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市、縣、鄉(鎮)換屆之年,有大批的干部需要提拔、重用、調動,這就給各級審計機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任務。審計機關應在思想上作好充分準備,但是,經責審計工作實踐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需要引起領導的高度重視,采取相應的對策,健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把這次換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下面就經責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談談個人看法:
一、當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先離后審”使審計工作形成“馬后炮”,導致審計成果運用差。中辦、國辦兩個《規定》指出:“領導干部任期屆滿,或者任期內辦理調任等事宜前,應當接受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從實際情況看,有的地方把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看作無足輕重,干部離任由組織部門先下達調任通知書,到新的單位上班幾個月后,才通知審計部門實施審計。形成了“離歸離、任歸任、審歸審”的局面,審計成果運用差。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責任審計事實上成為了一種事后行為,對離任者經濟責任的界定及任職去留無實際意義,使離任審計流于形式。即使發現了離任干部存在問題,但由于人已調離,形成離任與離任審計不相聯系的局面。
2.審計報告難以落實。前任遺留的問題,讓后任去處理,后官不翻前官印,繼任者對存在的問題無所謂,不會積極整改,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3.先離后審,不僅使經責審計工作流于形成,而且對干部隊伍建設產生負面影響。領導干部已經離任,調任或提拔,審計報告已失去作為干部任用參考依據之一的價值,干好干壞一個樣,降低了領導干部事業心、責任心,不利于干部隊伍建設,同時,也挫傷了審計干部的積極性。
4.審計對象的自查報告時效性差,內容過于簡化。審計對象的自查報告應于組織部門發出審計委托書后著手準備,在實施現場審計時提交審計小組。但是,由于審計對象都已調離、提拔、任用,經濟責任審計的結論就不可能被有效利用,自查報告就不會被審計對象重視。導致自查報告不能按時提交,內容過于簡化,不能全面的反映審計對象在任職期間的經營狀況,無法為審計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二、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強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規定》,使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加關心、重視和支持經濟責任審計,切實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組織領導;使領導干部充分認識到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情況,應當依法接受審計監督,積極支持和主動配合經濟責任審計;使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和認識經濟責任審計,擴大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社會影響,營造良好的審計環境;使各級審計機關和廣大審計人員強化依法審計意識,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行為,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水平。
2.審計關口前移,避免“馬后炮”。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經常性,制度化的工作,把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納入計劃管理,根據被審計對象的任職期限,開展任前、任中和離任審計,通過任前審計從源頭凈化干部隊伍;通過開展任中審計,及時發現問題,實現監督的連續性。而且任中審計所積累的審計結論可直接為離任審計所應用,使經責審計工作有序進行,解決離任審計存在的“馬后炮“問題。
3.重視利用審計結果。各級黨委、政府要重視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加強領導,將審計結果與干部任用有機結合,干部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執行中辦、國辦《規定》實行“先審后離任”的操作程序。
4.評價離任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不是審計部門一家所能完成的。審計部門要積極主動的與組織、紀檢等部門多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審計報告的作用,增強經濟責任審計的權威性,預防“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用人上的腐敗。
5.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使經濟責任審計有章可循。建立一套具體的操作性強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用于評價離任者任期業績,界定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為了使審計人員的評價有理有據,應制定一套科學、規范、實用性較強的評價體系。要對每個指標的內涵、外延進行明確界定,對評價標準進行量化,把定性分析評價與定量分析評價結合起來,使審計評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以統一評價口徑和考核標準,對于定性評價標準,應緊緊圍繞經濟責任來建立。突出真實性、合理性、效益性原則,效益性目標應明確界定。同時還應對內部控制及其執行情況進行審計評價。對于定量評價標準,應依據一定的原則和標準,科學地從數據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
6.審計部門應正確把握審計評價范圍。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的評價,必須在兩辦《規定》明確的范圍內進行。在把握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有效的基礎上,對領導干部應負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進行界定。
(作者單位:南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