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合同法》從起草之初到最后實施,一直在激烈的爭論中前行。本應最中立的學術界,似乎爭論更為激烈。現在,當這場堪稱“真理標準大討論”的爭論塵埃落定的時候,學術界應該冷靜思考爭論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文章將《勞動合同法》納入更廣泛的勞動科學的視野,通過分析,得出勞動科學的研究應該具有綜合性、系統性、應用性、倫理性、中立性等五大特征。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勞動科學研究;五大特征
《勞動合同法》從2004年起草工作啟動,到2008年下半年《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頒布之后,一直都是在激烈的爭議中前行。特別是2005年12月24日《勞動合同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之后,更是在全社會引發了廣泛而激烈的爭論。據統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于2006年3月20日將草案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其后短短一個月時間內,收到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就多達19萬余條。參與這場論爭的既有用人單位、專家學者、社會團體,也有普通勞動者。如果說勞資雙方或者利益團體的爭論帶有傾向性的話,那么學術界的爭論應該是最中立的,但恰恰是最中立的一方,這種爭論似乎更加激烈。而且,介入這場論爭的不僅僅限于勞動法學界的專家,更有一些經濟學、社會學方面的學者成了主要辯手。
當《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在各方的激辯與期待中最終出臺,法律最終成為具有國家強制力約束的規則之后,一切批評都變得毫無意義了。但這場論爭塵埃落定之后,除了感慨之外,學術界是否更應當冷靜地思考,這場論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如果跳出立法宗旨、制度設計、法律條款等具體的爭論對象,我們是否應該反思:為什么一部法律的出臺會引發如此激烈的爭論?這場論爭究竟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問題?為什么這場論爭會吸引如此多的法學以外其他領域的專家?為什么同是法學領域的專家,而且都聲稱是為了“加強勞動者權利保護”,觀點的分歧會如此之大?
很明顯,有關《勞動合同法》的爭論不僅僅限于法律層面,《勞動合同法》所涉及的問題也遠遠超出了法學研究的范疇。本文認為,基于勞動科學的視野來看待這場論爭,或許可以對上述問題做出比較合理的解釋。盡管學術界對勞動科學的內涵、邊界和學科體系有不同理解,但勞動科學是以勞動問題為研究對象自無疑問。按照這個理解,《勞動合同法》的問題屬于勞動科學的大范疇也就不容置疑了。從純粹學術意義的角度來看,這場由《勞動合同法》所引發的激烈論爭,也恰恰反映出勞動科學在研究上的一些特性。學。
一、 綜合性
在《勞動合同法》的爭論中,“無固定期限合同”是焦點之一。從法律的視角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沒有明確規定合同有效期限,勞動關系可以在勞動者的法定勞動年齡范圍內和企業的存在期限內持續存在,只有在符合法定或約定的條件的情況下,勞動關系才可終止。可見,它不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勞動合同,所蘊含的法律意義也不過是合同有效期不同、當事人的合同解除權被適當限制了。從企業管理的視角來看,它就涉及到用工機制和用工成本的問題。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這種制度設計一定程度上會改變原有的那種高度競爭的職場氛圍。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看,還會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的自由流動,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的發展。所以,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問題本身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為了實現對勞動合同的有效規制,也不能僅從法律的視野去分析,還要綜合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
但這種綜合不是某一學科的方法或者理論在其他學科的簡單借鑒,而是基于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某一基礎性學科對勞動問題的系統研究。而且,勞動科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在涉獵的廣度上也是其他研究所不及的。從經濟學視角研究勞動就是勞動經濟學,從社會學視角研究勞動就是勞動社會學,從法學的視角研究就是勞動法學,從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就是勞動心理學,從衛生學的視角研究就是勞動衛生學,從保護視角就是勞動保護學,從統計視角就是勞動統計學……內容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體系。所以,對勞動問題的研究,本身應當是多學科的。正因為如此,袁倫渠教授認為勞動科學嚴格意義上不屬于哪個門類,應該是一門交叉學科。但不管是作為學科門類也好,作為一級學科也罷,或者只是把它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來看待,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都必須體現綜合性的特點。
二、 系統性
如果說綜合性側重的是勞動科學研究的廣度的話,那么系統性則是強調如何在全面的基礎上保證對問題的正確把握。如上所述,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的在具體法律制度的設計上要從多科學的視野出發,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問題,但當我們真正將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制度納入廣闊的背景當中進行考慮時,卻又很難抓住問題的核心。
首先,不同的學科在關注的重點、研究的范式、價值追求上都有所不同。比如,具體到勞動領域,經濟學關注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社會學關注勞動者及其行為、勞動關系、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和勞動過程,由此分析和理解工業社會中與勞動相關的社會結構、功能和運作規律。心理學研究人的勞動活動的心理特點,研究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與生產資料、勞動環境以及勞動者相互之間發生聯系的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心理機制和心理活動規律。法學則研究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其次,即便是從同一個學科的視角出發來研究某個問題,也會因為研究者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當人們從多學科的視角乃至同一學科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問題時,會發現結論之間的差別如此巨大。在爭論的過程中,當法學界的大多數專家在宣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對于維護勞動關系的穩定化、長期化,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之時,經濟學界卻普遍地發出了不一致的聲音,如張五常關于“維護懶人”、“把經濟搞垮”;張維迎關于“勞動合同法損害的是工人階級利益”;王一江關于“吁請對中小企業免除《勞動合同法》”等言論。而且,在法學界也出現了所謂的“北常南董”之爭,在經濟學界,也有人稱贊“勞動合同法來的正是時候”。
那么,在這種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究竟如何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制度設計呢?因此,就需要我們用系統的眼光來分析,用整體的觀點來把握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勞動關系的穩定性、企業活力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里面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勞動關系的短期化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的嚴峻形勢?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能夠多大程度緩解這種現象?因此帶來的用工不靈活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活力,進而阻礙到經濟的發展?
