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張家口懷來縣;甘子堡墓群;春秋時期;青銅器
[摘要]1980年,張家口懷來縣甘子堡發現春秋墓群,清理出土文物1229件,其中的青銅器不但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典型特色,且造型古樸,紋飾精細,制作精良,是河北省近幾十年來發現的不多見的青銅器珍品。本文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1件分別就其造型、紋飾等做具體介紹。
張家口懷來縣甘子堡墓群位于懷來縣沙城以東約25公里的北辛堡村西黃土臺上,1980年4月,在被當地村民發現后,張家口市博物館組織專業考古人員進行了清理,共發掘春秋墓葬21座,出土文物1229件,主要包括銅器、金器和石料串珠等。其中的青銅器最具特色,不僅有北方少數民族的典型風格,且造型古樸,紋飾精細,制作精良,是近年來發現的不多見的青銅器珍品。本文從其中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11件做具體介紹,以供讀者研究和鑒賞。
1、刻銘夔紋附耳盤口徑35.9厘米,底徑24.1厘米,高11.8厘米(封二,1)。盤敞口窄緣,淺腹,圈足外侈。腹外壁附雙直立耳。腹部飾夔紋,耳部飾珠紋和三線狀羽紋,足外飾一周虎紋。盤內底部中央刻銘文5行27字,因銹蝕嚴重,已無法辨識。銅盤的銘文與造型都帶有中原燕文化的風格,說明這一帶當時與燕國和中原地區交往甚為密切。
2、四環耳蟠虺鳳鳥紋暈口徑18.5厘米,蓋口徑19.2厘米,底徑19.5厘米,通高29.6厘米(封二,2)。器口外折,寬沿,方唇,短直頸內折。肩部附四個環耳,為獸耳、立耳各一對,間隔排列,獸的耳、眼、額部原有鑲嵌已失,立環耳上飾繩紋。四耳間各有一枚圓形凸起,內飾蛇紋。腹上部飾一組蟠虺紋帶,上下間以繩紋。腹中部飾一周鳳鳥紋,鳳鳥仰俯纏連,為二方連續的圖案。平底內凹。蓋邊沿飾繩紋一周,凹弦紋兩周,捉手周壁飾鏤空的四蛙和蟠虺紋,蓋頂略鼓,飾龜甲紋。
3、乳釘三角雷云紋環耳簋 口徑17.9厘米,底徑10.7厘米,高18.6厘米。圓腹雙耳圈足式(封二,3)。蓋肩部附一對獸形環耳,器腹附一對五棱立環耳。蓋與器腹部的紋飾上下對稱排列。器腹部及蓋肩部飾三角波曲紋和菱格紋,菱格間加乳釘紋。蓋的捉手頂部飾三角波曲紋,器足飾對頂相間的三角波曲紋。
4、蟠虺紋龍虎耳基口徑22.6厘米,底徑18.5厘米,通高27.9厘米(封二,4)。銅基敞口,方唇,束頸,廣肩,平底。肩部附一對龍噬虎形環耳,虎呈口首連頸狀,后半身被龍吞噬,卷尾中穿一環。器肩部飾蟠虺紋和鱗紋,由一周寬帶紋相隔。腹部飾蟠虺紋、鱗紋各一周,中間隔一周弦紋。
5、夔鱗紋夔虎耳口徑19.4厘米,底徑16.5厘米,通高25.7厘米。圓體敞口深腹平底式(封三,1)。方唇,束頸內折,廣肩,肩部附一對夔噬虎形環耳?;⒊驶厥谞?,后半身被夔龍吞入口中,夔后肢作蹲踞式,成拱形立耳,內套圓扁環。肩腹部遍施紋飾帶,分兩個層次,主紋為夔紋和鱗紋。
6、嵌松石風鳥紋提梁壺口徑7厘米,底徑10.3厘米,蓋徑6.8厘米,通高29.5厘米(圖一)。壺蓋為平頂內扣口,上鑄小鴨三只,其中兩只亡佚。壺直口略侈,肩部對稱鑄設兩環,上系三節提梁。肩、腹部用雙繩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四部分,各部分飾大、小兩只相同的鳳鳥,鳥眼、身、尾鑲有綠松石。腹部雙繩箍的交叉部位亦分別嵌飾松石一顆,底為圈足。
7、乳釘六環三足敦口徑20.7厘米,蓋高5.9厘米,蓋沿徑20.7厘米,通高15.9厘米。該敦由器、蓋組成(封三,2)。蓋頂有四只立環耳,間飾乳釘紋,蓋沿外折,緣設三個定位邊卡,使器、蓋吻合嚴密。器侈口折肩,腹部飾對稱的環耳,間飾乳釘紋。底部有三個小蹄形足。
8、夔紋龍柄四足匝長28厘米,寬14.6厘米,通高14.8厘米(封三,3)??诰墐葦?,流槽擴大彎曲,深腹,圜底,四個扁獸足,尾部飾龍形柄,口緣處飾兩周弦紋,腹部飾蟠曲夔紋,底部有范鑄澆口的十字痕。
9、夔紋附耳三足鼎 口徑12.4厘米,通高12.9厘米(封三,4)。弁口,附雙立耳,淺腹,腹部飾一周夔紋,平底。下承較細的三蹄足,三足間有線狀鑄痕。
10、鏤空雙虎首龍紋扁莖角格劍劍長28.7厘米,格寬4.8厘米,首寬4.1厘米(圖二)。劍首為雙虎形鏤空,虎呈蜷曲狀。扁莖,方框內飾s形龍紋,兩面各飾雙龍。獸角形格,脊凸隆,從微凹。
11、橄欖形首扁莖角格劍劍長27厘米,格寬3.6厘米,首寬4.1厘米(圖三)。橄欖形劍首,為焊接榫卯結構,中有一穿,穿左右各排列5道曲波紋。扁莖,中有一凹槽,槽中起突脊,槽外兩邊飾曲波紋。角形格。劍脊隆起,兩從斜出,從有暗脊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