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利用微博問政成為各界熱議現象。微博的技術優勢、門戶網站的開博邀請、媒體的熱捧、民眾的表達訴求、代表責任意識強化等原因,使得微博成為表達輿論強有力的平臺。然而在兩會閉會期間,當初火熱的代表、委員微博卻面臨流于形式、個人作秀、無人更新的拷問,設立實名制官方微博,從微博中來,到現實中去,與意見領袖建立良好的互動,創造話語交鋒的公共空間成為高效利用微博問政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兩會;微博問政;困境應對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099-02
作為實踐民主政治的新途徑,微博問政自2010年全國兩會出現,就成功奪取了大眾眼球,諸多好評蜂擁而至。一年過去了,該詞也由時髦的新詞變成了熟悉的熱詞。筆者關注了新浪2010年全國兩會閉會后至2011年全國兩會開幕前的代表、委員微博,本文將探討微博問政的原因及代表、委員微博利用的困境與應對。
一、兩會代表、委員開通微博動因
(一)外因推動
1.web2.0時代的特色產物:降低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技術限制。Web2.0是相對于web1.0的新型互聯網應用通稱,web2.0強調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發布者。微博即是Web2.0時代的特色產物,用戶只需注冊一個微博號,在144個字符范圍內,就可以完成信息發布。
21世紀網絡的發展延伸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空間,基于互聯網誕生了BBS、電子投票、電子郵件、網絡主頁等常見的公民網絡政治參與途徑。而作為發布系統的微博,可以通過web、wap頁面以及各種客戶端發送信息,跨越了互聯網和移動網的限制,互動、即時、易得的優越性得到彰顯,降低了包括兩會代表、委員在內的公民政治參與的技術門檻。
2.門戶網站(新浪)的營銷策略:邀請代表、委員參與內測。“微博”是新浪繼新聞、博客之后的第三代平臺型產品。作為新浪商業模式的一部分,2010年初的微博尚處于發展初步階段。“邀請名人參與內測”成為新浪的強勢營銷手段,并且越發成熟有效。2010年全國兩會召開,為急需擴大知名度的新浪微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3.傳統媒體的高調加入:營造全民“圍脖”的輿論環境。隨著媒介競爭的激烈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程度越來越深,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傳統媒體頻繁報道微博問政現象,同時高調開通微博,在新媒體領域爭奪言論地位。此外,多家報紙、電視臺還與代表、委員開展合作,將互聯網的微博內容同步更新到所在媒體,讓受眾了解詳情。作為兩會新現象,傳統媒體的加入無疑為兩會微博盛宴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內因驅使
1.民眾:公民權利意識覺醒,民主自覺度加強。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發展迅猛。隨著不同社會群體的分化,利益追求也變得多樣,精英參與政治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公民權利意識覺醒,一方面對公共決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另一方面現實的民主權利行使呼喚更為實際的實現機制。
網絡恰好提供了公民意見表達的理想環境。公民權利意識覺醒在網絡世界的直接表現即網絡民意的自主性發展。網絡民意的自主性發展對決策主體和活動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它要保持在決策中的“自主”地位;另一方面,它的快速變化和社會控制特點要求決策者能迅速跟上并及時作出反應。[1]由現實世界產生的情緒,在虛擬世界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最后再滲透到現實世界,這樣的循環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重視,微博問政就是出于對中間環節的參與,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民意的效果。
2.代表、委員:責任意識回歸,自我素養提升。我國全國人大代表由選民和選舉單位間接選舉產生,每屆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委員名額人選由上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協商決定。由于并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代表和民眾之間的聯系難免產生不對稱。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變得暢通自由,網絡審判、網絡揭丑事件增多,來自網絡的輿論壓力使得代表、委員暴露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代表、委員迎難而上,勇敢應對環境變化,主動在網絡回應民眾的質疑,坦承的交流方式改變了群眾對代表、委員單一、陳舊的刻板印象,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二、兩會后代表、委員微博利用的尷尬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兩會代表、委員利用互聯網問計于民,顯示出決策主體對網絡民意的日益重視,為科學、民主的決策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然而根據對新浪47位2010年兩會代表、委員微博的關注統計,截止到2011年1月底,有1個微博號碼注銷,1個微博沒有任何內容,6個微博內容僅為1條。代表、委員微博利用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這其中,又分為幾種情況。第一種,流于形式的匯報微博。該類微博有行程交代的匯報式內容,有類似“關注西南災區,承擔社會責任”的標語式內容,也有個人博客標題的陳列式內容,內容均為陳述語句,微博博主極少與網友開展互動,也沒有關注他人,內容信息價值小。第二種,個人宣傳的展示微博。此類微博博主以企業家、文藝工作者等身份的代表、委員居多。微博內容與博主身份、職業、生活有極大的關聯性,具有濃重的個人色彩。第三種,不再更新的空置微博。該類微博內容停滯于某一時間點,或者上次更新時間和最近更新時間將近1年,內容老舊,語句模式化,有個別網友留言建議該微博號注銷。
