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北京電視臺地處首都,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國際大都市的影響力,形成北京電視臺獨有的優勢地位。近年來,北京電視臺面對激烈競爭,合理配置資源,優化頻道結構,豐富節目內容,拓展多元盈利模式,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實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北京電視臺擁有一大批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北京電視臺《魅力科學》節目主持人盧迪。
盧迪,男,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先后在湖南經濟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擔任主持人。盧迪現在主持的節目有北京電視臺《法治進行時》、《魅力科學》欄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愛旅行》欄目等,盧迪的主持風格自然、流暢、幽默,很有親和力,深受廣大觀眾和聽眾的喜愛。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每個人都有一個美麗的童年夢想,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家鄉以及您的童年夢想。
盧迪(以下簡稱“盧”):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不過,從小就漂泊在北京的西北部。對這個城市了解的人會知道,在整個90年代,這里都是從郊區的荒涼一點點建設起來的,所以,真正的北京胡同生活對我也是不記事時候才有的模糊回憶了,從某種角度來說,我算是新北京人吧,父母都來自外地,不算老北京。這或許有助于學習普通話?呵呵,因為從很小的時候,媽媽就不許我說話帶北京腔,并冠以:不要說土話!這樣的高帽子,不得不從。
說到童年的夢想,太久遠的已經記不清了,不過,從小學開始,就因為嗓門大成為了朗誦專業戶,并一步步成為學校的主持人,廣播員,演講專業戶,還曾經因為學校就在北影對面,有機會參與過配音工作,所以,也許夢想也就這樣扎根了吧。中學的時候,自編自導了一個短劇,帶著同學們各自吶喊自己的夢想,記得當時自己就認準了自己要做一個主持人。十多年過去了,一起演戲的同學們各奔前程,好像只有我兌現了學生時代的夢想,也算小小的圓滿吧。
記者:您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您認為這所大學給您最大的影響是什么?有沒有讓您最難忘的經歷和老師?
盧: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學生都更愿意稱呼它為廣院吧,這兩個字帶有一種溫暖的氣息。廣院對于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確立了一個明確的職業方向。而方向,對于我們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來說,并不是太容易明晰的吧。在中學的時候,有多少學生在報專業的時候是真的明朗選擇呢?稀里糊涂的報了一個人家說還不錯的專業或者一個分數比較夠得著的專業。這樣在大學期間,容易繼續找不到方向,自己的專業是否是自己的熱愛?自己的求職方向是否要一直堅持?這點來說,從開始選擇了廣院,我的方向就一直很明晰,少了很多無用功去焦慮和權衡自己都目標方向。
在廣院最快樂的記憶就是各種專業課和專業展示。雖然說人們也會批駁廣院的教育過于和現實接軌而成長性不足,稍顯功利,但是,畢竟浸泡在一種叫做專業的氣氛中,很容易培養一種職業感覺,職業狀態。比如播音系的每天出晨功,對著白樺樹和操場的墻壁練聲,這本來就有一種小小的虔誠在里面。我是個喜歡演播勝過主持的學生,對我來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在宿舍里拿著一個小錄音機,一遍遍的讀那些要交的有聲作業,可以一天不出門,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摳,沉浸在所謂的藝術創作中,然后第二天忐忐忑忑的交給老師去點評。或者精心準備一個朗誦作品,在小課組,班里,系里,學校的朗誦比賽,朗誦展示,朗誦節上表演……學生時代這些活動給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了,相比起來,現在的工作顯得太務實,反倒沒有那么大快樂了。
廣院的優秀老師太多了,即使在播音系,幾乎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絕活,難以盡述呢。影響比較大的或許是配音方面很厲害的王明軍老師,當他學生的一年是大學最快樂的一年,可能是因為王老師很喜歡讓播音系的學生借鑒學習表演的經驗,更多的去解放天性吧,總之讓很愛演的我大為過癮,經常哭著喊著叫著的朗誦臺詞,最得意的是扮演男版的阮玲玉,一張嘴:“你說,我是個好女人嗎?”眼圈就紅了,頗為入戲,哈哈,這種鍛煉對于日后的工作幫助很大,因為播音系的學生容易端著架子,無論從肢體幅度還是發聲范圍都容易進入一個套子中,而實際上,收放自如才是工作中最應該追求的狀態。
當然了,還有唐朝老師,北平老師,翁佳老師,遇上他們每一位,都是我大學的幸運。
其實大概對于母校,人人的感覺都相似吧,回想起來除了溫馨還有很多的不滿甚至埋怨,但是,自己說不好可以,不能接受別人說不好,大抵如此。無論如何,這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記者:您的閱歷很豐富,從湖南經濟電視臺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再到北京電視臺,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一歷程嗎?
