)的方法,首先按照技術密集度把行業進行排序,然后根據各行業的出口貿易額,使用出口商品比重累積法來計算出口商品結構,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其中?駐Z表示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X(z)表示行業各年的出口商品比重。根據Susan Zhu Trefler(2005)的設定,z表示行業的技術密集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指標,且z∈(0,1]。他們認為如果?駐Z為正,表示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份額增加,出口商品結構提升。
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的技術密集度可能會發生變化,中間甚至可能會出現要素密集度逆轉,所以本文對于出口商品結構的分析,分成兩個時段來討論,并且以制造業行業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為研究對象。第一個時段為1992年~2002年,根據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經濟普查數據計算的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比值,將制造業行業按照技術密集度從低到高進行排序。第二個時段為2003年~2009年,根據2004年中國經濟普查數據計算制造業各行業的技術密集度并排序。然后,利用各行業的出口貿易額按照等式(1)分別計算出制造業各行業的累積出口比重,得到出口商品結構,如圖1、圖2所示。
圖1給出了我國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出口商品結構分布情況,其橫軸表示的是制造業各行業按照技術密集度從低到高的排序,從圖中可以看到在2003年我國50%的出口集中在前16個行業,到2009年則集中到前19個行業,這說明技術密集度低的行業出口份額減少,而技術密集度高的行業出口增加。另外2003年的折線位于最上面,2005年在中間,而2007和2009在最下面。根據Susan Zhu和Trefler(2005)的結論,各行業出口商品結構累積和越大即折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越大,則出口商品技術密集度越低,從圖1的折線排序來看,2003年~2009年間整個制造業行業出口商品技術密集度增加,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而從變化的速度上來看,2003年~2005年,變化幅度比較大,技術升級比較明顯,2005年以后速度減緩。
圖2給出了1992年~2002年間的出口結構分布,其折線的變化也是逐年下降的,即出口商品開始轉向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但是變化的幅度相對而言要大于2003年~2009年。在1995年,1998年和2001年排在后幾位的行業即技術密集度高的行業出口份額的增長非常明顯,制造業的出口開始大量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另外,比較圖1和圖2,我們發現前者的折線向下凹,而后者1992年和1995年是明顯上凸的,到1998年開始平緩,而到2001年的折線已經有下凹的趨勢。這兩個圖的形狀的變化表明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逐步轉向高技術密集型商品的一個過程。
三、 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對工資差距的影響
1. 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原因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出口額的急劇上升極大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帶來了充裕的外匯儲備。從前面的計算和分析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技術密集度不斷提高,實現了出口升級的外貿方針。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除了政策的引導和支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FDI的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FDI激增,根據《中國經濟統計年鑒》統計數據,我國1997年實際利用外資額為94 033萬美元,到2002年已經達到3 679 998萬美元,增長了38倍。國內外商投資企業也開始增加,據統計1998年我國工業行業三資企業數為26 442個,到2009年已經有75 376個。國內很多學者認為FDI的技術溢出效應改進了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
技術的進步也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普及,使得企業更傾向使用技術勞動力生產技術密集型的出口商品。同時各行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提升了出口商品結構。近兩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有了很大的增長,根據我國海關統計,2000年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3 704.22億美元,而進口額則為5 250.3億美元,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但是2009年出口額為37 698.31億美元,而進口額31 010.88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迅速增長表明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
Susan Zhu和Trfler(2005)提出的“技術趕超”解釋了發展中國家工資差距變化的原因。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趕超”使得其出口份額轉向本國技術密集型產品,而出口份額的轉移擴大了工資差距的變化程度,即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提高擴大了對技術工人的需求。
在我國,FDI和研發投入增加帶來的技術進步都是“技術趕超”的具體表現形式,事實也表明我國的“技術趕超”高于其它發展中國家,據世界銀行統計,近年來我國GDP增長速度連續超過8%,世界銀行甚至預計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10%?!凹夹g趕超”帶來的經濟發展的變化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改變,從而影響了我國的工資差距。
2. 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對工資差距的實證分析。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開始逐漸轉向技術密集型行業,這必然會引起對技術工人相對需求的增加,從而加大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工資差距。而FDI、技術進步和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與工資差距之間是存在邏輯關系的。Susan Zhu(2005)通過南北貿易模型指出,南方國家的技術進步帶來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而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增加了對技術工人的相對需求,從而使得工資差距擴大。在我國,FDI的增長加強了工業化國家對我國的投資,并通過產業升級和技術溢出效應,加快了我國的“技術趕超”,促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進而影響了對技術工人的相對需求,擴大了工資差距。
