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加強財政資金的管理,推行了會計集中核算,這幾年我市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和部分工程項目已實行了會計集中核算。會計集中核算在規范會計核算行為、防止單位亂收亂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會計集中核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適應管理和公共財政改革的需要,因此也給審計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審計部門必須有新的方法與對策與之相適應。
一、會計集中核算后存在的問題
1.財政財務管理職能弱化。由于集中核算體制決定其工作重點是保障所管理的單位財務工作的正常運轉,如會計報表按時報出等。對于其他工作則處于應付狀態,特別是單位的財政財務管理工作,如預算管理、資產管理、經費管理、債權債務清理等基礎管理工作被忽略,成了行政事業單位和項目單位管理的薄弱環節,導致一些單位內控制度形同虛設。如:
(1)專項資金不能專款專用。很多單位和項目部都有專項資金,但核算中心人員對專項資金具體用途不能準確把握,混淆于行政經費之列,往往造成專款不能專用,致使資金使用效益較差,甚至發生揮霍浪費現象。
(2)往來款不能及時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員對各單位情況了解比較少,加之部分單位又不能及時報賬,有的往來款項掛了若干年,變成了呆賬死賬,最終予以核消,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3)對各單位的實物資產不能進行定期清理盤點。核算中心人少事多,無力對各單位的實物資產進行定期清理盤點,部分單位實物資產的變化又不能及時向核算中心報賬,從而導致賬實不符,會計財務失去了監督牽制作用。有工程管理和實施職能的單位使用國家資金購置設備材料后,憑用款單位領導和經辦人簽字一次性到會計核算中心報賬支出,但有些情況下不是一次性全部消耗的物資材料。按會計常規處理并不是購多少支出多少,而是通過存貨反映實際消耗多少支出多少。如果直接作支出,一些大宗材料物資反映不出真實消耗,用于哪些項目,不能建立規范的賬簿記錄和收發領用手續,使用款單位的存貨和固定資產失去控制,損失浪費在所難免。
2.會計監督職能弱化。核算中心成了記賬機器,一名會計人員往往要兼記多個單位的賬,少則五六個,甚至更多。會計人員常年在核算中心上班,不參與有關單位內部工作和管理,對各單位和業務事項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道,對各核算單位的經濟事項不僅沒有事前監督,事后監督也表面化。對各單位的財務收支,核算中心只注重票據是否合規、手續是否齊全,而對其真實性、合法性很少過問。
有的單位不合理開支無法向核算中心報賬,就想方設法開具虛假發票套取資金,且屢屢得逞;有些單位收入項目繁多,為了省去報賬的繁瑣手續,干脆把部分收入不入賬,在單位內部坐收坐支,致使部分資金體外循環。
二、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的審計思路
1.會計核算中心也應納入審計監督的范疇。重點審查會計核算中心與被審計單位之間有無相互銜接、切實可行的內控制度;納入會計核算單位中心管理的專項資金是否及時撥付,有無無故滯留或有意拒付;進入會計核算中心的各項資金,特別是大宗資金的流向是否合理、合法。
2.根據會計集中核算后出現的新情況,確定新的審計重點。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單位明顯的違紀問題相對減少,而暗藏和非常規問題有可能出現,因此審計的側重點應有所改變。
(1)重點檢查財務支出是否有轉移現象。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一些單位為了使某些不合規的支出合法化,采取巧立名目、弄虛作假的手法進行報銷;有的單位還可能將有些費用轉嫁到下屬單位或企業(關聯單位)報銷,因此,審計可以從真實性入手,采取內查外調的方法,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合理測算被審計單位費用支出比例。
(2)重點深挖是否有賬外賬和“小金庫”。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對某些單位和個人來說,有些不合規的開支不好操作,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另找出路,就有可能在會計核算中心賬目之外搞名堂,審計可采取多種方式查處:注意觀察被審計單位有無房屋出租收入、培訓辦班收入等,然后對照賬面審查有沒有反映,有沒有全部反映;將被審計單位的業務資料和會計資料相結合,看是否存在收入部分不入賬,是否存在罰沒物資不入賬;對被審計單位進行現金盤點,如發現現金實際結存數與賬面結存數差額較大,而又說不清來源或支出用途,就應進行追查;從審計各種票據入手,核對被告審計單位收入的真實性、完整性,查其非稅收入是否全額上繳財政專戶,是否達到以票管費,有無白條收費和無票收費,是否以物抵收或以支抵收。
3.審計查出的違紀違規問題,會計核算中心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對審計查出的違紀違規問題應把握好其責任劃分:財務收入的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以及財務支出的真實性由被審計單位負責;會計核算業務的正確與否由會計核算中心負責;財務支出的合規性、合法性以及有關票據的真假由被審計單位和會計核算中心共同負責。
(作者單位:景德鎮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