盧:首先感謝湖南經視的知遇之恩,記得臨近畢業的時候,我是班里唯一一個錄制畢業錄像時沒有播新聞的。因為我不太想畢業就從事刻板的工作。然后,沒有想到的是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坐在旁邊的老師就是湖南經視的主任。后來更沒有想到的是,他一眼挑中我去播報當時湖南收視最高的直播新聞節目《都市一時間》。就這樣,壓根就沒有打算播新聞的我,獲得的第一個珍貴的工作機會恰恰就是新聞直播,人生有時候就是這么有意思。我憑著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動去了三湘大地。到現在都還記得湖南電視臺那種緊張專業的工作氛圍和為時一年的充實工作,太多記憶,太多點滴,太多驚喜,太多磨練。我總在想,如果不是在湖南,除了在湖南,我這樣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怎么可能獲得如此豐富的機會并迅速成長呢?畢竟,剛坐在直播臺上,面對第一期節目的我是一個連題詞器都沒用過的菜鳥,而離開時,我已經做過了幾乎所有類型的電視節目,有過最長一天13小時,連續幾十天大型直播經驗的電視人。
應該說,湖南的經歷給我的職業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年后,憑著對更廣闊舞臺的夢想,我和當初來到湖南一樣,出乎別人意料的做了同樣的選擇,告別過去的成績,回北京從頭做起。
剛回北京的時候,很不適應,畢竟也是從“當紅主播”的身份轉換到了一個普通的求職者。在地鐵洶涌的人群中,無比茫然。好在,對選擇的堅持也算是我的一個天賦吧,我喜歡一條道走到黑,不會過多彷徨,也不會優柔寡斷。記得那幾個月,我跑遍了北京幾乎所有制作電視節目的公司,發送了幾百份簡歷,每天都在不停的求職面試,積累了大量到現在都受用的面試經驗和感悟,其實這才是我想要的成功路徑:不是一朝出現在主播臺上獲得來路過于容易的光環和名聲,而是一天天一點點的去打拼勞動的果實。
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是一個巧合,一次在發簡歷的時候偶然看到了招聘的網絡消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交簡歷,考試,然后,就這樣沒什么波折的考入了這個神圣的殿堂。現在想來還有點不可思議,畢竟,對于很多人來說,總是喜歡把后門、關系等等與一些優良的工作機會聯系在一起,但是,從我的職業生涯來看,這不是絕對的,唯一絕對的是你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信念,而不是為自己尋找大量的借口。總會有一扇門,是為虔誠的人打開的。
在做電臺節目的同時,我也沒有放棄電視節目的嘗試,那時候很多制作機構也都有我的身影,從公司到氣象局再到北京電視臺,一次次機緣巧合,一次次考試和面試,一次次挫折和成績。走到現在,距離離開湖南已經6年了,想到義無反顧殺回北京的自己,有時候挺感慨,也有一點點感謝自己的勇氣。6年前,在湖南的時候,曾經主持收視最高的新聞節目,6年后,我開始接手北京收視最高的《法制進行時》的主持工作,6年一個輪回,讓我領悟到,只要敢于追夢,沒什么不可能的。
記者:我們知道電視臺的主持人和電臺的主持人有著很大的不同,您有怎樣的感受?
盧:各有千秋吧,在我看來,電臺主持工作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休息,而電視節目的主持工作更像是一場戰斗。這是不同的節目平臺不同的節目形式和媒體性質決定的。畢竟,電臺有大量的伴隨性節目,主持這樣的節目,首先需要的就是主持人自己的放松。不但如此,電臺直播間所有的設備都是自己掌控,從某種角度來說,電臺主持更當得一個“主”字,更自如,更有當家作主的感覺,而大量的直播鍛煉,對于提升主持人的語言臨場組織能力和心理素質幫助很大。但是,長久做電臺的主持人,在形體上,還有語言的精煉程度上,容易過于放松,這些又是電視主持人的專長。我覺得,隨著跨媒體主持工作的增多,主持人如果有機會最好能夠兩手抓,兩手硬。學習電臺主持人的放松和自然,也學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范兒和鏡頭意識。
記者: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在央廣和北京電視臺所主持的節目,他們都有哪些優勢?
