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滿城漢墓;銅組合器;用途
[摘要]滿城劉勝墓出土的一套由三足器、平底、承盤、龍柄勺組成的銅器,在漢代墓葬中尚屬首見,對其用途有藥用冷卻器、燈具、溫酒器等不同的說法。本文通過對其器型、結構、保存狀況等的考察分析,認為這幾種說法都顯牽強,但在沒有更多的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印證下,對其定名和用途尚難下定論。
河北滿城陵山劉勝墓出土了一套由三足器、平底皿、承盤、龍柄勺組成的銅組合器(圖一、二),《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其定名為燈,并作如下描述:“具有燈、承盤、小勺三器。燈身敞口,直壁,淺腹,平底,三蹄形足。器壁一側有一小嘴,做子口,嘴上有帶活鈕的小蓋,小蓋上安一帶環小鈕,掀開小蓋可以注油。另一側器壁下方作一管狀流,估計此小管即用來穿捻點燃的。在嘴、流間器壁上方伸出一菱形長鏨,鏨上有槽。燈有蓋,蓋呈盤形,侈口,平折沿,平底,口側伸出一較小的菱形長鏨,恰好納入燈身長鏨的凹槽之內。”
對《報告》的定名和用法,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孫機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把該器定為藥用冷卻器,使用時將熱湯液置于平底皿內,也即《報告》所說的燈蓋,然后不斷用小勺將冷水由注口注入三足器內,再經其管狀流將水泄于承盤內,如此循環降溫,使湯液迅速達到方劑所要求的“寒溫適”的程度。李清晨在《劉勝墓出土的銅冷卻器應為銅拈燈》一文中,認為該器是燈無疑,屬于拈燈的一種,但在燈的構造及使用上與《報告》的看法不同,認為《報告》中所說的“燈蓋”應為燈盤,而“燈身”為儲水裝置,工作時將燈身下方的管狀流堵住儲水,使燈盤底部沒于水中,以降低燈盤的熱度,減少油脂的揮發,不工作時則通過管狀流把水放掉。還有的研究者把該器定為溫酒器,使用時在三足器內燃木炭,靠器身注口和管狀流之間的空氣對流通風助燃,小勺內盛酒置于平底皿上加溫,承盤用于承接木炭燃燒過程中的零星灰燼。
筆者通過對該組合器的進一步觀察和分析,認為以上幾種說法都顯牽強。先說燈,《報告》說用“燈身”底部的管狀流穿捻點燈,但實際觀察發現管狀流口只有綠豆大小,既不便穿捻也不易點燃,還有可能漏油。李文說用“燈蓋”也即平底皿盛油點燈,此說倒是合乎常理,“燈蓋”的大小深淺也確如拈燈燈盤,但“燈身”作為儲水裝置就有疑問了。漢代確實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燈身可以儲水的燈,但這種燈由燈盤、燈罩、燈蓋、煙道、燈身組成聯體裝置,使用時可以流通燈盤內的空氣,幫助燈燭燃燒,同時煙和異味可以順著煙道沉入燈身儲的水中,如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和三足爐形燈(圖三)。而此“燈”的燈盤與燈身之間沒有煙道連接,在燈身內儲水起不到空氣流通和煙霧凈化的作用,而且燈身下方設了一個管狀流,儲水時還要把流孔堵住,這就更說不通了,如果是為了儲水,當初為什么要設這個流孔呢? 再說冷卻器,單從器皿的構造觀察,與孫機先生說的冷卻原理倒是貼切,但讓人疑惑的是,裝湯液的平底皿太小了,直徑僅8.1厘米,高僅1.8厘米,容量最多也就百余毫升,冷卻這點湯液,是否需要如此精密復雜的器皿?還不如用器皿中的小勺直接盛湯液浸在冷水里,或按民間常用的方法,兩容器間相互倒一倒,用嘴吹一吹,比這要方便快捷得多。


