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正定;明代;朱忠墓志;劉六、劉七起義
[摘要]出土于正定諸福屯村的明代朱忠墓志,記述了志主作為武職官員的一生,他的升遷榮耀及獲得賞賜,與在鎮壓劉六、劉七農民起義中所建立的“奇功偉績”密切相關,撰文者彭澤也是事件的親歷者,所以該志文可佐正史書之記,并為研究發生在明中葉的劉六、劉七農民起義增添了珍貴的史料。
1986年12月,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征集到明朱忠及其母李氏墓志各一合,均出土于縣城東北7公里的諸福屯村,現對朱忠墓志略作介紹及考釋。
朱忠墓志,志石為青石質。志蓋作盂頂式,邊長79厘米×80厘米,厚19厘米,蓋頂陰刻篆書“明故金吾將軍都指揮同知朱公墓志銘”4行16字,四剎線刻牡丹紋,四側邊線刻云紋。志底邊長77.5厘米×78厘米,厚11厘米,志文為楷書,共36行,滿行38字,彭澤撰文,張子麟篆蓋,張璇書丹(圖一)。茲錄文如下:

明故金吾將軍都指揮同知朱公墓志銘
賜進士第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致仕關中彭澤撰文
賜進士第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致仕藁城張子麟篆蓋
賜進士第朝議大夫都察院副都御史陜西巡撫晉州張璇書丹
嘉靖丁亥十二月十七日,真定致仕金吾將軍朱公卒,以嘉靖戊子十一月四日葬朱佛原之先塋。次子佐乃以監察御史郭君希愈狀,衰經造蘭泣拜曰:“佐受先父遺言,求志于尊伯。”予聞而傷之。予念守鎮時狀,公氣節篤于忠孝,嘗以吾弟呼之,烏容辭。按公先世山東臨清人也。高祖際胡元亂離,子孫忘其名,微憶鄉人謚日十老,贈昭勇將軍。曾祖諱士廉,于國初為里人長,贈昭勇將軍。祖諱德真,字宗儒,娶程氏,封淑人;繼娶李氏,封淑人,以孝廉名聞。我太祖除刑科給事中,后侍征,屢立戰功。至我太宗命守貳保定,有奇功,遂以武功升保定衛同知,授懷遠將軍。宣德初,為報軍機,升真定衛指揮J使,授昭勇將軍。公父諱謹,字懷玉,久掌衛篆,人悅服。公母李氏,封淑人。公諱忠,字秉節,曉韜略,承職中推選握篆。弘治庚戌,公奉推提督真定四府捉殺。丙辰,公奉J欽依把總龍泉關,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正德丙寅,公奉敕升署都指揮僉事,守備永平等處。戊辰,奉敕領大寧都司秋班軍事。庚午,奉敕守備德州等處,追趕巨盜劉六,鏖戰有功,升實授都指揮僉事。壬中,予亦奉敕總制提督軍務,平河南北、江浙東西巨盜,奏保公統兵,公曰:“吾志也。”遂生擒賊將賈免兒,招降數千人。又領兵與賊將趙風子對壘,公會諸將日:“賊眾多市兒,不習兵,易敗耳。”乃夜劫賊營,虜趙風子,余悉降。又隨予追趕賊將劉七、齊彥明于蕪湖、瓜、鎮,水陸千里,公功居多。于是天子知名,差行人賞賜公銀二十兩,紵絲二表里。凱旋獻俘闕下,賞賜公麒麟紆絲四表里,銀四錠中二百兩,升實授都指揮同知,授金吾將軍,抵家聽用。甲戌,公思隱,命予卿日:“吾衰矣!先世之業,汝敬承之。”卿于是年入官,長軍政,中武舉進士,升都指揮僉事,拜燕河營參將,授鎮國將軍,屢立戰功。忽以疾,奉命還養,抵家卒,時嘉靖甲申也。公前此日夕歌兒舞女,以慶余年,值此不懌,遘疾遂卒。公生天順己卯,至嘉靖丁亥,壽六十有九。配王氏,封太淑人,出黑唐元帥五世孫。子男三:長日臣,娶胡守戎女,蚤卒;次即參將卿,娶霍少卿女,封淑人,繼娶鄭指揮直之姊,如室劉氏;三日佐,參隨燕河有功,升總旗,業武舉,善騎射,娶保定副將趙君廉之妹。女二:一適定州衛胡指揮文;一適真定衛石指揮清。孫男二:曰時亨,承祖職,志趨向上,娶孫指揮愚之女,出卿;日時熙,尚幼,出佐。孫女二:一適梁千戶焯,出卿;一許聘施指揮勇,蔭襲,出佐。嗚呼!口若公者,奇功偉績,裨益惟大,縱匪文石,世史亦載焉。銘日:公勇而義,公謀而神,殲厥渠魁,功及斯民。公功及民,悅我當寧,龍敕三加,麟服彰輿。惟麟彰輿,朝賞日至,后樂方殷,麟兒忽棄。惟麟日棄,公年亦剝,葬于佳城,天寵當倬。