為了利用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檢驗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程度,我們首先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對工資差距與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進行了因果分析。其中工資差距用工業行業科技活動人員的平均工資與非技術人員平均工資的比值表示,數據來源于歷年《科技統計年鑒》和《勞動統計年鑒》的科技活動人員勞務費,就業人數和工業行業平均工資整理計算得到;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則根據我們前面給出的等式(2)計算得出,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整理所得。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結果表明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工資差距的變化,即滯后1期的情況下,在15%的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但是無論是滯后1期還是2期,我們都不能拒絕原假設,所以工資差距不是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原因。
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我們建立一個計量模型來檢驗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程度,另外考慮到技術工人人數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工資差距,我們的模型中主要包含了兩個變量: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和技術工人的相對人數,如下式:
其中wH為工業行業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用工業行業的勞務支出與科技活動人數的比值計算得出,數據來自歷年《科技統計年鑒》;wL為工業行業技術工人工資,根據《中國經濟統計年鑒》和《科技統計年鑒》工業行業人均工資、科技活動人數,就業人數計算得出;?駐Z是根據前面給出的出口商品比值累積法計算工業行業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H和L分別為工業行業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人數,數據來自歷年《科技統計年鑒》。
考慮到影響工資差距的因素除了上面給出的,還有很多其它因素,而這些因素同樣可能對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有影響,因此方程(3)存在內生性問題,我們選擇兩階段的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用?駐Z代替?駐Z。在我國FDI和技術是導致結構變化的兩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的第一步回歸是利用工業行業的FDI占出口的比重和技術密集度得出?駐Z,估計方程如下:
其中,FDI為工業行業歷年實際利用外資額,TFDI為我國歷年的全部實際利用外資額,所有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經濟統計年鑒》。
根據(3)和(4),我們利用工業行業1998年~2008年的相關數據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采用的計量分析軟件是EViews5.0,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模型的擬合度比較高,各個變量的相關系數都很顯著。出口商品結構變動的相關系數為正,在5%的水平顯著,這表明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擴大了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工資差距,與我們的預期相同,也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情況。
行業中技術工人的相對工作人數的相關系數為負,而且非常顯著,這說明技術工人相對供給的增加緩解了工資差距。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要素替代的角度理解,H/L作為行業技術密集度的一個衡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技術的進步,可以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代替行業對技術勞動的需求,使得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工資差距縮小。同時,比較出口商品結構和技術的相關系數,發現技術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程度要大于出口商品結構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程度(1.024>0.835 3),所以現階段,技術進步的替代效應要超過出口商品結構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擴大效應。
四、 結語
FDI的技術外溢帶來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技術升級,實現了我國快速的“技術趕超”,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另一方面,FDI及其帶來的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導致了對技術勞動的相對需求,從而擴大了工資差距,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F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FDI的技術外溢效應,為了獲得更多的出口收益,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對此,我們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來擴大積極影響,減少消極影響。
首先,我們應該加強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合作的方式來吸收外資,通過“市場換技術”,提高我國本土企業的技術能力,并鼓勵國內企業進行自主技術創新,逐漸走上自營出口的道路,獲得更多的出口附加值。
其次,進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科技興貿的發展戰略。
最后,我們應該從勞動供給方面改善工資差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鐘棣.中國貿易商品結構與收入分配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銅陵學院學報,2009,(5):3-6.
2. 劉重力.中國產品出口結構研究.南開經濟研究,2000,(5):23-27.
3. 周春芳,田伯平.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7,(7):83-88.
4. 盛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上海財經大學第五批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楊容,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3-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