三、代表、委員微博高效利用的可行性探索
兩會過后微博利用效率低下,除卻微博所處的互聯網環境本身具有的弱點外,代表、委員的主體參與意識缺失也是微博利用不高的原因。要讓微博持續長久地發揮效力,可以從以下路徑進行探討。
(一)官方微博和私人微博的分裂
2011年兩會期間,在騰訊實名開通微博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指派專人對微博進行分類梳理。[2]派指專人管理微博,從這可以看出張春賢的微博已經具有了官方性、公共性的特征。
筆者認為要將官方微博和私人微博分開使用,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認識:第一,現如今的代表、委員微博內容大包大攬,未能有效區分個人信息和公共信息,導致民眾想要知道的信息未必有回應,代表想要展現的信息民眾未必有興趣,問政不成還有可能制造垃圾信息;第二,某些擁有企業家、文藝工作者等身份的代表、委員微博內容難以避免與生活、工作有較大關聯性,實行公私微博分開,能規避民眾對代表、委員利用名人身份自我炒作的批評。
此外,設置官方微博,便于統一管理,例如將所有代表、委員的微博集納為專欄專題,按人氣將微博排名,把活躍微博和相對冷清的微博公布于同一頁面,有利于網民根據微博的轉發和回復數量進行評估與監督。我國法律規定人大代表要密切聯系群眾,經常聽取和反應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然而由于我國人大代表采取的是兼職形式,閉會期間由于各自崗位的需要,活動不再像兩會期間頻繁,官方微博的設立,能使得兩會閉會期間的代表、委員履行職責以“看得見”的形式存在,一方面對代表、委員的述職有了可操作性的平臺,具有不可比擬的輕便性,另一方面,為民眾監督代表、委員打開了一個窗口。
(二)網絡規律和社會實踐的結合
當今社會是開放的信息社會,網絡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成為不可小覷的輿論陣地,作為先進的民意代表,兩會代表、委員要投身到信息洪流中,開放心態接納新技術成為必然。然而互聯網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了解網絡傳播規律,使主客觀有效結合才能達到問政的預期效果。從網絡傳播的主體來看,網民擁有是否匿名的能動選擇權,出于不同的動機,會選擇不同的網絡角色來發表意見。當網民隱匿自己的身份、性別、學歷、職業等真實信息時,他們的表達往往掙脫了社會約束,具有個人性與隨意性,有些內容甚至是惡意、虛假、庸俗的。當然,網絡中也不乏公開身份的網民。新浪微博中加V的微博表明博主是經過實名認證的,這類網民的網絡言論相對于前者來說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選擇匿名與否,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網絡輿論真假難辨,復雜多面。出于對人民和自身角色的負責,代表、委員需要對采納的民意做出實事求是的考證。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委員履行職責的最佳方法,仍要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為主。在我國,最需要關注的弱勢群體往往相對分散,游離,組織化程度較低,掌握的社會資源有限,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經濟能力或者知識儲備參與新興的網絡議政,更別提用強勢的影響力參與決策,只有通過實地走訪和面對面的溝通,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底層群眾的困難,關注“沉默的大多數”。
(三)意見領袖和決策主體的交鋒
從傳播方式看,多級傳播學說在互聯網領域仍然適用,甚至更為典型。微博中受眾較為關注的熱門信息,大多經過人們多次轉發和回復來擴大影響。有些為個體自發進行的轉發,有些為同一圈子互相影響從而轉發,有些甚至是機構有計劃、有組織地轉發。因而在網絡中,信息傳播過程不僅僅是單一傳播方式的進行,它包含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等多種傳播類型。無論是何種傳播類型,在輿論形成的過程中,那些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善于表達立場和訴求、擁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成為了意見征集者不可忽視的對象。在此要注意的是,盡管微博以零門檻著稱,但有學者發現,在微博這種新型的社會網絡中同樣存在著權力關系,存在著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3]因此,代表、委員征集意見的微博意見領袖群體應當來自各個層面,要注重精英和草根的平衡。參考意見領袖的言論,一來在網民—代表的信息流動中可以減少垃圾信息的干擾,提高信息篩選的效率,二來在代表—網民的信息流動中可以使代表、委員的觀點作出合乎民意的修正。社會責任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言論自由權利必須與別人的個人權利以及主要的社會利益相平衡。該理論強調“明智之士”應當激勵公眾運用理性,參與公共討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意見。這里的兩會代表、委員還承擔了“明智之士”的作用,除了自己發布言論,代表們還要提供寬松、自由的微博環境,讓觀點接受各方的評議與考驗,使之變成話語交鋒的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8/c_121204253.htm.
[3]李林容,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及傳播價值[J].當代傳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