撰文者彭澤,《明史》有傳,《明通鑒》載其事跡。彭澤(1459--1530年),字濟物,蘭州西園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中舉人,次年入國子監。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改刑部廣東司主事,升貴州司員外郎。弘治十年(1497年)升本司署郎中。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徽州知府。正德元年(1506年)任真定知府,時太監仗權勢擾亂政令,彭澤在大堂上置一口棺材,以死捍衛政令,逼使朝廷權貴和宦官有所收斂。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升右副都御史;二月,任軍務大臣、太子少保、右都御史;九月,總制四川、湖廣、陜西等處軍務,升左都御史。為維護明王朝的統治,他先后鎮壓了河北、山東的劉六、劉七,四川的廖麻子等農民起義。正德十三年(1518年),彭澤被王瓊等誣陷,削職為民。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復職,任兵部尚書,又奉詔為九邊守將。嘉靖七年(1528年)復被誣而革職,兩年后抑郁而死。明穆宗隆慶初昭雪復官,謚號襄毅。彭澤歷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達35年,并著有《幸庵文稿》、《讀史目錄》、《八行圖說》、《重修蘭州志》等300余卷。
篆蓋者張子麟,據《藁城縣志》載,字元瑞,號恒山,藁城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河南汝寧府知府、山西參政、河南布政司、湖廣都察院提督、刑部侍郎,累至刑部尚書,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因政績卓著,死后諭祭九壇,遣官葬,被后人稱頌為“一代刑名之祖”。而《中國人名大辭典》卻稱其“性柔軟,無特操。頗通諸嬖佞,與時浮沉”。
書丹者張璇,晉州人。《明史》無傳。據《明紀事本末》記: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秋九月,“畿南盜起,時劉瑾用事,專恣驕橫。京師之南固安、永清、霸州、文安地方,京衛屯軍雜居其地,人性驕悍,好騎射,往往邀路劫掠,號響馬盜。至是,聚黨益熾。瑾欲速除之,分遣御史寧杲于真定,殷毅于天津,薛鳳鳴于淮陽,專事捕盜。……唯杲奏立什伍連坐法,盜賊捕獲無虛日。每械盜賊于真定,用鼓吹前導,金鼓之聲彌日不絕。瑾捕盜功擢呆、毅僉都御史。”后因軍卒貪賞,枉害良民過賊之半,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巡按山東御史張璇劾正定巡撫寧杲等不職,可見其為官清廉正直。
志文始稱:“嘉靖丁亥十二月十七日,真定致仕金吾將軍朱公卒,以嘉靖戊子十一月四日葬朱佛原之先塋。”經調查,文中的“朱佛原先塋”俗稱“朱家墳”,位于諸福屯村北500米處。這里原為崗地,后夷為平地并建磚窯。朱氏后裔現多居于正定城內勝利街,并有《真定朱氏族譜》存世。
