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食品安全現狀
“政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有毒有害食品不僅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危害我們整個民族的生存安全。然而,近年來,“三聚氨膠”、“蘇丹紅”、“瘦肉精”、“人造蜂蜜”、“地溝油”、“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等重大食品安全問題屢屢出現,令人防不勝防,成為人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說明我國食品安全及其監管仍然存在突出問題。在國家統計局的一次群眾日常最關注的十大熱點問題調查中,食品安全問題位居第二,如何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安定百姓食心,是現階段擺在各級政府、監管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食品安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意識不強、食品科研投入不足。
在科學知識被廣泛重視的今天,國民大都認為只有像航天、計算機等知識是我國最急需發展的科學,而食品衛生知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人們對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和食品安全知識缺少了解。如:遍布城鄉各處的早點、小餐館、夜間大排檔、路邊燒烤等,大多無證無照,在原料、安全衛生狀況方面沒有保障,但由于價格低廉,仍然食者眾多。
我國對食品科學的研究投入不足。一方面是食品科研機構較少,另一方面又對本來就少的食品科研機構的經費投入不足。從近幾年新技術、新成果的博覽會上來看,有關食品安全的成果不多。國家對國民的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教育程度不夠,從國民在學校受教育的知識結構來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根本沒有安排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教學內容,包括在以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醫學、食品及相關專業的除外)。
(二)兩大食品源頭生產力水平低下,質量安全基礎先天不足。
一是在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污染問題嚴重。我國農產品生產多以農戶為單位,據統計,全國有2億多農戶,1億多養殖戶,技術水平整體較低,且難于管理。相當數量的農戶不懂得食品衛生安全知識,在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生長期,大量使用禁用農藥、增色、增甜和催熟劑等,使殘留有害成份污染農產品。在單純追求高產量、低成本的觀念趨使下,違規使用農藥和違禁藥物現象較常見。農民承包責任制和分散種養殖方式決定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問題。
二是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安全衛生狀況不容樂觀。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多、規模小,點多面廣。在目前100多萬家食品企業中約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小型食品業相當一部分生產設備簡陋,根本沒有食品衛生標準和安全標準,不具備食品生產、檢驗條件,缺乏生產合格食品的必備條件。而相對較具規模的食品企業,由于體制等多種原因,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經營等方面觀念滯后,產品質量不容樂觀。
(三)食品流通領域秩序混亂。
全國食品經營企業大多為個體工商戶,在食品倉儲和運輸中不使用專用設備和使用不衛生的器械裝運食品,使雜質混入,污染食品,造成食品變質,儲運過程中衛生和安全難以保證;食品儲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機可乘。此外,在食品領域參與者還有食品超市7萬余家,集貿市場10萬個,個體戶1 000萬左右,遍布城鄉各處的路邊餐飲攤點不計其數,造成食品流通領域秩序混亂。
(四)食品安全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體制不夠健全,食品標準管理理念和食品安全體系滯后。
依法行政是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起碼要求。然而,食品安全領域的法制建設并不樂觀。一方面,是法律法規體系問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及地方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夠完善,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措施不夠嚴厲,起不到震懾作用,使得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成本和風險很低,而嚴格守法生產經營的企業成本遠遠高于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所受到的處罰,造成市場上出現“劣幣淘汰良幣”的反常現象。另一方面,是執法監管問題。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回避。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
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職能分散,條塊割據,指揮不暢。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主要職能部門在體制上也不同,農業、衛生、工商、質檢、商務、食藥等多個部門的監管合力不夠,措施不到位、缺位、錯位、越位現象比比皆是,造成監管不力。一旦發生了食品安全問題,似乎與每個職能部門都有關系,多個部門都緊急出動,但日常監管合力不到位。
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含量低、不統一、不完善。據統計,我國共有食品標準約3 500項,其中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標準約2 600多項,已基本形成了一個由基礎標準、產品標準、行為標準、檢驗方法標準等組成的較為完善的食品監督管理標準體系,但這些標準還沒有真正充分發揮作用。
三、強化食品監管、安定百姓食心的主要措施
(一)要加強全民食品安全教育,從娃娃教育入手,倡導全社會,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目前,我國的食品消費行為雖然從“數量安全”發展到了“質量安全”,以后還要向“營養健康安全”發展,但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消費意識沒有跟進提高。建議教育部門學習借鑒日本和韓國的食育課教育,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推行食育課教育,幫助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學習食品科學知識;要通過媒體加強對公眾飲食安全和食品衛生的宣傳和健康教育,形成全社會關心、理解、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圍,全面提高消費者健康飲食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識別能力,讓不合格食品無處可銷,使不法者無法再生產!自取其亡!
(二)要從根本上改革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學習借鑒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權威、高效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行業、多領域、多環節,需要建立分工合理、制度嚴明、管理協調和發展配套的科學管理體制,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與控制。職能整合、統一管理是歐美等國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個顯著特征。歐盟委員會于2002年初正式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FSA),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逐步趨向于統一管理,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監控,形成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消費者共同參與的監管模式,充分發揮出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效能。這一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三)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制體系。
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及地方食品安全監管法規體系。要建立涵蓋所有食品類別和食品鏈各環節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為確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明確監管責任、制定監管政策和食品安全標準、預防和處置食品安全事故、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有效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提供法律依據。按照監管的實際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多層次的法律體系,使各層面、各環節的監管都有法可依。
二要建立并實施更為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加大違法懲戒力度。依法界定食品質量的民事、刑事責任和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管責任,強化企業的自律意識和監管人員的責任意識,體現國家對食品安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強化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違法責任,做好與《刑法》的銜接,并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嚴厲罰則,“重典治亂”,大幅提高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管制力度,形成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和震懾作用,大幅提高違法犯罪成本,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大力推進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與社會監督。
1.加強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兩個食品源頭的監督和管理。將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延伸到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初加工的監管上,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大力提倡發展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提高食品加工企業的準入門檻,對新注冊的食品加工企業,不達標者不予注冊;實行食品加工企業第一責任制和食品安全違規追究制。
2.引導城市食品超市化。政府規劃食品超市布點,對城市農貿市場及大街小巷的食品零售點采取疏導性管理,納入城市統一規劃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建立集貿市場食品質量安全監控網絡信息系統,實行食品質量監測、市場經營監管“網絡化、一體化、實時化”的綜合管理。以“數量、質量、安全、秩序”為主要內容,實施以“市場進入、市場交易、市場退出”三個環節為立足點,對食品來源、數量保障及流動方向,尤其是對質量和安全狀態實時監控。
3.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長效機制,強化企業誠信自律意識。當前食品安全工作中比較急迫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要整合和運用不同部門的企業誠信記錄,建立統一的誠信體系,強化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誠信意識,提高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心,增強自律意識,恪守職業道德,營造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相應的制度規范、運行系統、運行機制的建設和信用活動的開展,實現褒獎守信,懲戒失信,營造全社會關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