三、 應用性
法律本質上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產生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法律的工具性和應用性自不待言。具體到《勞動合同法》,無論是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試用期”、“勞務派遣”、“競業禁止”,還是關于“經濟補償金”等規定,實際上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從各方的爭論來看,出發點不在于是否要“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而在于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立法的目的。學術界關于《勞動合同法》的分歧與爭論也集中在該法是否適應當前中國勞動關系的現實情況,爭論的目的都是希望該法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除開法學之外,其他學科對勞動問題的研究也基本上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的。勞動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勞動心理學的研究則是為了根據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因人而異、審時度勢,進行實效管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勞動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屬于主要為了達到某一明確而實際的目的或目標,旨在獲得新知識的應用研究的范疇。因此,應用性也毫無疑問是勞動科學研究的一大特征。楊河清教授在建議將\"勞動科學\"設立為一級學科時,就曾說到,這樣不僅可以綜合發展勞動科學體系,而且還可大大改善和解決由社會變革所引發的各類勞動社會問題。
四、 倫理性
在《勞動合同法》出臺以前,勞動關系的短期化現象非常嚴重。在勞動者的黃金年齡被用完之后,就被無情地踢出市場。但這些勞動者被推向社會重新就業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而這些勞動者正值中年,如不能及時就業將對其家人的生活構成威脅。這某種程度上比自然界的叢林法則更為不人道,顯然也是違背社會倫理要求的。在馬克思看來,雇傭關系作為一種“異化的合法化”,天然就存在不平等性。雇主(用人單位)無論是在勞動力市場上還是在勞動過程中都居于優勢地位,矯正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從而實現雇主(用人單位)與雇員(勞動者)的相對平等就成為社會正義原則的必然要求。
另外,前已述及,勞動科學以勞動問題為研究對象。從勞動的二重屬性來看,其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這種關系必須符合自然界的一般規律;而勞動的社會屬性所體現實際上是以經濟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關系,因此,這種關系就應當遵從整個社會的倫理要求。無論是自然屬性還是社會屬性都離不開人的參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勞動問題的研究實際上是對于勞動的載體,即勞動者的研究,而勞動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這就決定了在勞動科學研究的時候必須考慮社會倫理性的要求。
五、 中立性
《勞動合同法》的爭論,實際上是勞、資、政三方利益博弈的現實反應。勞資雙方作為勞動關系的當事人,介入其中并且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在現階段政府作為絕對強勢的利益主體,勞動關系呈現“三方四主體” 的獨特格局之下,中國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尤為明顯。如果有學者擯棄了中立的立場為勞動者吶喊,還可以理解為是其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而勉強可以接受的話,那么,那些在勞工領域奮斗幾十年的學者和勞動法專家們竟然在研究課題的指引下也找出了新的勞動合同法不保護勞工權益的各方面的理由,也就只能用李強教授所說的“可恥”二字來形容了。
學術研究的中立性應該是一切學術研究的共有特性。因為,一個社會學術中立研究的真正意義在于,存在獨立的非官方的學術,才會有真正的社會良知和明智的判斷,民間社會最終對于官方的政策、路線、方針才能有所規范和制約,才能不總是以少數政治人物的是非為全社會的是非。但在勞動科學的研究當中,由于勞動問題本身的倫理性和重要性,其研究更應當保持中立。特別是在犬儒主義開始侵蝕學術界這塊凈土的今天,強調勞動科學研究的中立性也就顯得更有必要了。
總的來說,勞動科學的研究在學術態度上要堅持中立性,在學術責任上要考慮倫理性,在研究過程中,要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思考,其目的則主要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勞動問題。最近,有專家呼吁中國高校應設立勞動科學一級學科。如果從研究的特征方面看,勞動科學也有別于其他學科,雖然上述五大研究特征在其他學科和領域也有所體現,但在勞動科學的研究中卻體現得更為明顯,而且形成了系統性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應該將勞動科學作為一級學科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姜菁.《勞動合同法》出臺的前前后后.職業,2007(7):17.
2. 王全興.勞動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5.
3. 我國高校設立勞動科學一級學科勢在必行.光明日報,2009-11-12(12).
4. 曾湘泉.勞動經濟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8).
5. 袁方,姚裕群.勞動社會學.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5).
6. 沈志義.談談“勞動科學”及其學科體系.管理教育學刊,1998,(1):40.
7. 史探徑.社會法學.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60.
8. 沈志義.談談“勞動科學”及其學科體系.管理教育學刊,1998,(1).40.
9. 重視勞動科學學科建設——訪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管理,2007,(3):24.
10. 許浩.《勞動合同法》草案二審常凱、董保華再爭鋒.中國經濟周刊,2007,(3):32.
11. 沙良永.勞動合同短期化:現狀、原因、危害及對策.上海企業,2008,(1):16.
12. 劉誠. 勞動法與勞動倫理的調整機制及其相互關系.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5.
13. 顧速.人文學者精神獨立的價值——從海德格爾學案說開去.開放時代,2000,(11):103.
作者簡介:熊新發,西南政法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勞動法制研究中心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陳玉杰,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