志文記朱忠先世為山東臨清人。“祖諱德真,字宗儒,……我太祖除刑科給事中,后侍征,屢立戰功,……遂以武功升保定衛同知,授懷遠將軍。宣德初,為報軍機,升真定衛指揮使,授昭勇將軍。”朱忠之高祖、曾祖也曾封贈“昭勇將軍”,可見志主出自武將世家。其祖朱德真曾以武功升保定衛同知,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將徐達、常遇春等攻占元大都后,朱元璋為鞏固北征的勝利,編定軍役法,從京師到郡縣設立衛所,大致5600人為衛,衛指揮使司為其領導機構,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要害之地,一府設所,兩府設衛。當時在保定和真定兩府設立了真定衛,其指揮使司設在真定城內府衙東南,不僅管理著兩府州縣內數以千計的軍屯軍丁,而且控制著太行山的紫荊關、龍泉關、倒馬關、娘子關、井陘關,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志文記:“公父諱謹,字懷玉,久掌衛篆。”據《真定朱氏族譜》記,其在真定衛掌印管事,歷官30年,以廉謹律己、慈祥待人、善政著聞,遠近稱頌。
“公諱忠,字秉節,曉韜略,承職中推選握篆。弘治庚戌,公奉推提督真定四府捉殺。丙辰,公奉欽依把總龍泉關,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正德丙寅,公奉敕升署都指揮僉事,守備永平等處。戊辰,奉敕領大寧都司秋班軍事。”弘治庚戌為弘治三年(1490年),丙辰為弘治九年(1496年);正德丙寅系正德元年(1506年),戊辰系正德三年(1508年)。而《朱氏族譜》中記:“正德三年正月十一日奉敕升署都指揮僉事,守備永平三城五衛,本年三月十日到任管事。”族譜所記較詳,其升都指揮僉事的時間當依此為正。志文中所涉龍泉關,為太行山之重要關隘,在今河北阜平縣西35公里,有上、下二關,相距10公里。關之南北,沿山曲折,長城嶺在西10公里,隘口凡百余處。文中提到的永平,為元大德四年(1300年)改平灤路置,治所在盧龍,轄境相當于今河北省長城以南、陡河以東地。明洪武初改為平灤府,四年(1371年)改為永平。而大寧都司,為明朝地方軍事領導機構,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置,治所在大寧衛,次年更名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年)復舊名,移治保定府,掌轄一區軍政,率所屬衛所以隸后軍都督府,而聽命于兵部,領轄保定左、右、中、前、后五衛,營州左、右、中、前、后五屯衛,茂山衛和紫荊關千戶所。
自正德五年(1510年)朱忠52歲以后的戎馬經歷與事功,與明中葉爆發在河北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相關。明朝中葉,政治黑暗腐敗,土地兼并劇烈,剝削壓迫殘酷。地處明朝統治中心的河北地區又深受政府馬政之害,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正德四年,明政府增派監察御史寧杲等至真定、天津“專事捕盜”,更激發了河北人民的反抗情緒。文安人劉六(名寵)、劉七(名宸)兄弟出身貧寒,曾應募為官府“捕盜”,但后來卻被反誣為盜,被逼無奈,于正德五年十月在霸州領導起義,并與楊虎所率部會合,得趙鏈(號趙瘋子)為謀士,很快發展壯大,活動于京師之南和山東地區。正德六年,起義軍兵分兩路:西路由楊虎、劉惠、趙銹率領,活動于河南、山西地區;東路由劉六、劉七、齊彥明率領,轉戰于河北、山東等地。又會攻京師,威脅明王朝的統治中心,迫使明政府增軍設防。此后,義軍分支在河北、山東轉戰南下。正德七年初,明政府調集大量兵力鎮壓起義軍,西路軍在湖北為明軍所敗,東路軍見勢向南轉移,孤軍奮戰,劉六在黃州戰斗中身亡,劉七、齊彥明在南通殉難,此次歷時兩年、轉戰數省的明中葉大規模農民起義失敗。