盧:目前在央廣經濟之聲我主持一個旅行類的節目,作為少有的全國覆蓋日播旅行類節目,優勢自然不用說。當然,我很遺憾,也很不好意思,因為天天在節目里和嘉賓一起神游世界,我自己卻一直都沒出過國。經常戲稱,我主持這個節目有一種“土鱉看世界”的效果,當然,這種視角也挺有趣的。
在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現在主持一檔日播的科學類節目《魅力科學》。作為全國不多的純科教節目,節目秉承科學好玩、好看、好用的理念,通過故事化的手段為大家傳播科學知識,獵奇科學奇聞,搜羅奇人異事,是一檔非但不枯燥,反而可看性超強的科教節目。
另外一檔節目是在北京地區甚至說全國范圍最知名的法制節目《法制進行時》。作為一檔有十二年歷史,常年收視第一的王牌節目,我更多的是本著學習的態度主持的,畢竟參與的時間還不長,但是,我非常自豪也非常榮幸的認為,這是我接觸的最好的電視團隊之一,超強的職業素養,敬業精神,對于中國法治進程的虔誠關注,對于普通百姓的貼心關懷,鑄就了一個“永遠在現場”的最好的法制節目。
記者:您最喜歡哪一檔節目或者您最想主持哪一類的節目?
盧:我個人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夠打造一檔美國脫口秀類的節目,當然,這對于主持人來說要求是非常高的,可能還需要十年的積累吧。太多節目都想主持和挑戰,但是,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功力,閱歷,急不來的。
記者:我們聽廣播,會經常為電臺主持人之間的默契所折服,您覺得這種默契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盧:就像你說的,就是培養。搭檔如同夫妻,能做好節目的搭檔就好像能過好日子的夫妻,需要理解,需要磨合,需要支持,需要諒解,需要包容。需要所有過日子的小兩口的生活智慧。成功的搭檔會從中更好的磨合,跟過日子一樣,妥協,包容,互相欣賞。
記者:您長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節目,語言詼諧,繪聲繪色,而且很擅長講故事,同時您在《身邊》《魅力科學》欄目的主持風格,也獲得了很多觀眾的認可,您認為如何在主持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并在不同的欄目與媒介中展現?
盧:我贊同竇文濤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他認為,主持人的個性就是主持人本身具有的,同時又經過欄目認可,被觀眾檢驗的特點。滿足這些條件,哪怕就是一個手勢,一個語氣詞,一個口頭禪,都可能成為主持人的個性。其實我不太贊成主持人的個性源于什么外資的包裝,更多的應是來自于個人魅力。
提升個性首先是要提升頭腦吧,很多時候無招勝有招,當自己變成一個精彩的人的時候,那些精彩的土壤就開出了個性的花朵。都說主持人如做人,其實就是這樣,人做精彩了,一個主持人就有個人魅力了。
記者:您認為作為一名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的素質?
盧:學習的能力,主持人不是一步到位的職業,也絕不可能一夜成名,這個過程可能長達十年,幾十年,你剛開始只是個人,慢慢成為可造之材,然后成為人才,然后出類拔萃,用什么去堅守這么多年的挑戰競爭還有成長呢?只有學習,學習做事,學習做人,學習一切生活中能夠提升一個人境界的點滴,因為主持人如做人,學習做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廣義備稿。
記者:您對夢想進入主持行業的青年有怎樣的勉勵話語!
盧:第一句:順境學做事,逆境學做人。第二句:我很喜歡已故的電視騎士陳虻老師的一句話:有時候走的遠了,常常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永遠記得來時的路,不管面對荊棘和鮮花。
記者:相信您的經驗和忠告會給我們的讀者帶來不少新的啟發,再次感謝盧迪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
鼎能煉銀,爐能煉金,唯有上天,熬煉人心。從我的職業生涯來看,機會與成功不是絕對的,唯一絕對的是你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信念,而不是為自己尋找大量的借口。總會有一扇門,為虔誠的人打開的。