最后說溫酒器,從考古資料看,漢代常見的青銅溫酒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杯爐配套溫酒器,爐一般為橢圓形,內裝木炭,爐身有鏤空雕刻的紋飾,利于發火助燃,爐上置耳杯溫酒,爐下有接灰燼的承盤,如陜西興平縣漢武帝茂陵無名冢1號葬坑出土的陽信家溫酒器(圖四),山西朔縣出土的四神溫酒器。另一類是稱作礁抖的溫酒器,一般是附有長柄的小盆形器,下附三足,講究的還有流有蓋,如山西太原東太堡出土的孫氏家礁斗,扁圓腹,圓蓋,曲頸鳳首流,三熊足,一側附長方形中空曲柄。很多溫酒器出土時器底及足部布滿煙炱,還有的就放在鐵爐上,說明這類溫酒器也是靠炭爐加溫。而滿城漢墓出土的這套銅組合器,如果作為溫酒器使用,則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一是作為炭爐使用的三足器器身不做鏤空,無法通風助燃,研究者說靠器身注口和管狀流之間的空氣對流通風助燃,這種說法過于牽強。二是作為爐蓋的平底皿也不做鏤空,而且與三足器嚴絲合縫地套合在一起,酒勺放在上面難以加熱。三是裝酒的小勺口大底小,底徑幾乎小于口徑一倍,作為靠底部加熱的容器,其構造明顯不合理。四是作為溫酒器,不論是燃炭用的三足器,還是盛酒加熱用的勺,體量都小得不合常理,三足器通高7厘米,減去器足和平底皿下伸的高度,器身凈高最多3厘米,直徑也只有9.6厘米,這樣小的空間,能放多少炭?盛酒的龍柄勺口徑6.6厘米,底徑3.9厘米,高2.7厘米,容量不足60毫升,比漢代人飲酒用的耳杯還要小得多。

如果不是燈,也不是冷卻器、溫熱器,那么這套器皿究竟是做什么用的?這留給我們一個難解的謎。
讓我們再仔細揣摩一下這套器皿。三足器是主體器物,器的一側有拇指蓋大小的長圓形注口,口上有蓋,蓋上帶活鈕,還有一環形小鈕,便于用手指捏持;另一側有一管狀流口,管狀流緊靠器底,由粗漸細,粗端黃豆大小,細端綠豆大小,且微微下傾。在嘴、流間的器壁上方還有一帶凹槽的菱形把手。可以看出,注口和流口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每個細部都精確到了毫分,考慮到組合器中還有一件帶流的勺,這個注口和流口應該是作為灌注和泄流用的。但往里面灌什么,灌的目的又是什么?流口緊靠器底,不管灌什么都存不住,都會從流口緩緩泄出,相當于一個漏斗,但這樣一件精密復雜的器皿顯然不應是簡單地作為漏斗使用的。
三足器有蓋,但不是常規的蓋,而是一個平底的盤,盤深1.8厘米,一側也有一菱形把手,與三足器把手上的凹槽正好成子母口,套合在一起后,兩器儼然成了一器。這個平底皿是做什么用的?如果是蓋子,為何要做成盤形?又為何要與器身嚴絲合縫地套合在一起?如果是放置東西用,如此小的體量又能盛放些什么?而且置物于內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組合器中的另兩件器物勺和承盤,制作也很精致,勺柄做成龍首形,勺的流嘴由寬到窄緩緩內收,尺度與三足器的注口正好吻合。承盤敞口,有寬平折沿,其大小正好可把三足器的注口和管狀流包納在內,下腹急收為小平底,小平底的尺寸正好可放置三足器的三個足。總之,這套器皿做得是萬分精巧,每件器物及器物上的每一部位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精確的計算。
這套銅組合器出土于劉勝墓后室,是放置棺槨的地方,相當于臥室,隨葬品皆為墓主人的隨身物品和家居用品。組合器置于后室進門右拐角處,緊靠棺床,周圍同出的有銅燈和漆盤,再遠處有漆案及銅壺、銅釜、銅熏爐、鐵暖爐等。器物保存十分完好,沒有磕碰和煙炱痕跡,說明這套器物應是在一個講究、潔凈的環境里使用的,也顯示出主人對這套器物的珍愛,即使隨葬到墓里,也擺放得一絲不茍,平底皿與三足器套合在一起,小勺放在平底皿上,承盤蓋在小勺上,而且就放在棺床旁邊,似乎隨時準備拿起來用。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到目前為止,漢代墓葬中尚未發現與此組合器相同的器物,或許是有類似的器物,因盜擾使器物散亂而不被認知?
制作如此精巧、使用如此講究、墓主人如此珍愛的一套器皿,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真是令人費解。從器型構造和隨葬情況看,似應與飲食有關,但就目前掌握的資料,又難以確定它的具體用途。漢代盛行神仙方術,求食各種長生不老藥,尤其是漢武帝,終生好仙,求藥不止,生活在漢武時代、身為皇兄和諸侯王的劉勝,很有可能也是一個好仙之人,這套器皿或許與煉制或服食仙藥有關?我們希望能見到更多的印證材料,早日解開這個謎團。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