志文稱朱忠“庚午,奉敕守備德州等處,追趕巨盜劉六,鏖戰有功,升實授都指揮僉事”,此處庚午為明正德五年(1510年),是年劉六、劉七農民起義爆發,并迅速發展到數萬人,組成以騎兵為主的隊伍,攻占了河北、山東20多個州縣。志文中將明軍與起義軍交戰稱為“鏖戰”,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起義軍的強勢與勇猛。《朱氏族譜》對此記為:“正德四年十二月,內奉敕守備德州等處地方。本月十三日,追趕強賊劉六等,對敵被賊箭射中左肩,箭鏃入骨。割開皮肉,用鉗取出,致傷五分余深。”所記朱忠受傷之事很詳細,但時間有誤,因劉六、劉七起義發生于正德五年。
正德七年二月,在起義軍勢力日盛的情況下,明政府加派右都御史彭澤提督軍務,增調兵力,圍追堵截時在河南戰斗的西路起義軍。西路軍首領劉惠在作戰中犧牲,趙錈被俘。后又調彭澤支援陸完,鎮壓劉六、劉七一支義軍。志文記:“壬申,予亦奉敕總制提督軍務,平河南北、江浙東西巨盜,奏保公統兵,公日:‘吾志也。’遂生擒賊將賈免兒,招降數千人。又領兵與賊將趙風子對壘,公會諸將日:‘賊眾多市兒,不習兵,易敗耳。’乃夜劫賊營,虜趙風子,余悉降。又隨予追趕賊將劉七、齊彥明于蕪湖、瓜、鎮,水陸千里,公功居多。于是天子知名,差行人賞賜公銀二十兩,紵絲二表里。凱旋獻俘闕下,賞賜公麒麟紆絲四表里,銀四錠中二百兩,升實授都指揮同知,授金吾將軍。”《朱氏族譜》對此有較詳記載,只是時間上有誤差,當以志文為正。族譜記:“正德六年正月內,蒙提督彭軍務奏保,謀勇素著,堪稱將領,題奉欽準,前去河南等處殺賊。五月內統兵節將,賊首賈免兒一枝追剿盡絕。賞猛字二百一十號猛字銀牌一面,綠緞一疋。又賊將首趙風子一枝,統兵劫營,剿殺盡絕。蒙賞勇字三百九十一號劫營銀牌一面,紅緞一疋,黑綠緞二疋。七月內同彭都御史統兵追趕強賊首劉七、齊彥明等于蕪湖、瓜州、鎮江等處,賊船遭風飄壞,賊眾剿擒盡絕,具獲尸首。九月十一日奉敕差行人沈霽霽賞銀二十兩,紆絲二表里,銀牌一面。八年七月十九日奏后軍都督府勘合,蒙本部論功,題奉欽依升都指揮同知。”從上述所記可知,朱忠謀勇善戰,在鎮壓劉六、劉七農民起義中,剿擒了兩路起義軍的主要首領,立下了“赫赫戰功”,升為都指揮同知。
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各都衛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行都司,多置于各省,掌一方之軍政,分隸五軍都督府,而聽命于兵部。設都指揮使一人、都指揮同知二人、都指揮僉事四人為長官。都指揮使,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從二品;都指揮僉事,正三品。“金吾將軍”為明置武散官名,武官正二品,升授。
關于朱忠隨彭澤剿殺起義軍,志文所記有的與《明史》相合,有的有出入。如:關于生擒賈免兒,《明史》記:“賈免兒數為都指揮朱忠、夏廣所敗,獲之項城丁村。”與志文相合。而虜趙風子(趙銹)一事,《明史》記:“七年二月……于是澤(彭澤)與鉞(仇鉞)計使神周追鎹,時源、金輔追惠,姚信迫勉兒。勉兒、鎹復合,周、信連敗之宿州,追奔至應山,其眾略盡,鏈薤發懷度牒潛至江夏飯村店。軍士趙成執送京師,伏誅。”此與志文所記不相一致,然該墓志撰文者彭澤系事件親歷者,記載不應有誤。
朱忠墓志所記述的志主生平中,鎮壓劉六、劉七農民起義可謂是他的“奇功偉績”,其升遷、受賞賜與之密切相關。志文在為研究歷史人物提供重要資料的同時,也為明中期劉六、劉七農民起義的研究增添了珍貴史料,有的內容可佐正史書之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